游化人间的行吟者——读寒山诗
李桂红
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又称寒山子。其身世扑朔迷离,史籍中没有关于他的家世和生平的确切完整的记载。宋初李防编纂的《太平广记》摘录了著名高道杜光庭的名著《仙传拾遗》中的一段记载: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雪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这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早且较为可靠的记载寒山子生平的史料。
从史籍中的记载和寒山子的诗作推断,寒山子应该是以修学禅宗为主,并深得禅宗的心要。他曾经根据禅宗沩仰宗的开山祖师沩山灵祜的根器和因缘,指点沩山灵祜去依止百丈怀海禅师学习禅法,使之成为化导十方的一代宗师: “(沩山灵祜)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祜曰: “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祜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行,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等等。
徐灵府收集并作序的寒山子诗集早已失传。流传到现在的《寒山子诗集》,是由唐朝台州刺史闾丘胤作序。序言中,闾丘胤根据自己的亲身见闻和体会,把寒山、拾得、丰干三位高僧尊崇为文殊、普贤、阿弥陀佛的化身。 (后人也因此尊崇这三位高僧为“天台三圣”、 “天台三隐”。)
闾丘胤在拜访过寒山、拾得之后,特地遣使送新衣、香药等礼物到国清寺供养给他们俩。而寒山、拾得却再也没有回到过国清寺。使者于是把供养物送到天台山中寒山子隐修之处,只见禅师: “退入岩穴,乃云: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入穴而去,其穴自合,莫可追之。”寒山、拾得从此便销声匿迹。闾刺史请国清寺僧人道翘到寒山子在天台山中隐修游历之地,搜集寒山禅师写在竹木石壁和村野人家的厅壁上的诗歌,共有三百多篇,加上拾得禅师写在土地堂壁上的诗句,一起纂集成卷,流传后世。
一
根据寒山子的诗作推断,寒山子少年时的家境应该是比较优裕的,他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有着较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时的诗人也充满着立志在世间积极地建功立业的热情:“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 “一为书剑客,二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学文兼学武,学武兼学文。”
然而,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诗人日益深刻地体悟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我见世间人,茫茫走路尘。不知此中事,将何为去津。荣华能几日,眷属片时亲。”“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她”之意)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 “贤士不贪婪,痴人好炉冶。麦地占他家,竹园皆我者。努膊觅钱财,切齿驱奴马。须看郭门外,磊磊松柏下。”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一朝忽然死,只得一片地。”“人生不满百,常怀千载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下,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 “生前大愚痴,不为今日悟。今日如许贫,总是前生作。今日又不修,来生还如故。两岸各无船,渺渺难济渡。”“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怜!”
人生道路上迷茫而又行色匆匆的人们,只知道不停地追逐和贪著稍纵即逝的物欲享乐,却无暇思索生命的本真意义与价值,更不知自己忙忙碌碌的一生终将走向何方。红尘中的一般世俗人,每天都在为着自己个人与家庭的利益,百般经营,千般计较,费尽心思地争名夺利,冷酷无情地对待他人和其他生命,甚至不择手段地损人利已,机关算尽。
然而,浮生若梦,不过百年,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亲朋好友也只能有短暂的欢愉相会。面对每个人都无可避免的死亡的结局,一生中没有修行善法和积功累德的人们,又是那么悲哀无奈地不得不放弃自己贪爱执著的一切。一生中万般算计积聚的金钱名利财物,都是一丝一毫也带不走的。而自己为获取这些财富名位所造作的贪嗔痴恶业,却会使自己在将来和后世蒙受无尽的苦楚。等到自己因这些恶业而遭受贫穷、卑贱、残疾、孤独、潦倒、流落、晚景凄凉等等痛苦时,又有谁来怜悯呢
寒山对人世的无常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这在他的诗作中多有表述。如: “桃花欲经夏,风月催不待。访觅汉时人,能无一个在。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今日扬尘处,昔日为大海。” “自古诸哲人,不见有长存。生而还复死,尽变作灰尘。积骨如毗富,别泪成海津。唯有空名在,岂免生死轮。” “尝闻汉武帝,爰及秦始皇。俱好神仙术,延年竟不长。金台既摧折,沙丘遂灭亡。茂陵与骊岳,今日草茫茫。”
“君看叶里花,能得几时好。今日畏人攀,明朝待谁扫。可怜娇艳情,年多转成老。将世比于花,红颜岂长保。” “我见世间人,生而还复死。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 “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始忆八尺汉,俄成一聚尘。黄泉无晓日,青草有时春。行到伤心处,松风愁杀人。”“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水流如急箭,人世若浮萍。” “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自振孤蓬影,长凝拱木声。所嗟皆俗骨,仙史更无名。”
草长莺飞的春日,桃李芬芳,百花烂漫。然而,明媚娇艳能有几时呢
无情的风雨摧折,绚丽多姿的花朵纷纷离枝凋谢,零落成泥。而我们如歌的韶华岁月,似水的青春年华,光彩照人的美丽红颜,也在年复一年的花开花落之间,无可奈何地渐渐消逝。回想自己风华正茂的美妙时光,就如同昨天的事一样。而如今已满鬓银丝,老态龙钟,身形衰颓憔悴得如同日薄西山,风中之烛。
充满着艰辛与漂泊的人生,在苍海桑田的浩渺宇宙时空中,无常短暂得就如同湍急奔逝的黄河流水。无量劫的生死轮回中,我们过去世的尸骨堆积起来,就象须弥山那么高,与父母亲友生离死别的悲伤的眼泪已经有四大海水那么多。自古以来,曾经出现过很多的英雄豪杰,哲人名士,才子佳人。然而他们的身体也不能长存于世间,终将难免死亡,变成灰尘。余留至今的,唯有空名和荒草萋萋的坟墓。
而荒凉的垒垒坟地里,只有树木在萧飒的山风中缓缓悲鸣,孤零飘飞的蓬草在风中瑟瑟转动。坟墓上蔓生的野草,还有春天到来时再度青翠碧绿的时候,而地下的黄泉是永远暗无天日的。可怜可叹坟中这些已经消逝的生命,在活着的时候,只顾着忙于庸碌的俗事,没有修学佛教正法,白白地无意义空耗了宝贵难得的人生。
寒山子对人世间苦、空、无常的深刻体悟,和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多年思考,最后促使他在三十岁的时候皈依了佛门,出家为僧,并终生隐居在天台山清苦修行。他长年隐修之地,幽僻寒冷,又名寒山、寒石山、寒岩。他也将原来的姓名轻轻抹去,就以寒山作为自己的名号:
“出生三十年,尝游千万里。行江青草合,入塞红尘起。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 “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大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生化如旋火,轮回似麻稻。不解早觉悟,为人枉虚老。”
“手笔大纵横,身材极魁伟。生为有限身,死作无名鬼。自古如此多,君今争奈何
可来白云里,教尔紫芝歌。
“自从到此天台境,经今早度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 “昔日行经处,今复七十年。故人无来往,埋在古冢间。余今头已白,犹守片云山。为报后来子,何不读古言。”
寒山子在三十岁之前,饱读诗书和史籍,并且曾经在尘世中游历过千万里远的很多地方。他也曾经学习过修仙炼丹的道教。然而,观察古往今来的人物,不管他们的文采才华是多么地优异卓越,容貌身材是多么地俊雅美丽,不过百年的光阴如旋火轮般转眼间匆匆消逝。而没有修行善法的人们,死去之后也不过只是无名之鬼。 、
寒山子在天台山隐居三十年之后,曾经去探访昔日的亲友。然而,亲朋故旧们都早已经凋落飘零尽,大多数都已经殁入黄泉。人生的无常易逝,真正如同清晨草叶上的露珠。有着敏感心灵的诗僧寒山,思及此也不禁惆怅悲哀不已。岁月年华,就如同东流之水一样在不断地漂逝,我们短暂有限的人生,就象燃烧的残烛一样在渐渐地缩短。无量劫来一直沉沦在六道轮回、承受着无量痛苦的众生,就象稻麻竹苇一样数不胜数。人身难得而易失,如果不早日觉悟,学佛修行,解脱生死,那真正是白白空耗和浪费宝贵的人身了。
寒山子在天台山隐居修道七十多年。春华秋实,寒来暑往,青山碧水依然如故,而人却早已白发苍苍。寒山子对沉迷于世间八法的幻网中、饱受生死轮回苦楚的芸芸众生,有着深切的慈悲。他希望自己几十年来坚持在山中清苦修行的经历和有关诗作,能启发后人,不要贪著执迷于红尘浊世的名利是非,而应该多多学习古代圣贤充满智慧的善良教言,走上学佛修行、求解脱的人生正道。
三
寒山子写了不少描述在天台山中淡泊清静的修行生活的诗篇。如: “惯居幽隐处,乍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本志慕道伦,道伦常获亲。时逢杜源客,每接话禅宾。谈玄月明夜,探理日临晨。万机俱泯灭,方识本来人。”“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
《游化人间的行吟者——读寒山诗(李桂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