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點滴
思銘
1.真正的出家意思是心超天地萬物外,真正的出家是對存在的本質有洞察的能力,真正的出家是指對人類有無私的悲心。
2.占人說, “世上無盡傷心事,不入空門哪得消。”我的體悟是這樣:空門,在此非指遁世的出家,而是指法爾如是,諸法畢竟空。
3.如果沒有出離心,不能淡泊、刻苦修行,所謂出家,只是從“搬”到另一個“家”而已,何曾出家。
4.—個人必須具備怎樣的人格特質或是心理准備才能夠出家
首先,必須“應做已做,應辦已辦”。就是說他應該負起的責任都已經做到了,沒有虧欠別人,也沒有未了的責任;譬如說,沒有貧困的父母親需要他奉養,沒有幼小的小孩需要他繼續養育。換句話說他自己孑然—身沒有虧欠別人,這樣的情形他的責任與義務已經告—“個段落,這樣的情形他便具備出家的第一個因緣。第二,就是他要有悲心。出家要幹什麼
出家不僅是爲了自己出家學道,還希望能夠把好的東西傳給別人,要有此種菩薩心腸。如果,有這樣悲心的話,那麼他具備出家的第二個因緣。第叁,很重要的就是——他必須要先具備一個基本的人格。爲什麼需要具備基本成熟的人格呢
因爲出家不是爲了自覺而是覺人,
自覺與覺人通通是爲了要學習一個圓滿的人格。而圓滿的人格的學習,必須建立在基本人格的基礎上;這些基本人格很重要,
自己要先培養好,培養好不僅不會有辱僧團聲譽的言行,同時也可以幫助自己去揀擇善知識。
5.在塵不染塵,心遠離叁界,謂之真正的出家。就這個意義來講,絕大部分的現代人,其實就在原本的工作崗位裏,就在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裏面好奸修行就可以,不需要非得舍棄家庭不可。
6.真正的出家是指禅定個性的鍛煉,對物欲的淡泊,難忍能忍、難舍能舍,並表現在具體的修養上。例如怎麼跟同事相處
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能不能保持清醒、平靜的心志
能不能體諒對方是身不由己的被業力所推動。真正的出家表現在如何孝養父母,體諒他們的困難;真正的出家表現在怎麼樣沒有目的的去關愛別人。不然的話,出家只是搬家而已。
佛經上說:
“心離叁界才是出家。”真正的出家、真正的修行是可以在婚姻生活裏面體會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上班當,豐,體會的:真正的出家是可以在炒菜、走路、投入社會、關愛社會裏面體會的。換句話說,我認爲,人只要能夠沒有企圖的關愛別人,能夠認識自己、體諒別人,這個人不管有沒有剃頭發,不管穿洋裝或是印度裝,都是出家:如果不能的話,走到哪裏都是在家。
7.涅槃是遍一切處的,因爲遍一切處,所以修行不需舍近求遠。
“安禅何必須山林,滅卻心頭火亦涼!”一個會修行的人,現在就會修;如果不會修行,出家換—件衣服也不一定能使你的心性改變。不能往身、口、意去淨化,出家也等于只是搬家而已,沒有真正出家。
8.修行真正的得力,乃表現在“有人的地方”。你如何對待父母、兄弟、妻兒、師友、同事、上司、部屬,乃至似乎與你無關的社會大衆呢
你在面對這些人和處理繁瑣事務時,你的心志是否清醒寂靜
你的判斷是否客觀公正
你的態度是否誠摯尊重呢
當你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和誤解,你是否沮喪不安
你是否懷恨埋怨
在這個時候你是否明見:他們也是身不由己受業力所製約
你是否仍然肯定:
“雖然有苦的感受,卻找不到受苦者;雖然有行爲的表現,卻沒有行事的人”,這一理性的立場呢
如果能,那麼在家、出家都—樣好;如果不能,那麼想出家好修行,都算是—種合理化的逃避。
9.對出家修行,我們尊重它,也樂觀其成,但是要明白,時代不同了,無論就修行的立場,或是整個時代的背景,我們都應該好好地發揚在家佛教:特別是菩薩爲了度衆生,要“萬事與人同”,要“同事”: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在現代的社會中,我們要盡量和別人一樣,這樣一來自己可以好好履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就算修行不是很成功,但起碼善盡了做人的責任,撇開學佛不談,至少在做人上是及格的。
10.大乘佛教主張,
“應以何身得度,則現何身而度之”,在今天,假如佛教的本義是“當相即道”,是“緣起性空”的話,爲什麼不能夠就在士農工商的當中,指導人們去體驗佛法呢
11.現代人修行大都各自在家,但心境上要“住非家想”:身未出家,心出家。
12.合格的出家人給世人做了最好的榜樣—有人選擇這樣的生活。
13.佛教的戒德和律製,不僅是個人修行解脫的基石,同時也是佛教能否長久住世的—個重要關鍵!
14.僧團依律共住,個人以法爲師。
15.修行的原理是由內而發,能不設戒就不要設,戒條愈多愈束縛人心;修行應盡量與輕松、寬坦、無整、自然住相應,除非傷害他人、擾亂大衆,否則一切最好順其自然、減少人爲。
16.持戒要注重戒律的精神,而不執著戒律的形式;戒律是由悲心而發,作用是饒益有情,而不是求人天福報。 《般若經》說:
“般若波羅蜜是大戒王”,只要“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利樂有情。”就是持戒。在不違背法律、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可以做休閑活動,使自己快樂、使旁人幸福。
17.守戒的目的爲何
徹底言之,是爲了使人趣向無我與大悲!這是要依自己的經驗來驗證的,也就是引導人到快樂的心情、穩定的個性、安詳而沒有自卑的心境,客觀的、包容的和寬廣的悲憫心者,都稱爲有效的戒。
18.“戒”的實質意義是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 自己生起真善美,亦使人生起真善美。
19.修行學禅純屬個人之事,我們千萬不能爲了一己之私,片面抛棄對他人應有的責任義務。這不僅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學禅者起碼的戒德1
20.應在滿衆生(包括自己和他人)願之中修行。
21.戒律分叁種,一種叫律儀戒,—種叫道共戒,一種叫定共戒。有時並不是一定要遵守律儀戒的人才叫修行人。例如《般若經》中說“般若是大戒王”,甚至提到若有人誦讀《金剛經》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等四句偈,比起守戒幾劫的功德更大。這些無非強調,戒律只是修行的一種法門,不是每個人都要從律儀戒修起。有人直接透過禅定的修練,在禅悅中自然引生不毀犯戒律的行爲;有人守道共戒,他透過智慧的修練,由于自性見的止息,自然沒有毀犯。
22.“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乃是任何一位佛弟子的共同旨趣。不過,修行下手處卻允許各有不同。
特重戒律的人,會從叁千威儀,八萬細行著手,久之,戒行圓滿,自然得定得慧。偏重禅悟的人,則注目于“一切本不生”的空性,通常會致力于內心直契“止觀不二”的境界。一旦狂心歇息,外顯身相雖未符合戒相,卻必然默契戒律的精神。
古德雲: “禅以止惑,律以扶衰。”佛教各宗其實相輔相成,吾人固不可執一廢百,卻也毋須以佛法之右手打佛法之左手。
23.佛陀製定戒律有很多是隨順世間智者的看法,或隨J頃世間的善良風俗,它跟宗教修煉未必有直接關聯,但由于那是世俗社會共同遵循的倫理規範、價值判斷,因此如果有人違背了,雖然不等于違背真理,可是佛陀一樣會製止。
24.戒德是個人的事,但律製則是生活公約。佛弟子應遵守當地社會的生活公約,尊重當地社會的價值觀。
25.德行是指待人接物的涵養和處世的風骨人品。德行的內容就是起碼要做到“先公後私”和“遵守製度”這二項。
26.“坦白”不可令人難堪、難爲情;“知足”不可消極偷懶; “持戒”不可頑固傲慢。
27.在佛教哲理上,一般佛教徒的通病是見聞很多,卻難有能通達者。爲了整治分歧零散的種種見解,一旦人格穩定之後,應當旋即深究緣起空義,直從般若慧下手起修。雖然如此,但是正統的佛教,必然是叁學圓修、悲智雙運的。希望悟見已經逐漸穩固的弟子,要重新回過頭來重視戒德的薰煉,因爲它不僅是淨化叁業、漏盡解脫所需,更是住持正法的憑借。
28.禅對于“情”的鍛煉,——般將之歸類爲戒德——特指個人的道德操守、人品風骨。例如:常行普敬、慈心愛物、質直心柔軟、無埋怨無暴戾、不隱過不覆藏、惜情念恩、守信重諾、于人見德不見失、念恩不念怨、堪任難事果敢受苦……等等,它的目的在調和人的性情,使成爲有節有骨、有情有義的大丈夫。禅門對戒德的重視堪稱第一,甚至認爲不學佛無所謂,但一定要學做人。民初太虛大師受禅的影響有“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之說,可爲注腳。要言之,禅門對習禅者戒德的要求列爲第一,而習禅者亦應以戒德爲先,絕無商量之余地。
29.佛法極其單純,人心卻很複雜。倘一個人先具備道基戒行,並且有明眼善知識的指導,那麼欲清淨法眼、獲得大自在其實不難。
30.解脫乃一連串個性改變的過程,無論自修或弘法,都應特別側重人格的薰習和道骨的淬煉。
31.現代人怎麼學禅
我的建議是:先做一個有品有格的人。
32.“修行”即是“修正身口意行爲”:“修行”應該首先從學做人,學做一個智、仁、勇兼備的君子開始。當學佛的人願意切實去做,從已知的鄙劣身心改造起,則他心中將充盈踏實感,他身邊的眷屬、同事、友人,也將感受並稱歎信仰佛教對人的實際益處!我說,此人是大乘佛教根器!是善學佛者、善修行者1
33.佛的境界好像一千公尺的高山,我們想爬上一千公尺的高山,可以先從叁百公尺的做人的道理開始。一個人做人做得很好,他可能學佛也學得不錯了;可是,一個人如果連做人都做不成功,
卻說他修行境 界 很高, 這裏面恐怕就有 問 題了。
34.善根跟善良是不一樣的,密勒日巴曾說:
“一時生起的信心,跟累劫所生的信心,表面相似實不同。”爲什麼
因爲一個是“一時”所産生的信心,一個是長久以來所累積的信心,這己變成“信根”了。善良也是一樣,叁、兩年來所培養的善良,跟從小到今所形成的“善根”表面相似實不同!佛教爲什麼講“善根”
“根”就是已潛入骨髓裏面的,這個人不管環境多麼惡逆,善良的秉性依然在。 “善根敦厚”是唐宋時,禅風得以興盛的重大原因。
35.什麼是道骨
舉現前的例子來說,預備當禅師的人,在禅堂上首先要受得起棒喝。一般學禅的人,並無法接受無理的折磨,總是先要求別人(包括他的老師)有理,他才要講理:別人對他好,他才要對別人好。其實這是凡夫心。以這種凡夫心學禅,永遠不可能有收獲。
36.我們一定要重視人情義理,要重感情,要念別人的恩,要有節有骨!爲了真理要放棄既得利益,要坦白,在真理面前不能再爲了保護自尊,而死不承認;要守信重諾,不要輕易地批評朋友,不要輕易地答應別人,如果答應別人就要做到。要將人情義理做好,不要隨隨便便的。因此要堅定地站在重視人情義理的立場,這是包括在善根的範圍裏的。
37.由束縛到達解脫,不可缺乏“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
38.什麼是佛法的第二義、第叁義
第二:義、第叁義,可以泛指戒德、定力和空性見,除非一個人先端正人品德行,具備基本定力,以及深信深解苦、空、無常、無我義是修行人最終的皈依處,那麼方才可以和他切磋佛法第一義的問題。
39.一個人如果沒有皈信叁寶,具備敦厚的德行,那麼聽聞一切世間、出世間智慧法語,將易成爲“惡取空者”!也就是撥無因果,肆意妄爲的佞人。
40.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開悟,一般人並不了解,也不一定很在乎,但最主要的是你要有基本人格。換句話,就是你這個人有沒有人情義理
有沒有具備慈悲心
有沒有具備愛心
誠不誠實
理不理性
能不能負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能不能放下不應得而得的利益
我覺得一個人,真正讓人尊重、感念的是人格,而不是悟不悟。
41.具有雄健精神的修行人,他效法天行健而自強不息,在任何時間、任何處所之下,都會不斷自我策勵,充實生活的技能和生活的智慧。不能先成爲具備陽剛性格的人,是沒有資格窺探佛法第一義之奧秘的。
42.有理性、定力與時間去思考,人會有高超的智慧。
43.無論要不要學禅,或者有沒有信佛,有叁件事最好做到:一、 恪盡職責、履行責任義務、善待周遭的人,特別是屬于你責任、義務範圍內的眷屬。
二、
做一個具備理性、民主、寬容、客觀、平權,並且能夠獨立思考的現代人。叁、傾宇宙之力活在眼前一瞬,淬煉平靜如水的定心和剛硬如鐵的意志。—個人如果先做到以上叁點,那麼無論選擇哪一種宗教做爲自己的信仰,或者深入修習哪一種禅法,都將會很容易獲得真知灼見的智慧。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學佛點滴(思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