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與詩
民生
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影響學術界有兩個方面:一是思想的轉變;二是文字的表現。而這兩方面,都關系到文學。清代劉熙載說,中國文章蹊徑好尚,
“佛書入中國又一變”,絕非誇大之詞。同時佛教本身很富有文學性質。一些僧人也對文學有一定修養,他們把寺廟都建築在名山大川裏,那兒有千峰萬壑,林木蒼郁。巅巒雄曠,翠霭浮空,鳥語花香,青山綠水,天高雲淡,風景如畫,氣候宜人。他們在此處修行,並且把對佛感悟創作成詩,而這些詩中又滲透宗教感情色彩。
白話詩僧寒山子創作的詩:
登涉寒山道,寒山路不窮。
溪水石磊磊,澗闊草蒙蒙。
苔滑非美雨,松鳴不假風。
誰能超世累,共坐白雲中。
這是作者,在描寫天臺山寒山景色,。超逸清幽,運離都市喧鬧,是人悠然向往的清靜之地。
作者寒山子還有一首詩:
千雲萬水間,中有一閑士。
白日遊青山,夜歸岩下睡。
悠爾過春秋,寂然無塵累。
快哉河所依,靜若秋江水。
這首詩寒山子創作山水禅理詩。詩反映詩人心中不染——絲雜念,如白蓮般純潔,又不爲任何俗務所幹擾,不爲榮辱得失而激動,心如清澈平靜的秋江之水。
寒山子還創作一首五言詩偈:
不解審思量,只道求佛難。
回心即是佛,莫向外頭看。
這詩說明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在心中,不在心外的道理,也就是講,不懂得思量這個淺近的佛理而向心外覓佛,那就更難求佛果了。
僧人寒山子,一生創作許多詩,大約叁百首,後出版爲《寒山子詩集》。他所創作詩多爲禅理詩,大多語言淺近,明白易懂,風格獨特,饒有勸戒逸趣。詩句長短不拘,少則四句、八句,多則二叁十句。爲此,
《四庫全書提要》評爲: “今觀所作,皆信于拈弄,全作禅門偈語,不可以詩格繩之,而機趣橫溢,多足以資勸戒”。
詩禅皎然,他除了佛學之外,還兼攻子史經書,詩文吟詠,有各臻其極之好。他創作詩奉勸世人,入于佛智,同登菩提。如他所作的《秋晚宿破山寺》詩:
秋風落葉滿空山,古寺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寒雲夜夜自飛還。
又如他的《宿法華寺簡靈澈上人》詩:
至道幾機但杳冥,孤燈寒竹自青熒:
不知何處小乘客,—夜風來聞誦經。
詩禅皎然他創作有《杼山集》十卷, 《濤式》、 《詩議》、
《詩評》等多種。他主張學習傳統和變化創新相結合的同時,提出作詩務必追慕高遠,入手玄妙,開曆史上以禅理論述詩歌的先河。
唐宋五代,僧人,貫休,他不但有繪畫才能,而且詩寫得也很好,如《春晚書山家屋壁》:
水香塘裏蒲森森,鴛鴦鸂鶒如家禽。
前村後壟桑拓深,東鄰兩舍無相侵。
繭娘洗繭前溪綠,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破,笑指兩坡爪豆熟。
貫休這首詩寫得甯靜恬淡,很有生活情趣,把鄉村田園生活十分形象躍然在他筆下。
又如他的《陳宮詞》,又是一種諷刺筆調。
緬想當時宮阙盛,荒宴椒房蔑堯聖。
王樹花歌百花裏,珊珊窗中海口進。
大臣來朝酒未醒,酒醒忠谏多不聽。
陳宮因地成野田,耕人犁破宮人鏡。
此詩寫得真是勸戒警世,入木叁分,大有“一字一言,無作棒喝”的味道。總之貫休詩,落落有神韻,頗有新意,大有“唔之者比頓獲清涼,睹之者可以開明心地”的意境。
在我國佛教僧人中,他們也創作許多開悟詩,如神秀開悟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神秀,是中國禅宗北派的開創者。他的根本思想,所作示衆偈說:
“一切佛教,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可見一斑。他還主張“坐禅習定”,以“住心看淨“,如是,晤禅。
靈雲開悟詩:
叁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技。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到如今更不疑。
靈雲禅師,是百丈禅師門下傳人。這首詩正是靈雲禅師開悟後的悟道詩。原來,靈雲參禅了多年卻末開悟。—年春天,桃花盛開,這時,他打開山門,蓦見千萬叢花開得如火如荼,宛如……片香火海,…“下子使他脫俗,靈感來,文思泉湧寫了這首詩。
唐朝龍牙禅師詩: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複無涯。
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
這首詩是龍牙禅師修行自在的寫照。
宋朝宋無門慧開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這首詩,琅琅上口,最爲佛家弟子愛頌,也最能表達禅者“法爾隨緣”自然無作的精字申。
宋朝,慈受懷讓詩:
萬事無如退步休,本來無證亦無修。
明窗高挂若提月,淨蓮深栽濁世中。
這是慈受懷禅師“退步詩”中—首廣爲傳湧後世的名詩。
《金剛頌》中曾說,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修學佛,無讓入道,都是一種藉假修真。也就是說,在人心種一株蓮花,將蓮花的清香和純潔長駐于心,將蓮花的品格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自然便會進入另一層更高的境界。
以上所敘可知,詩僧們的修行,念佛過程中,也對佛教感悟,創作許多說理詩,開悟詩。而這些詩都是我國詩壇的成果。這成果對中唐以後詩的通俗化,宋代詩風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借鑒、運用和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