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聚少成塔:黃夏年老先生訪談錄(李陽泉)

  聚少成塔:黃夏年老先生訪談錄

  李陽泉

  2006年10月,一部收錄了148種民國時期珍稀佛教期刊的大書《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出版了。此書甫一上市,很快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宗教界的高度關注。國內有影響的寺院和研究機構、 圖書館紛紛收藏, 民國佛教研究悄然升溫。

  前不久,我們有幸采訪了這套書的主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 《世界宗教研究》雜志社社長黃夏年先生。

  記者: (以下簡稱記)黃老師,您好!首先祝賀您主編的這套洋洋大著出版!

  黃夏年: (以下簡稱黃)謝謝!不能算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應是衆多參與者辛勤工作的結晶。在征集資料與編纂過程中,很多人都參與了這項工作。 ,

  記:能講一下是什麼因緣促使您編纂這樣大的一個工程嗎

  

  黃:早在十多年前,我一直有整理出版這批資料的想法。當時曾經和中國人民大學佛學與宗教研究所的何建明教授詳細討論過這件事情,並且整理出來目錄,同時還與一些出版社進行過聯系與溝通,但是終因條件不成熟,沒有做成。 ·

  整理出版這項工作,是因爲考慮到民國時期的研究資料的匮乏,許多研究成果都是利用了僅有的一些資料,很多重要的資料並沒有利用。事實上,民國時期,中國佛教界融入時代潮流,始終把傳承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視爲己躬大事,做出顯著成績。據不完全統計,僅1912至1949年,我國、日本、新加坡、緬甸等地的佛教團體創辦的漢文佛教期刊就多達一百六十多種。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的宋先生找到我,提出要共同整理出版這批資料,我們的願望一致,于是就開始著進行了這項工作。這樣,這個工程就啓動了……

  記: 當時的資料是不是很分散

  很難找

  

  黃:是的,宋先生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了幾十種期刊,又利用全國圖書館系統找到了幾十種,我把自己收藏的一批也拿出來,總共湊了百余種。當時情況下,進展就很難了。後來,我們幾次召開編輯委員會,充分調動各位高僧、學者、專家的力量,才慢慢找到了後來的幾十種。 目前,此書已經出版,收了148種佛教期刊,與總目錄、索引一起合編成209卷。其內容含量已經抵得上一部大藏經了。說它是中國大藏經的續編,一點也不爲過。至少在文字的含量,這套書已經超過了曆史上的大藏經。

  記:真沒想到民國時期短短38年,竟然出版了這麼多佛教雜志。這些雜志多半是當時的哪些機構辦的

  

  黃:應該說,這些雜志的參與面是很廣的。主要反映在:一是佛教界辦刊物和辦文化事業的熱情高,許多寺廟都獨立自主地創辦佛教刊物,像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佛教刊物有: 《新佛教》、 《佛光》、 《佛化新青年》、 《弘法社刊》、 《佛化策進會會刊》、 《弘慈佛學院年刊》、 《叁覺叢刊》、 《正覺雜志》、 《現代僧伽》、 《現代佛教》、 《人海燈》、 《七塔報恩佛學院院刊》等等,就是相關的寺院創辦的刊物。二是一些佛教團體或組織熱心辦刊的事業。其中又可以分爲兩種情況:其一爲佛教組織,如中國佛教會以及各地分會創辦的各種佛教刊物,如《佛教月報》、 《佛學旬刊》

  《佛化旬刊》、 《佛學月刊》、 《佛化策進會會刊》、 《四川佛教月刊》、 《佛教雜志》、 《北平佛教會月刊》、 《山西佛教雜志》、 《中國佛教會公報》、 《海潮音》等等。其二爲一些居士組織創辦的佛教刊物,這些刊物在民國時期占有一定的比重。如

  《覺社叢書》、 《內學》、 《佛音》、 《大雲》、 《新佛化旬刊》、 《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 《佛化世界》、 《仁智林叢刊》等等。

  記:那麼,就內容而言,是不是也各有側重

  

  黃:就出版的內容而言,也反映了佛教內部不同派別的想法和要求。在這些衆多的佛教出版物中,既有大德講經說法和古籍再印,也有相當一部分是帶有研究性的佛學刊物。在衆多的刊物中仍推曆史悠久的《海潮音》爲最。它是二十世紀上半葉佛教界組織中國佛教會的會刊。這份刊物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百年來中國佛教和佛學研究的窗口與見證,因此要了解中國百年佛學發展史,不得不格外重視它,尤其是它在中國佛學發展的第一階段裏,刊出了大量的文章,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例如,當我們要研究中國佛教改革家、著名僧人、社會活動家釋太虛大師時,不能不翻閱《海潮音》,因爲太虛大師的許多重要文章都刊登于此。此外有關佛教界中的佛學研究的主流之一,僧伽群體研究的成果與動態,特別是揭示當代佛教與現實問題的思考時,也不能離開它。與《海潮音》觀點相近的一些刊物,如《現代僧伽》、 《現代佛教》、 《人海燈》、 《人間覺》、 《覺津雜志》、 《華南覺音》、 《佛化評論》、 《覺音》、 《獅子吼月刊》、《人間佛教月刊》、 《大雄》、 《中國佛教季刊》、 《中流月刊》、 《人間佛教》、《大乘月刊》等,也不可小觑。這些刊物或是由太虛大師的學生,或是受其影響的人創辦的,于是圍繞太虛的影響,民國時期的確出現了一批主張改革佛教的刊物。

  1924年南京支那內學院創辦《內學》年刊,是我國最早的一份純佛學的學術刊物。它是在著名居士、學者歐陽竟無的領導下,以專門刊出純佛學理論的文章而名譽萬世。當代中國許多有成就的佛學家和學者,如歐陽竟無、呂澂、王恩洋等人都在這裏發表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因此這份刊物至今都可以被視爲二十世紀以來最有價值、最精到的佛學刊物。如今這份刊物發表的文章已經被重複印刷和出版多次,舉凡收集本世紀最有價值的佛學成果,必離不開此刊。可惜的是此刊僅辦了四期以後就不再出版,此後金陵刻經處的佛學研究文章以《內院雜刊》的形式繼續出版。與《海潮音》相較, 《內學》是由居士團體辦的,代表了中國居士佛學研究的最高水平,如要了解近代中國佛學的早期發展及其方向,了解中國居士佛學,可說離不開此刊。與此相應的還有一批精到的佛學研究期刊,如周叔迦居士領導的北平佛教會在北京創辦的《微妙聲》是中國北方的一個學術性刊物。常刊登佛學文章的刊物,還有《現代佛教》、 《威音》、 《佛化新青年》、 《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 《人海燈》、 《佛教評論》、 《人間覺》、 《四川佛教月刊》、 《佛學半月刊》等。

  此外,在民國時期出版的佛教刊物中,還有相當一部分刊物是不屬于上述兩種形式的,系另外有自己個性的刊物。如《淨土宗月刊》以倡導西方淨土和紀念阿彌陀佛爲宗旨。 《佛光社社刊》是一本專門弘揚淨土法門的刊物。該刊刊出多篇印光法師的文章以及開示。 《仁智林叢刊》是曹锟、吳佩孚等一些落魄軍閥辦的賦閑之刊,表達學佛心得。 《佛學出版界》主要報道上海佛學書籍的出版情況。 《佛教圖書館報告》可以了解北京市的佛教圖書和佛教界的情況。 《覺社年刊》以依教修持,宏助佛化爲宗旨。 《雍和宮導觀所刊物》主要是爲介紹雍和宮裏的文物而創辦的。 《漢藏教理院立案文件彙編》是漢藏教理院申請成立時的立案文件彙總,裏面收入了有關教理院的各種文件,以及一些給當地政府的報告等等,對了解漢藏教理院的成立有重要的價值。 《四川佛教團體電請政府改定寺廟管理條例》是四川佛教界爲了要求當時的國民政府收回寺廟管理條例而集文成冊的專刊。 《密教講習錄》主要是爲密宗作辯護,全面對太虛一系的禅宗僧人對密宗問題議論的反駁,可以視爲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佛教界與佛學界在宗派問題上的一次大爭論,也是觀點最爲集中的一份刊物。 《護院特刊》是一九叁六年閩南佛學院學僧鬧學潮,最後發展成寺院與學僧之間的動手相爭,被打的學僧創辦了刊物,意欲通過此刊向社會說明真相。 《佛教女衆專刊》是中國佛教一千八百年以來第一份女性佛教徒創辦的刊物,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開始。《羅漢菜》以提倡素食、宣傳因果報應爲主,爲當時發行量最大的佛教刊物之一。《陪都慈雲寺僧侶救護隊紀念刊》是我國佛教界在抗戰時期留下的光輝紀錄,也是僧侶救護隊留下的第一手資料,因此有著重要的價值。

  記:感謝黃先生的講述,讓我們對這套資料的內容有了比較明晰的認識。應該說,這批資料對于今天的佛教文化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資料補充。

  黃:是啊!這批資料的全面公開,可以說是教界和學界的一件大好事。佛教作爲一種文化的表現因素之一,必有其連續性,繼承與創新同時並進。我們今天站在更高的起點,重新審視以往,對前人所做的工作與成就更能有一番新的認識。因爲民國佛教是沿襲明清佛教而來的,而明清佛教又是當代佛教模式的源頭,所以研究民國佛教的重要性在于,既能對以往的明清佛教作一個回溯,又能對當代佛教的未來有一個清醒的借鑒。

  記:聽您說,您掌握的目錄有160種左右的佛教期刊,我們這次推出了148種,剩余的部分是否還要繼續增補

  

  黃:這一點我和宋先生達成了一致,我們會把這項出版工程繼續做下去。隨著這套書的出版,我們也漸漸有了新的收獲。時機成熟的時候,將推出這套書的增補本。

  (《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近期已由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原版影印推出。全書209冊<含目錄索引5冊>,正度16開,定價88000元。有需要者請致電010—64895003轉11或12與袁居士、劉居士聯系。敬請登陸:Http://www.hdbook.com)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