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碑刻知多少
朗修
寒山寺已越一千五百余年,疊遭毀壞,碑刻散失,爲數不少。其見諸史志者,有宋王矽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第一塊詩碑);宋孫觌撰書《楓橋寺記》;明姚廣孝撰寫《寒山寺重興記》;文征明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第二塊詩碑);唐寅撰書之《姑蘇寒趾j寺化鍾疏》等,彌足珍貴。碑刻雖存,但以年久剝蝕嚴重,字迹難辨。
有鑒于此,清光緒叁·十二年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特建碑廊,將寺中舊碑刻集中,分別嵌置碑廊之壁或矗立碑廊之中。由俞樾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第叁塊詩碑)。碑廊之前,複施以欄柵,以資維護。然以碑廊規模較小,不能容納寺中所有碑刻,況後又有陸續增加者,于是長廊之壁,鍾群之間,殿亭之牆,寺院之內,凡可安置碑刻者,均有碑刻安置其間,使觀光者隨處可見。1990年寺僧複于碑身外表部分加設玻璃櫃罩,保護有加。1997年普明塔院又設環廊,新置書畫碑刻71石,蔚爲大觀,成爲寒山寺豐富文化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山門前
1. “寒山寺”叁石:每石一字,橫列。字作魏碑。 “東湖陶濬宣書”。 “長洲周梅谷刻”。嵌山門前照壁間,刊刻年代爲民國初。
周梅谷(1882—1951)名周容,長洲(今蘇州)人。
著名金石碑刻家。師承吳昌碩。曾在蘇州護龍街(今人民路)開設“壽石齋”,專營金石碑刻。 “寒山寺”照牆及寒拾亭等石刻,大都爲他所镌刻。
二、碑廊藏碑
共11碑。西起沿牆壁依次爲嶽飛題聯2碑,署蘇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産碑》;《社倉事宜碑記》, 《吳縣鄉都義役田記》碑,明唐寅《姑蘇寒山寺化鍾疏》碑,文徵明書張繼詩殘碑,鄧石如聯碑,萬繩拭詩碑;中間23碑,西爲俞樾書張繼詩碑,中爲康有爲詩碑,東爲劉海粟書張繼詩碑。
1、宋嶽飛題聯碑:共爲二石,一橫二豎。行書,其橫石豎
寫兩字一行共四行八字,文爲: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末有“嶽飛題”叁小字,不著年月。橫石下爲豎石兩方,豎行聯文: “叁聲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頭。”下署“嶽飛”兩小字,亦不著年月,有“嶽飛印信”篆印二方。其碑刊刻及置寒山寺年代均不詳,其碑刻石完整無損,镌刻清新,似晚近之物。
2、明唐寅撰書《姑蘇寒山寺化鍾疏》碑:五年月,10行,每行24—29字不等,共爲225字,其中殘缺不全或無法辨認者87字,可辨認者138字,全文如下:
《姑蘇寒山寺化鍾疏》 明·唐寅
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頑愚;銅鍾司其晨昏,釋氏所以覺夫靈性。解魔王之戰鬥,上振天宮;緩衆生之悲酸,下聞地獄。所以提婆尊者現神通而外道無言,本寂禅師悟真筌而古德贊頌。實名法器,厥號大音。本寺額號寒山,建始普明。殿宇粗備,銅鍾未成。月落烏啼,負張繼楓橋之句:雷霆鼓擊,愧李白化城之銘。今將鼓洪爐以液精金,範土泥而鑄大樂。舉茲盛事,用叩高賢。增壯山門,惟祈樂施。啓千門之曉,潛蜇皆興;夙萬戶之昏,魚龍盡息。莊嚴佛土,利益人天。慧日增明,福田不薄。以茲疏告,仰冀垂明。偈曰: “姑蘇城外古禅房,擬鑄銅鍾告四方。試看脫胎成器後,一聲敲下滿天霜。”
3、明文徵明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無年月,4行,每行字數不等,大草書。此爲張繼詩第二刻石,今字迹可辨者,僅數字而己,現塔院碑廊內另有集文徵明字镌成的完整詩碑一塊。
4、清鄧石如書聯碑:聯爲“處世勞塵事,傳家寶舊書。”
隸書。上聯有識語: “完白先生法書,張臯聞、李申耆諸老表章後,海內翕然宗之。友人見诒此聯,尤爲奇古,因求先生嗣君守之鈎摹刊刻,以公同好。同治元年叁月曾國藩識。”行草。下有“國藩之印”一方。下聯落款“頑伯鄧石如”。印二方。下有“汪定執敬觀”五字行草。
鄧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初名瑛,又字頑伯,別號完白山人,笈遊道人。安徽懷甯人,精四體書,世稱鄧派,也稱皖派。碑爲辛亥革命後移入寒山寺。
5、萬繩拭詩碑:書自作詩二首: “古刹豐碑劫運銷,摩挲誰與認前朝。山僧不解興亡恨,祗閉禅關拾墮樵。”“掉首寒岩迹已陳,桦冠木屐去來頻。問他橋畔停船客,省得鍾聲能幾人
”跋語雲: “寒山寺久殘破,巡撫程德全以宣統辛亥春重修落成,八月而國事遂變。辛酉來此,爲先人營兆寺左,聞鍾憬然,怆懷家國,情何容已
南昌萬繩拭。”楷書。住持近舟立石,吳中楊中孚刊。
辛酉年即1921年。萬繩拭江西人,曾追隨張勳出任過內閣閣臣。
6、俞樾書張繼《楓橋夜泊》詩碑:詩3行,行10字,跋文3行,行18字。草書。有陰側。跋文爲: “寒山寺舊有文待诏所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歲久漫漶。光緒丙午,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數楹,屬余補書刻石。俞樾。”下有“乙醜重陽,汪定執敬觀”字樣。
碑陰,8行,行20字,行書。文曰: “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楓漁火”四字,頗有可疑。宋龔明之《中吳紀聞》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可寶也。此詩,宋王郇公曾寫以刻石,今不可見。明文待诏所書,亦漫漶, “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屬余補書,姑從今本,然“江村”本,不可沒也。因作一詩附刻,以告觀者: “郇公舊墨久無存,待诏殘碑不可扪。幸有《中吳紀聞》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樾。”未有“汪定執敬觀”, “漢貞閣主人唐仁齋镌字”。
碑側一面,5行,行32字,真書。文曰:“張懿孫此詩,傳世頗有異同。題中“楓橋”,舊誤作“封橋”, 《吳郡圖經續記》已據王郇公所書訂正。詩中“漁火”,或誤作“漁父”,雍正間輯《全唐詩》所據本如此,然注雲: “或作火” ,則亦不以作“父”者爲定本也。 《中吳紀聞》載此詩作“江村漁火”,宋人舊籍,足可依據。曲園太史作詩以證明之,今而後此詩定矣。光緒丙午,余移撫叁吳,偶過此寺,歎其荒廢,小爲修治,因刻張詩並刻曲園詩,以質世之讀此詩者。貴陽陳夔龍。”是爲張繼詩第叁石。
7、康有爲詩碑:詩雲: “鍾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他人再到不空空。”跋語雲: “庚申二月廿五日,偕韓樹園徵君文舉同遊吳下楓橋寒山寺,則唐人鍾已爲日人取去,故吾于龍壽山房善繼血書《華嚴經》,亟保存之。臨風感慨題詩。康有爲。”右上角有篆印一方:“維新百日,出亡十四年,叁周大地,遊遍四洲,經叁十一國,行四十萬裏。” “住持近舟立石,吳郡張仲森刻。”
庚申爲1920年。康有爲(1858—1927)廣東南海人,光緒進士。倡議“變法維新”。著有《廣藝舟雙楫》,專論書法。
8、劉海粟書《楓橋夜泊》詩碑:爲當代著名書畫大師劉海粟1981年應蘇州古吳軒請所書刻石。叁行行草,共28字,後有跋語雲: “寒山寺舊有明文衡山、清俞曲園所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辛酉冬,古吳軒屬重書刻石。劉海粟,年方八六。”1981年冬,劉海粟爲書此詩二天不會客,在房內閉門5小時寫成。此碑高164厘米,寬82厘米,厚15厘米,由蘇州碑刻博物館時忠德勒石。1995年4月27日舉行揭碑儀式, 時劉海粟已先于1994年8月去世。
叁、禦碑亭禦碑
雍正禦製《寒山子詩序》碑:雍正十一年癸醜五月朔日。宣統庚戌,江蘇巡撫程德全勒石,建禦碑亭于山門內。
正面碑文: “雲漢天章,龍蟠螭負。臣謹案《欽定四庫全書提要》列朝禦製,仍以時序列于前明之後、本朝臣民之上。今謹援其例,昭代諸碑錄,宸翰爲首,並恭錄禦製序于卷端。”
正面程德全錄書雍正禦製《寒山子詩序》,碑陰部分錄書乾隆禦製《霜鍾曉月》詩全文: “姑蘇城北夜泊船,寒山鍾聲清曉傳。春容斷續亦同此,傳不以鍾以入耳。千秋過客不一況,或聽歡欣或淒怆。在懸待叩總無心,此意畫師何以狀。”此碑原立于今山門之外(今照壁處。原有牌樓,後被臺風吹倒,改建照壁。)六角禦碑亭內,辛亥革命後,禦碑亭毀,碑亦移位。現于碑廊南端建亭,碑立于其中。
四、大雄殿藏碑
1、羅聘畫寒山、拾得像刻石:安在大殿佛祖像後壁,高1.25米,寬0.6米。寒山右手指地,談笑自若,形態純樸;拾得袒胸露腹,洗耳恭聽,憨態可掬。畫像上未注年月,上端有用分書筆法題寫的碑文及款識見
《法像》卷附錄中“降乩詩”。
按:羅聘(1733-1799)清畫家,號兩峰、花之寺僧。江蘇甘泉(揚州)人。爲揚州八怪之一。
2、鄭文焯指繪寒山子像刻石:在殿後南牆壁間,上有跋識二則。唐仁齋刻。鄭文焯自題爲: “登嶽采五芝,涉澗將六草。散發蕩元缁,終年不華皓。光緒庚辰九月既望,楓橋舟中寫。大鶴居士鄭文焯指頭戲墨。”程德全題識見《法像》卷。
3、程德全書曆代題詠刻石:次第爲:韋應物《宿寒山寺》,張祜《楓橋》,皎然
《聞鍾》,張師中《遊寒山寺》,程師孟《寒
山寺》、 《遊楓橋偶成》,孫觌《與溫
老》、又《叁絕》,高啓《賦得寒山寺送
別》、 《楓橋》,王士祯《夜雨題寒山寺寄
西樵禮吉》,沈德潛《楓橋夜泊》二首。計
唐至清代名人詩15首,分刻八石。
《遊寒山寺》唐韋應物
心絕去來緣,迹住人間世。獨尋秋草
徑,夜宿寒山寺。今日郡齋閑,思問楞嚴
字。
韋應物(約737-791):唐京兆萬年(西安市)人。貞元四年(788)任蘇州刺史叁年。人稱韋蘇州,有《韋蘇州集》。
《過楓橋有作》唐張祜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唯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張祜(約783…
《寒山寺碑刻知多少(朗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