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852):字承吉,唐貝州清河(今屬河北)人。初寓姑蘇,後至長安,曾漫遊各地,晚年愛丹陽曲阿地,遂隱居以終。
按:此詩引自宋範成大《吳郡志》,與南宋洪邁編《萬首唐人絕句》中杜牧詩稍有異文。北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卷中“普明禅院”下雲: “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因並錄杜牧詩以存史。
《聞鍾》唐釋皎然
古寺寒山上,遠鍾揚好風。聲余月樹動,響盡霜天鍾。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釋皎然:唐詩僧。字清晝,本姓謝,長城(浙江長興)人。出家後久居吳興杼苑妙喜寺,文名傑出。
《寒山寺》 宋張師中
吳門多精藍,此寺名尤古。拒城七裏余,冠蓋日旁午。
斜徑通采香,遠岫對棲虎。岩扉橫野橋,塔影落前浦。
霜樓鳴曉鍾,夕舸軋雙橹。方丈中有人,學佛洞禅語。
迹忙心已閑,道樂行彌苦。不爲喧所遷,意以靜爲主。
何必深山林,峰巒繞軒戶。
張師中:宋人,生平不詳。
《遊楓橋偶成》 宋程師孟
晚泊橋邊寺,迎風坐一軒。好山平隔岸,流水漫過門。
朱舫朝天路,青林近郭村。主人頭似雪,怪我到多番。
程師孟(1015—1092):字公辟,宋吳縣
(蘇州)人。進士甲科,曆知楚、遂、洪、福、廣、越、青州,治行東南有政績。以光祿大夫卒。
《與溫老》 宋孫觌
阊阖曾城外,寒山古道西。若人具眼只,與佛拍肩齊。
白浪噴鹢首,黃塵送馬蹄。憧憧南北路,一榻有高棲。
《過楓橋示遷老》 (叁首選一)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歌枕猶聞半夜鍾。
孫觌(1081—1169):字仲益。
《泊楓橋》 明高啓
畫橋叁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鍾聲。
《賦得寒山寺送別》
楓橋西坐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船裏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
漁村寂寂孤煙近,官路蕭蕭衆葉稀。須記姑蘇城外泊,烏啼時節送君違。
《歸吳至楓橋》
遙看城郭尚疑非,不見青山舊塔微。官秩加身應謬得,鄉音到耳是真歸。
夕陽寺掩啼烏在,秋水橋空乳鴨飛。寄語闾閻休複羨,錦衣今已作荷衣。
按:原注“舊有塔,今廢”。
《將赴金陵始出阊門夜泊》(二首)
一、
烏啼霜月夜寥寥,回首離塵尚未遙。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鍾孤棹宿楓橋。
二、
煙月籠沙客未眠,歌聲燈火酒家前。如何繩出阊門宿,已似秦淮夜泊船。
高啓(1336—1374):字季迪,長洲(蘇州)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 自號青丘子。明文學家, “吳中四傑”之一。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清王士祯
、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潇潇。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山、
楓葉蕭條水驿空,離居千裏怅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夜半鍾。
王士祯(1634—1711):字子真、贻上,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山東新城(桓臺)人。順治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谥文簡。論詩創神韻說,頗負盛名。
《楓江夜泊》(二首) 清沈德潛
野宿隨寒雁,辭家第一宵。星星漁火亂,知是泊楓橋。
柝響已更深,鄰舟人語歇。不忍便安眠,貪看故山月。
沈德潛(1673—1769):字確士,號歸愚,清長洲(蘇州)人。乾隆進士,曾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有《沈歸愚詩文全集》。
另外還有曆代名家題詠有關寒山寺的佳作,現選錄如下.
《懷吳中馮秀才》唐杜牧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遊城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宿楓橋》 宋陸遊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風月未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宋越州山陰(紹興市)人。孝宗隆慶初賜進士出身,官至寶章閣待製。
《楓橋》 宋範成大
朱門白壁枕灣流,桃李無言滿屋頭。牆上浮圖路旁堠,送人南北管離愁。
範成大(1126—1193):字致能,宋吳縣人。紹興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參知政事。晚年歸隱石湖,號石湖居士。
《遊楓橋》 宋張孝祥
四年勿勿兩經過,古岸依然牢堵波。借我繩床銷午暑,亂蟬鳴處竹陰多。
張孝祥(1132-1170):字安國,號于湖居士,烏江(安徽和縣烏江鎮)人。紹興二十四年取進士第一名,累官集英殿修撰及荊南、湖北安撫使等。
《寒山寺》(姑蘇八詠之六) 明唐寅
金阊門外楓橋路,萬家月色迷煙霧。谯閣更殘角韻悲,客船夜半鍾聲度。
樹色高低混有無,山光遠近成模糊。霜華滿天人怯冷,江城欲曙聞啼烏。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後字子畏,號六如居士,又稱桃花庵主。明吳縣(蘇州)人。畫家、文學家、 “明四家”、“吳中四才子”之一。
《斷塔遺基》 清釋逸慈
當年突兀矗寒空,郡志猶傳節度功。今日遺基何處覓,斷垣衰草夕陽中。
《龍函新綠》
傑閣巍然瞰碧虛,飛花片片惜春余。閑庭老樹參天出,喜趁清陰讀梵書。
《古木啼烏》
蕭索西風樹影疏,江邊古寺有棲烏。夜闌啞啞驚殘夢,誰繪霜天落月圖。
《感懷詩》(四首) 陳夔龍
寒山寺爲吳中名勝,惜久傾屺。余丙午撫吳鑄鍾建屋,以存古迹,今申甫方伯後修殿宇,遠索拙詩,賦此奉寄。
一別姑蘇感舊遊,五年客夢上心頭。逢人怕問寒山寺,零落江楓瑟瑟秋。
丁字沽頭夕照濃,客船隨處寄萍蹤。海光玉缽聲聲徹,如聽楓橋夜半鍾。
自注:津門海光寺,舊藏皇所賜玉缽。余有長歌:
張句推敲兩字訛, “江村”“漁父”費摩挲。曲園已逝春何在
苔藓封碑未滅磨。
自注:張繼詩有“江楓”作“江村”,“漁火”作“漁父”者,余撫蘇時,特請俞曲園先生書碑紀事。
舊地新開選佛場,烏啼月落幾經霜。重來定有櫻花識,祗恐山僧鬓一蒼。
自注:寺中櫻花,乃日本白須領事手植。丁未春仲,曾燕飲花下。
辛亥十一月貴陽陳夔龍筱石氏作于北洋官廳。 ”
陳夔龍(1857—1948年):字筱石,號庸庵,原籍江西崇仁。清光緒叁十二年至蘇任巡撫,發起整修寒山寺,不久即調任離蘇。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
五、寒拾殿藏碑
1、南宋張即之書《金剛架若波羅密經》刻石:未有識語“孝男張即之,伏遇六月初一日顯考太師資政殿大學士張六叁相公遠忌,謹書此經,用伸追薦。淳祜六年,歲在丙午,即之年六十一歲謹題。”經共27石,每石20行,行10字不等,行書,刊刻年代不詳。
張即之(1186-1263),南宋書法家。字溫夫,號樗寮,曆陽(今安徽和縣)人。官至司農寺丞,授直秘閣。以能書聞天下,存世書迹有《報本庵記》、 《書杜詩卷》等。經文後有董其昌、畢懋康、趙宦光、林則徐、俞樾等11人題跋。字體草篆不一。經跋共38石,嵌寒拾殿壁間。
2、清石韫玉題“現千手眼”觀音菩薩像刻石:高2.15米,寬1米,篆書題額,右上有“庚戌狀元”篆文印章一方。邊款: “大清嘉慶戊寅六月十九日,姑蘇寶蓮寺松濤募勒,炳齋姚明煜敬镌,馮箕敬樵。”考此畫碑爲阊門外寶蓮講寺故物,1979年遷至寒山寺寒拾像後壁。
按:石韫玉(1756—1837),字執如,號琢堂。吳縣人。乾隆庚戌恩科狀元。引疾回鄉後,曾主講蘇州紫陽書院二十余年。書法爲世所重。
六、鍾樓藏碑
《重修寒山寺記》碑:程德全撰,道州何維樸書,宣統叁年口月口日。篆額。正文18行,行40字不等,楷書。長洲周梅谷刻(文見《沿革》卷附錄)。
碑陰爲張人駿、程德全《募修寒山寺啓》,楷書。後列施主姓名84人及所捐款額, “大清宣統叁年,歲次辛亥,孟夏上浣勒石。”滄州張繼書《楓橋夜泊》詩碑:識語雲: “余夙慕寒山寺勝迹,頻年往來吳門,迄未一遊。湖帆先生以余名與唐代題《楓橋夜泊》詩者相同,囑書此詩镌石。惟余名實取恒久之義,非妄襲詩人也。中華民國叁十六年十二月,滄州張繼。”皆草書。
“余以張溥泉名與唐張繼同,乃請濮伯欣先生轉求書《楓橋夜泊》詩,不意詩成翌日,溥公即作古人,遂成絕筆,是亦前生文緣也。爰付刻石,樹寒山寺中,留此佳話,並將濮君函刻于下,真迹贈史館保存雲。丁亥冬吳湖帆識。”行書。
“湖帆先生左右: 申江奉教,諸承款接。別後俗冗,兼以屬件未報命,致疏箋候,歉仄無既。 《楓橋夜泊》詩屬事敦促,因張溥老近日勞瘁過甚,至遲至叁日始行,書就越一夕即作古人矣。此紙實其絕筆,史館同仁欲予保留,繼又因執事對于此紙自具勝緣,自應將真迹寄呈。惟懇尊處于上石之後,仍將原紙寄還史館,俾其保存,作爲紀念品。希賜俯允,感戴不盡矣。天寒手凍,草草不恭。敬頌臺綏,並候俪福。弟濮一乘拜啓。十二、十七。”黃懷覺刻。碑藏亭西面拓碑房內。現塔院碑廊中安有新碑一塊。
七、其他碑
1、性空書《楓橋夜泊》詩碑:碑高1.88米, 寬0.85米, 厚0.18米, 上刻性空1994年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碑石于2001年春立鍾房南側,外加護罩。
2、普明塔院碑廊碑群:1996年普明寶塔落成,塔院法堂兩側繞以長廊,壁間嵌66位書畫名家之手的各類碑刻59碑共71方。自趙樸初“寒山寺碑廊”起,13碑在廊之西牆,14碑至40碑在廊之東牆,41碑至49碑在廊之南牆東部,50碑至59碑在廊之南牆西部。其中《十六羅漢畫像》1碑2石, 《心經》1碑4石, 《千字文》1碑9石: 《賀普明寶塔落成》書畫合作1碑7人,等等。
寺院都有碑刻,賴以傳記寺史。寒山像碑刻石,卻又與衆不同。寺存絕碑,名家手筆,碑刻成寺之一寶;遍及塔院、碑廊等處,蔚爲寺院之大觀。與寒山寺之鍾聲、塔影相得益彰。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寒山寺碑刻知多少(朗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