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碑刻知多少
朗修
寒山寺已越一千五百余年,迭遭毁坏,碑刻散失,为数不少。其见诸史志者,有宋王硅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第一块诗碑);宋孙觌撰书《枫桥寺记》;明姚广孝撰写《寒山寺重兴记》;文征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第二块诗碑);唐寅撰书之《姑苏寒趾j寺化钟疏》等,弥足珍贵。碑刻虽存,但以年久剥蚀严重,字迹难辨。
有鉴于此,清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时,特建碑廊,将寺中旧碑刻集中,分别嵌置碑廊之壁或矗立碑廊之中。由俞樾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第三块诗碑)。碑廊之前,复施以栏栅,以资维护。然以碑廊规模较小,不能容纳寺中所有碑刻,况后又有陆续增加者,于是长廊之壁,钟群之间,殿亭之墙,寺院之内,凡可安置碑刻者,均有碑刻安置其间,使观光者随处可见。1990年寺僧复于碑身外表部分加设玻璃柜罩,保护有加。1997年普明塔院又设环廊,新置书画碑刻71石,蔚为大观,成为寒山寺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山门前
1. “寒山寺”三石:每石一字,横列。字作魏碑。 “东湖陶濬宣书”。 “长洲周梅谷刻”。嵌山门前照壁间,刊刻年代为民国初。
周梅谷(1882—1951)名周容,长洲(今苏州)人。
著名金石碑刻家。师承吴昌硕。曾在苏州护龙街(今人民路)开设“寿石斋”,专营金石碑刻。 “寒山寺”照墙及寒拾亭等石刻,大都为他所镌刻。
二、碑廊藏碑
共11碑。西起沿墙壁依次为岳飞题联2碑,署苏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产碑》;《社仓事宜碑记》, 《吴县乡都义役田记》碑,明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碑,文徵明书张继诗残碑,邓石如联碑,万绳拭诗碑;中间23碑,西为俞樾书张继诗碑,中为康有为诗碑,东为刘海粟书张继诗碑。
1、宋岳飞题联碑:共为二石,一横二竖。行书,其横石竖
写两字一行共四行八字,文为: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末有“岳飞题”三小字,不著年月。横石下为竖石两方,竖行联文: “三声马蹀阏氏血,五伐旗枭克汗头。”下署“岳飞”两小字,亦不著年月,有“岳飞印信”篆印二方。其碑刊刻及置寒山寺年代均不详,其碑刻石完整无损,镌刻清新,似晚近之物。
2、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碑:五年月,10行,每行24—29字不等,共为225字,其中残缺不全或无法辨认者87字,可辨认者138字,全文如下:
《姑苏寒山寺化钟疏》 明·唐寅
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顽愚;铜钟司其晨昏,释氏所以觉夫灵性。解魔王之战斗,上振天宫;缓众生之悲酸,下闻地狱。所以提婆尊者现神通而外道无言,本寂禅师悟真筌而古德赞颂。实名法器,厥号大音。本寺额号寒山,建始普明。殿宇粗备,铜钟未成。月落乌啼,负张继枫桥之句:雷霆鼓击,愧李白化城之铭。今将鼓洪炉以液精金,范土泥而铸大乐。举兹盛事,用叩高贤。增壮山门,惟祈乐施。启千门之晓,潜蜇皆兴;夙万户之昏,鱼龙尽息。庄严佛土,利益人天。慧日增明,福田不薄。以兹疏告,仰冀垂明。偈曰: “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
3、明文徵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无年月,4行,每行字数不等,大草书。此为张继诗第二刻石,今字迹可辨者,仅数字而己,现塔院碑廊内另有集文徵明字镌成的完整诗碑一块。
4、清邓石如书联碑:联为“处世劳尘事,传家宝旧书。”
隶书。上联有识语: “完白先生法书,张皋闻、李申耆诸老表章后,海内翕然宗之。友人见诒此联,尤为奇古,因求先生嗣君守之钩摹刊刻,以公同好。同治元年三月曾国藩识。”行草。下有“国藩之印”一方。下联落款“顽伯邓石如”。印二方。下有“汪定执敬观”五字行草。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初名瑛,又字顽伯,别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安徽怀宁人,精四体书,世称邓派,也称皖派。碑为辛亥革命后移入寒山寺。
5、万绳拭诗碑:书自作诗二首: “古刹丰碑劫运销,摩挲谁与认前朝。山僧不解兴亡恨,祗闭禅关拾堕樵。”“掉首寒岩迹已陈,桦冠木屐去来频。问他桥畔停船客,省得钟声能几人
”跋语云: “寒山寺久残破,巡抚程德全以宣统辛亥春重修落成,八月而国事遂变。辛酉来此,为先人营兆寺左,闻钟憬然,怆怀家国,情何容已
南昌万绳拭。”楷书。住持近舟立石,吴中杨中孚刊。
辛酉年即1921年。万绳拭江西人,曾追随张勋出任过内阁阁臣。
6、俞樾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诗3行,行10字,跋文3行,行18字。草书。有阴侧。跋文为: “寒山寺旧有文待诏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岁久漫漶。光绪丙午,筱石中丞于寺中新葺数楹,属余补书刻石。俞樾。”下有“乙丑重阳,汪定执敬观”字样。
碑阴,8行,行20字,行书。文曰: “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次句“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龚明之《中吴纪闻》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可宝也。此诗,宋王郇公曾写以刻石,今不可见。明文待诏所书,亦漫漶, “江”下一字不可辨。筱石中丞属余补书,姑从今本,然“江村”本,不可没也。因作一诗附刻,以告观者: “郇公旧墨久无存,待诏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一字是江村。”俞樾。”未有“汪定执敬观”, “汉贞阁主人唐仁斋镌字”。
碑侧一面,5行,行32字,真书。文曰:“张懿孙此诗,传世颇有异同。题中“枫桥”,旧误作“封桥”, 《吴郡图经续记》已据王郇公所书订正。诗中“渔火”,或误作“渔父”,雍正间辑《全唐诗》所据本如此,然注云: “或作火” ,则亦不以作“父”者为定本也。 《中吴纪闻》载此诗作“江村渔火”,宋人旧籍,足可依据。曲园太史作诗以证明之,今而后此诗定矣。光绪丙午,余移抚三吴,偶过此寺,叹其荒废,小为修治,因刻张诗并刻曲园诗,以质世之读此诗者。贵阳陈夔龙。”是为张继诗第三石。
7、康有为诗碑:诗云: “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他人再到不空空。”跋语云: “庚申二月廿五日,偕韩树园徵君文举同游吴下枫桥寒山寺,则唐人钟已为日人取去,故吾于龙寿山房善继血书《华严经》,亟保存之。临风感慨题诗。康有为。”右上角有篆印一方:“维新百日,出亡十四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四十万里。” “住持近舟立石,吴郡张仲森刻。”
庚申为1920年。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光绪进士。倡议“变法维新”。著有《广艺舟双楫》,专论书法。
8、刘海粟书《枫桥夜泊》诗碑:为当代著名书画大师刘海粟1981年应苏州古吴轩请所书刻石。三行行草,共28字,后有跋语云: “寒山寺旧有明文衡山、清俞曲园所书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辛酉冬,古吴轩属重书刻石。刘海粟,年方八六。”1981年冬,刘海粟为书此诗二天不会客,在房内闭门5小时写成。此碑高164厘米,宽82厘米,厚15厘米,由苏州碑刻博物馆时忠德勒石。1995年4月27日举行揭碑仪式, 时刘海粟已先于1994年8月去世。
三、御碑亭御碑
雍正御制《寒山子诗序》碑:雍正十一年癸丑五月朔日。宣统庚戌,江苏巡抚程德全勒石,建御碑亭于山门内。
正面碑文: “云汉天章,龙蟠螭负。臣谨案《钦定四库全书提要》列朝御制,仍以时序列于前明之后、本朝臣民之上。今谨援其例,昭代诸碑录,宸翰为首,并恭录御制序于卷端。”
正面程德全录书雍正御制《寒山子诗序》,碑阴部分录书乾隆御制《霜钟晓月》诗全文: “姑苏城北夜泊船,寒山钟声清晓传。春容断续亦同此,传不以钟以入耳。千秋过客不一况,或听欢欣或凄怆。在悬待叩总无心,此意画师何以状。”此碑原立于今山门之外(今照壁处。原有牌楼,后被台风吹倒,改建照壁。)六角御碑亭内,辛亥革命后,御碑亭毁,碑亦移位。现于碑廊南端建亭,碑立于其中。
四、大雄殿藏碑
1、罗聘画寒山、拾得像刻石:安在大殿佛祖像后壁,高1.25米,宽0.6米。寒山右手指地,谈笑自若,形态纯朴;拾得袒胸露腹,洗耳恭听,憨态可掬。画像上未注年月,上端有用分书笔法题写的碑文及款识见
《法像》卷附录中“降乩诗”。
按:罗聘(1733-1799)清画家,号两峰、花之寺僧。江苏甘泉(扬州)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2、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刻石:在殿后南墙壁间,上有跋识二则。唐仁斋刻。郑文焯自题为: “登岳采五芝,涉涧将六草。散发荡元缁,终年不华皓。光绪庚辰九月既望,枫桥舟中写。大鹤居士郑文焯指头戏墨。”程德全题识见《法像》卷。
3、程德全书历代题咏刻石:次第为:韦应物《宿寒山寺》,张祜《枫桥》,皎然
《闻钟》,张师中《游寒山寺》,程师孟《寒
山寺》、 《游枫桥偶成》,孙觌《与温
老》、又《三绝》,高启《赋得寒山寺送
别》、 《枫桥》,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寄
西樵礼吉》,沈德潜《枫桥夜泊》二首。计
唐至清代名人诗15首,分刻八石。
《游寒山寺》唐韦应物
心绝去来缘,迹住人间世。独寻秋草
径,夜宿寒山寺。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严
字。
韦应物(约737-791):唐京兆万年(西安市)人。贞元四年(788)任苏州刺史三年。人称韦苏州,有《韦苏州集》。
《过枫桥有作》唐张祜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唯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张祜(约783…
《寒山寺碑刻知多少(朗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