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111《慈悲孝親》

  慈悲孝親—一 海濤 輯

  

  1.世間之恩有其四種:一者,父母恩;二者,衆生恩;叁者,國王恩;四者,叁寶恩。如是四恩,一切衆生平等荷負。《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2.(佛)告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于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在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從今聽諸比丘盡心盡壽供養父母,若不供養,得重罪。」《五分律》

  

  3.爾時世尊告諸比五:「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雲何爲二?所謂父母也。若複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即于肩上放屎尿,猶不能得報恩。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增壹阿含經》

  

  4.能令親去惡爲善,奉持五戒,執叁自歸,朝奉而暮終者,恩重于親乳哺之養、無量之惠;若不能以叁尊之至化其親者,雖爲孝養,猶爲不孝。《佛說孝子經》

  

  5.在家及出家者,皆以孝行而爲其先。 《菩薩本生鬘論》

  

  6.從地積珍寶,上至二十八天,悉以施人,不如供養父母。《末羅王經》

  

  7.凡人事天地鬼神,不如孝其二親,二親最神也。《四十二章經》

  

  8.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大集經》

  

  9.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悭貪,勸令住舍。《大寶積經.叁律儀會》

  

  10.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我今略說于少分,猶如蚊虻飲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11.父母視子有五事:一當念令去惡就善,二當教計書疏,叁當教持經戒,四當早與娶婦,五家中所有當給與之。《六方禮經》

  

  12.若欲供養諸賢聖及佛,但供養父母,諸賢聖及佛即在家中。《雜寶藏經》

  

  慈悲孝親—二 海濤 輯

  

  1.佛問諸沙門,親之生子,懷抱十月,身爲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臥濕,精誠之至,血化爲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诏,禮賂師友,奉貢君長,子顔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如此,當何以報。《孝子經》

  

  2.父母生養,劬勞辛苦,十月妊娠,叁年乳哺,長養教誨,艱憂備盡,冀其成立,才藝過人;又望出家,度脫生死,以是恩念,昊天難報。《最勝佛頂陀羅尼淨除業障經》

  

  3.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則無衰耗。《中阿含經》

  

  4.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梵網經》

  

  5.善之極者,莫大于孝;惡之大者,其唯害親乎!《佛說未生冤經》

  

  6.若以種種飲食及諸珍寶種種供養,非報父母恩;若能引噵令向正法,乃名報恩。《不思議光經》

  

  7.佛言:唯有道德,可以久保。吾前世時,亦更爲人償債,奴婢兒子父母,不可稱數,皆有一時之緣,難可免脫,至今得道。現我父母,皆先世道德之緣,不由償債,父母世世放舍,使我學道,累劫精進,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學道,不可不精進孝順,一墮失人種,累劫不複。《佛說分別經》

  

  8.供養父母、和尚、尊師及世間中曾致饒益賴其恩者,應念倍增報恩、供養。何以故?以知恩者,雖在生死,不壞善根;不知恩者,善根斷滅,作諸惡業。故諸如來稱贊知恩,毀背恩者。《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9.奇哉!我母受大苦惱:滿足十月,懷抱我身;既生之後,推幹去濕,除去不淨,大小便利,乳哺長養,將護我身。以是義故,我當報恩,色養侍衛,隨順供養。《大般涅槃經》

  

  10.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本事經》

  

  慈悲孝親—叁 海濤 輯

  

  1.夫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

  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

  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

  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長阿含經》

  

  2.若父母無信心者,令住正信;若無戒者,令持禁戒;若性悭者,令行惠施;無智能者,令起智能。子能如是于父母處,勸喻策勵,令安住者,方曰報恩!《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

  

  3.子事父母有五事:念思惟報家事,唯修債負,唯解勑戒,唯從供養,唯歡父母。《善生子經》

  

  4.世尊告諸比丘: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長養隨時將育,四大得成。右肩負父,左肩負母,經曆千年更使便利背上,然無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猶不足報父母恩。

  

  5.若父母無信教令信,獲安隱處。無戒與戒教授獲安隱處。悭貪教令好施,勸樂教授獲安隱處。

  

  6.教信法,教授獲安隱處。諸法甚深,現身獲果,義味甚深。如是智者,明通此行,教令信聖衆。如來聖衆甚清淨,行直不曲,常和合法。

  

  7.法成就,戒成就,叁昧成就,智能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所謂聖衆四雙八輩,是謂如來聖衆,最尊最貴,當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如是諸子當教父母行慈。《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8.烏答摩納至佛問訊而作是言:瞿昙,我如法乞財,供養父母,又以正理使得樂處,正理供給,得大福不?佛言:如是供養實得大福。佛言:摩納,不限汝也。一切如法乞財,又以正理供養父母,正理使樂,正理供給,獲無量福。《雜阿含經》

  

  9.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應作四分。一分應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余一分,藏積俟用。《優婆塞戒經》

  

  10.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爲供二親。《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慈悲孝親—四 海濤 輯

  

  1.有四種恩,甚爲難報。何等爲四?一者母,二者父,叁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爲人之所贊歎,于未來世能得菩提。《正法念處經》

  

  2.于師僧父母,心爲卑下,用少功力,獲大深法。隨所記念,法入心耳。若貢高我慢,不伏師僧父母,當知是人已被魔鈎之所鈎著。《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

  

  3.如來出現世時,必當爲五事。雲何爲五?《增壹阿含經》

  一者,當轉*輪;二者,當度父母;

  叁者,無信之人,立于信地;四者,未發菩薩意,使發菩薩心;

  五者,當授將來佛決。若如來出現世時,當爲此五事。

  

  4.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爲天帝,下爲聖主,乃至成佛。叁界特尊,皆由斯福。」《 賢愚經》

  

  5.世尊往昔爲四事故,舍離生命:

  一者,爲破衆生諸煩惱故;二者,爲令衆生受安樂故;

  叁者,爲自除壞貪著身故;四者,爲報父母生養恩故。若優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養父母、師長,是優婆塞得失意罪。

  

  6.菩薩摩诃薩于昔無量阿僧祇劫,恭敬父母、和尚、諸師上座長老。于無量劫常爲衆生而行布施,堅持禁戒,修習忍辱,勤行精進、禅定、智能,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是故今得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金剛之身。《大般涅槃經》

  

  7.欲生彼國(西方極樂國土)者,當修叁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

  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 《觀無量壽佛經》

  

  8.佛告阿難:「父母、衆僧,是一切衆生二種福田。所謂人、天、泥洹、解脫、妙果,因之得成。」《大方便佛報恩經》

  

  慈悲孝親—五 海濤 輯

  

  1.世間之重大地爲先,悲母之恩亦過于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征複速于彼。《觀佛叁昧海經》

  

  2.如來爲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輩輿、車乘、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禅定、智能,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爲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大方便佛報恩經》

  

  3.父母、衆僧,宜應贊歎軟語,常念其恩。衆僧者,出叁界之福田;父母者,叁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衆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幹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衆生。

  

  4.衆生知恩欲報德者,爾時菩薩令修善,不須世間財利酬報。報之大者,當供養父母,乃至持戒。求報恩者,令其行善,是名菩薩報恩巧方便。菩薩爲主于父母尊重,種種方便勤修善法,隨時供養,知恩報恩。《菩薩地持經》

  

  5.飯諸賢聖,不如孝事其親。孝者,盡真心,無外私。佛告諸比丘:吾世世奉諸佛至孝之行,德高福盛,遂成天中之天,叁界獨步。《六度集經》

  

  6.佛言:若人于父母所,作少供養,獲福無量,少作不順,罪亦無量。《雜寶藏經》

  

  7.佛告諸比丘言:有八種人,應決定施,不複生疑。一父、二母、叁佛、四弟子、五遠來之人、六遠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雜寶藏經》

  

  8.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當以孝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佛說盂蘭盆經》

  

  9.使我疾成無上正真道者,皆由孝德也。《睒子經》

  

  慈悲孝親—六 海濤 輯

  

  1.文殊師利白佛言:雲何如來說父母恩大,不可不報;又言師僧之恩,不可稱量。其誰爲最?佛言:夫在家者,孝事父母,在于膝下,莫以報生長與之等。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從師學,開發知見,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于生死之家,入法門中,受微妙法,師之力也。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能命,功莫大也。追其所生,乃次之耳。《舍利弗問經》

  

  2.菩薩世世喜燃燈于佛寺,及師父母前。菩薩世世隨時熟果及好香華,持上佛比丘僧師父母。

  

  3.菩薩世世事師父母,若見臥睡不數驚覺,若欲使覺,當持音樂。若持好語,誦經往覺之。菩薩世世有奇異美飯食終不獨食。

  

  4.若師父母有飯食,不滅損而食之。菩薩世世持善意視佛,見怨家,見父母,心正等無有異。《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5.施叁種人,果報無盡:一病人、二父母、叁如來。《大般涅槃經》

  

  6.是諸衆生所作十惡,五無間業,誹謗叁寶,不孝父母及沙門婆羅門,輕慢尊長,應墮地獄餓鬼畜生。《合部金光明經》

  

  7.佛告諸比丘:人生世間,不孝父母,不敬沙門,不行仁義,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當墮地獄。《閻羅王五使經》

  

  8.衆生恩者,即無始來一切衆生,輪轉五道,經百千劫,于多生中,互爲父母,以互爲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悲故,猶如現在父母之恩,等無差別。《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9.普賢菩薩告德藏菩薩言:佛子若欲證得此叁昧者,先應修福,集諸善根,謂常供養佛法僧衆,及以父母,所有一切貧窮苦惱,無救無歸,可悲愍者,攝取不舍。乃至身肉,無所悋惜。何以故?

  

  10.供養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令諸衆生皆獲安樂。

  

  11.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聞智能,修學世法,供養父母師長有德,修舍摩他毘婆舍那,讀誦書寫十二部經,複能遠離貪恚癡等,名爲菩提勤行精進。如是悉名爲正精進。《優婆塞戒經》

  

《07-111《慈悲孝親》》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07-110萬法唯心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