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解脫四要(賢祯)▪P2

  ..續本文上一頁維他命、健康俱樂部和醫藥上花多少錢,這些都無法讓人們免于死,甚至它們可能成爲劊子手。有可能在吃健康補藥時,卻因量過多而中毒死,或可能對于本來要治人病的藥起了要命的過敏反應。生命是無常的,不象衣服能破了就補,也不能因爲短了就加長,要知道人有生必有死,就是聖賢大法亦難免。經雲:佛之相好金剛身,亦示現無常相,況此血肉如沫之身如何能長住

  聖賢雖人寂,但不同凡夫之生死,他是爲示現有生必有死,所以他們的肉身也不存在。過去大德,如羅什、玄奘、窺基等,不見其身,惟存其名。又如達摩祖師,梁武帝派人來請其人宮,請不動,便用繩綁住,再用馬來拉,繩子都拉斷,未能移其座;又宗喀巴大師,爲大威德化現,但均未逃此例而不死,何況凡夫惑業招感的煩惱熾盛之身,豈能不速速依十占叁寶,時時念死無常而精進修行呢

  

  世間一切皆無常,我們要正確了知事物的本性,當知器世間無常爲衆生共業所感,看似堅實,至劫壞時,如水火風災,即一切毀滅無余;有情世間亦無常,沒有一個能幸免于死。特別是婆婆世界五濁惡世,死緣多而易遭,人壽無常,有如逝水瞬沒,去日苦多,我們何時、何處、何法死

  都不能知道。經雲: “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所謂後世貪著,即由于今生苦多樂少,而積極修善,希望來世能生活美滿愉快。如我希望來世能活得象梵天帝釋或富貴達人那樣住最好的地方,用最好的東西,生活在幸福快樂之中,這些都是對後世的貪著。要消除此貪著,應觀因果輪回苦。即觀由緣起法則所規定,有生必有死,死後非如此滅,而必有生死相續,業果相續,必然被生前所造的業力所驅牽,輪回于六道之中。因爲業果特別微細,如果我們未能徹底解脫輪回,任何罪業之果都會讓我們重新在生死中輪回。生于善道者甚少,墮惡道者極多。如一日之中,無一刻不在叁毒包圍之中,而對于慈悲心念,絕難生起,尤其于仇人诋毀,不惜增盛其詞,必盡其極而後快。故經中曾譬喻說,人死後墮惡道者多如大地土,生善道少如指爪上塵。惡道衆生,餓鬼恒爲饑渴所迫,較人中最極貧窮者,其若更劇,且壽命長于人數百千倍;地獄而生常受烙湯爐炭,刀山劍林,鋸割礁磨等劇苦,其壽命比餓鬼更多倍,畜類愚癡無知,或受人驅使鞭撻屠宰,或互相食啖,常懷驚恐怖畏。叁善道中,阿修羅常爲瞠恚鬥爭所苦,身心不得安甯;縱生爲人,經住胎之迷,改頭換面,忘記前世,又從頭受八苦交迫,而且人間多聲色名利誘引汙染,造惡習易而行善難,最爲危險;諸天雖樂,能往生者極少,縱能生天,壽長經劫,亦終有五衰相現。陽春白雪人下五道之時,即使貴爲天帝,驢胎馬腹之虞,其苦尤劇,當思世間諸苦中,輪回之苦,最深最巨,世間諸可怖畏中,輪回一事,最爲可畏。怖畏輪回,當志求出離。

  出離心爲世間之因,萬丈高樓平地起,若無離心或出離心不堅定,必貪著叁界,縱修行塵劫,至多得長壽天之果,不可能超出生死。然發出離心,仍局于小乘,還須進一步發大乘菩提心。

  叁、發菩提心

  發起自覺覺他,直至自他一切有情究竟解脫之願心,此名菩提心。梵語菩提,華譯爲道,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指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願心。菩提心是成就佛果的種子和本因,爲一切佛法修行之基礎,爲行菩薩道的本源動力。 《大日經》雲: “菩提心爲因。” 《集一切法叁昧經》雲: “一切法無有不入初發心中。”發菩提心爲大乘根本四加行中最重要的一門,此心一發即人菩薩之數。更護持不令忘失,則隨其所作,乃至舉默動靜,談說戲笑,皆成出世間之修行,皆成究竟解脫之資糧。菩提心不發,或雖發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行、坐禅習定,皆成世間有爲法,不能生出出世間果報。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雲:“嘗聞人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可見,菩提心爲大乘解脫之本。

  觀一切衆生而發報恩心,觀我與衆生互相緣起,衆生于我皆有大恩,理當報答。可從父母觀起,思父母養育劬勞,菩提心生, “十月叁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濕,咽苦吐甘”。撫育兒女長大,爲衣食住而付出多少血汗

  經雲: “百善孝爲先”就是報恩。此孝非儒家講的傳宗接代之孝,亦非衣食金錢等供養就是報恩,最上等的報恩應該是將他們安置于究竟的快樂中。 《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雲: “假使有人,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沒踝,猶不能報父母深恩。”物質只能與父母暫時享樂,並不能助父母度過生死的長夜。觀諸世間,真正的報恩是唯有以法雨滋潤父母的心田。又觀六道衆生,自無始以來輪回不休,莫不曾有過父母眷屬的關系,皆爲過去世父母。經中說:一切男子皆我父,一切女子皆我母。衆生于我皆有深恩,應平等報恩,誓願普度一切衆生皆共成佛,只有這樣才能報佛的深恩, 《楞嚴經》偈雲: “將此深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

  觀衆生苦而發大悲心,悲即拔若,亦可想念自己最親最愛的母親還在生死苦海中掙紮,無有依靠,一切衆生莫不如是,自己悲傷難過,深發悲隱濟度,拔苦與樂之願。觀衆生雖出具佛性而迷昧不覺,執持邪見,不信因果,殺盜淫妄,造成諸惡業,妄受苦果。歪曲人應有的形象,空辜負難得的人身,實可悲隱,我當喚其覺悟,濟其脫苦。這種大悲心,爲菩提心之根在,成佛的根本,四無量心觀中的悲無量心觀,是專門觀衆生苦而增長悲心的。慈是與樂,觀想衆生得到安樂;悲是拔苦,想衆生遠離苦惱;喜是想衆生離苦得樂而心生喜悅;舍是冤親平等。養成慈悲喜舍的情懷,是入門者應學。

  觀佛果功法而發向上心,當觀佛圓滿開發了自性慧海得大自在、大解脫,具叁明、六通、四無畏等。具有無所不知的大智慧,以無緣大悲,住無住處涅槃境,盡未來際,濟度無量衆生而不休息,我們應以佛爲楷模,以成佛爲目的,向上追求,立志臻于圓滿正覺之城。

  經過以上數數思維修習,對衆生有了真切體會,能視衆生之苦爲自己之苦,視衆生之樂爲已樂,就能堅固起廣度一切衆生的悲心願。雖能生起這樣的心,但目前的事實是自己能力還不夠,不要說是一切有情,就連引導一個有情的能力都沒有,那麼究竟誰有此能力呢

  世間除了大智的佛陀才能任運度生,徹底做利生事業外,其他沒有哪一位宗教家,哪位賢者偉人能做到。所以爲利一切有情,我要盡自己最快的速度獲得這種佛位,以這樣的思維生起上求菩提下化衆生的菩提心。

  此菩提心是一切佛經的心要,是一切佛果菩提唯一的修持中心, 《人行論》說: “攪動正乳,剔出酥精華。”以及“多劫之中善思維,諸佛見此最有益。”宗喀巴大師說: “大乘道命爲發心,是菩提行根本依,能轉資糧如金汁,攝納衆善爲福芷。”菩提之果的成就,必發菩提心,以菩提心爲心要。因此想成就佛果,就必須發菩提心,願見聞者依上面所講的次第修,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四、立清淨見

  清淨見,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講的空性正見。

  宗喀巴大師說: “佛法的核心就是空理。”所以“佛”被稱爲空王,而空性智慧又被稱爲“佛母”。經雲: “方便爲父,般若爲母”也就是說諸佛菩薩是從空性智慧中産生的,故稱爲“佛母”。迷此理者爲凡夫,悟此理者則爲佛。因此, “空性正見”又稱爲法中之王,諸法之統帥。就是我們普渡衆生的這顆菩提心,只要能與空性智慧結合起來,即可成爲勝義菩提心,才可稱爲究竟圓滿的菩提心。在這顆勝義菩提心下所行的菩薩行,也因此而會變得神聖有力。如果沒有這大智慧,只停留于世俗菩提心,還不到聖位。只有在空性正見的基礎上,才能使菩提心變得更加的神聖和有力,可見,這個空性智慧對一個學佛者是何其重要。

  (一)清淨見

  清淨見,也稱爲離增益,損減兩邊的“中道正見”。一切法都是因緣而生的,本來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性。衆生無始以來的妄執習氣,于本無實性的法執爲實有,就是“增益執”,也叫“有見”、 “常見”;一切法雖無實性,但依一定的因緣,決定當生、當滅,並非全無。以因緣而産生,由因緣變化而變化,故其性是空。並不是說因緣所生的法不存在,而是因因緣在不斷的變化,所以是空,如果將諸法無實性理解爲什麼都沒有,這就叫“損減執”,也叫“無見”、 “斷見”。這常、斷二見都不合于真理,偏于一邊,也就是“離增益、損減”執。離兩邊的中道正見,既不執諸法實有的空性,也不否認它的緣起存在。如實了知諸法,因緣而有,故無獨立自性,而不墮“斷邊”。由此正見,不墮二邊,故名中道。無始以業的無明實執,是一切煩惱的根本,要由此清淨見才以斷除。若未得此見,不能有出離心、菩提心,任憑如何修學,終不能斷煩惱。因此清淨見是大小乘一切道心的命根,最爲重要。

  (二)雲何樹立清淨見

  我們在六道之中無奈地受生受死,歸咎于無明的我執,亦即對“我”這個概念的誤解。只要成就真正智慧,便是直接地對治缺少智慧之無明,所以便能解脫自在了。去我執法執,得生空法空,由根本智而起後得智,圓滿佛果。

  先談“我”的存在方式。在一般理解中, “我”是一個實在個體,有自性、獨立地存在。那我是誰

  我是張叁嗎

  若換成叫李四,我還是我,名是一種表象,可隨意變化,無實在的自性,非“我”的本質。名相只是一種概念上的假名, “我”非假名而存在。

  人的身心由“五蘊”而成,即眼、耳、鼻、舌、身構成的色與受、想、行、識構成的心組成。這樣“我”要麼與“五蘊爲一”而存在,要麼與“五蘊爲異”而存在,別無第叁種存在形式。若“我”與“五蘊異”而存在,就是在“五蘊”之外,有一個“我”存在,即離開身心之外,有一個“我”存在,這就不是我;若我與五蘊合爲一體而存在,那麼不可能在五蘊外另有一個我存在,即第六蘊。那它的存在形式就可能色、受、想、行、識裏存一個“我”,若這樣,結果“色”裏有個“我”, “我”又是身心的合一。既是身心的合一, “色”裏就應有個“識”, “受”裏也同樣有一個“識”,這樣推下去,一個“我”就有五個心識,受、想、行、識亦各有一個心識,這顯然是不對。

  由上可見,並沒有一個實我存在,但也並非否認緣起的存在,而是將緣起視爲空性的顯現,如幻覺遊戲,不加以執著,如若這樣,便成就人無我。

  有關萬物之存在方式,主要是照見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相依相聯系而存在,並沒有永恒不變的自性。確信法無自性,並放棄對事物的執著,也可用人無我的分析法來辯證法無我。

  如《心經》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正見不只是由見空來破常見,也是由見緣起的有來破斷見;又能以性空爲自性而非究竟無除斷見。了知因果緣起與自性二者是相輔相成,是同一事物的一體兩面。

  可知空性不是某種真實存在的物體,也不是空無所有或虛無。真正的空性,離言語相,絕心緣相,因此無法用文字研究,只能體驗。只有把理論放人修行中實踐才能體會到“空性”。見空性則能解脫煩惱束縛,也是究竟圓滿菩提的基礎。由于“空性見”讓我們了解苦的客體並無自性,故不會被苦難壓垮。了解主體的空性或無我,就不會局限于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見無界限,濟生之境也無限。要究竟圓滿生起勝義菩提心,必須對空性有所了解,只要徹見“無我”,才能有完整的菩提心。依出離心而發菩提心的菩薩,主要依此空性見才能斬斷煩惱,才能放棄對“我”的執著,而真正利益衆生。

  結語

  綜上所述可知,最初若沒有“信”就不會人佛門,所謂“信爲能人”;淨信而人了佛門,卻仍貪著世間五欲,就無法使心趨向解脫之道,故應生起出離心;只有出離心,若沒有菩提心,便僅停于二乘,就無法步人大乘解脫道,故應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沒有“空性見”,二障就無法斷盡,故應起清淨見。可謂信爲人門之基,出離心爲菩提心的前提,空性見又是出離心的保證。因爲菩提心的一個特征就是必須要生起度衆生出輪回之心,如果不放棄對“我”的執著,出離心是生不起來的,同時只有在空性正見的基礎上生起的菩提心才是究竟圓滿的。所以這四者相輔相成,是究竟解脫不可缺一的四要。按諸經論所言,只要具備了解脫的前方便,有了資糧,達見道證果乃至成佛,並不需很長時間。現今多數學人久修不證,主要原因是資糧未備。在此,願諸位佛子真切地堅固我們的淨信,思維叁界如火宅而生出離心,依于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起清淨見,因圓果滿至究竟解脫。

  (作者系閩南佛學院第九屆本科畢業生)

  

《淺談解脫四要(賢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