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谈解脱四要(贤祯)

  浅谈解脱四要

  贤祯

  内容提要:伟大的佛陀为了度化苦海中的众生,悲心说法。佛所说法,千差万别,本文仅就关于修行解脱之法略作阐述。修行解脱,对初学者来说,必修的加行可归纳为四个要点,即坚固净信、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本文主要介绍此四要及其修习方法,从而说明四要是大乘诸宗必修的根本,是三乘解脱之基,一切众生皆依之而得解脱,乃至最终成就佛道。愿诸位同修能与修法结合起来,坚固我们的净信,思维三界如火宅而生出离心,依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藉正知见而断烦恼执著,普济无量众生,同证无上菩提。

  关键词: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

  前言

  我们学习佛法,目的在解脱烦恼的束缚,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解脱之前必须做一些准备,就是指要打好道前基础,也称加行,是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备。就象盖房子,必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房舍会有崩塌的危险。学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牢固,便无资格进入正行。邋遢修学,必多障难,难以见道证果。

  大乘诸经论,都强调加行的重要性,有关于加行的内容和观修方法。如三乘修定以持戒为加行;天台止观以具五缘,诃五欲等为前方便;法相宗菩萨道位中以资粮位后,见道位前的暧、顶、忍、世第一四位为加行位等等。入门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诸乘修道之通途。

  藏传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学,更是十分重视修学次第,强调道前加行的修习,有系统、严整的加行修持法。如格鲁派以净信、修四无量心、思无常、发菩提心为四共加行,以出离心、菩提心、正见为“三主要道”。

  汉传佛教本来也重加行,天台的修学次第尤为系统。但自唐宋以来,惮、净二宗盛行。禅宗专接上根利器,不立渐次,忽略一切方便行;净土为诸宗归宿,以信愿二门为加行。禅净二宗,尤其禅宗出于应机设教的特殊方便,对大乘解脱加行的修学强调不够,没能建立严整的加行观修法仪,影响至今,难免产生诸种弊端。一些学人虽人佛门多年,却连三皈依都不能清净,拜神求巫,或则虽念佛、诵经、持咒、布施,而无出离心,生不起菩提心,贪求世间福报,器量狭小,停留于低层次的神道信仰。或则虽然证道心切,急于打七闭关、人山住洞,而因正见、资粮不备,业障未除,久修无获,乃入魔发颠,丧身失命,实乃可惜。如此种种,皆是加行不备,因地不真,果招纤曲。鉴于此,笔者虽立愿与一切众生同得解脱之志,却由于没有生起相应功德。故多方寻访善知识,努力阅读经论,希望找到一条捷径,早日实现愿望。可是,从诸善知识的开示及阅读经论的过程中却发现,能踏上诸解脱圣者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最终获究竟解脱,必须坚固净信,有出离心、发菩提心与立清净见。以下浅略谈谈对此解脱四要的肤浅认识。

  一、坚固净信

  《华严经》云: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又云: “信能欢喜人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对佛法僧三宝的正信、净信,是修学佛法的起点,进入佛道必经的门坎。没有信心或信心不坚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见异思迁,三宝的加持无法人其身心,难以得到佛法实益。 《大智度论》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故菩萨五十二位以十信为初门,天台教以起圆“信”为解、行、证的基础,即坚固净信为人佛初门。人佛门或有心接触佛教,无论受三归依与否,皆应解决信的问题,去除疑惑,生起正信,坚固净信。生起坚固正信,略有三种方便:

  (一)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指能引导、帮助行者修学佛法的师友。做为善知识须了解佛法,具正知见、有德行、有修持。更要与自己有缘,对之能生起信任。 《菩提道次略论》云: “知识须具戒、定、慧、德胜、精进、教富饶、通达实相、善说地、具悲悯、断疲厌。此谓为弟子者,须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识而依止也。”善知识为行者趋向解脱的眼目与导师,对学佛法极为重要。宗喀巴大师云: “喻如大树无固根,则枝干花果不能生,即生亦随萎。”此喻若不得善知识加被、指导,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对亲近的善知识,必须谨慎观察选择,不能依名望,要重在实德。依止之后,对善知识应尊重恭敬,虔诚咨问法要,求其解答疑惑。

  (二)听闻正法

  这是正确认识佛法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径。初学者应多闻多听,参加佛学讲座或看一些引导初学者的光盘,读一些关于佛学基础的书。对佛法获得整体性的大概了解,然后再由浅人深,研读经论原典,如《四阿含》《金刚经》《楞严经》《维摩诘经》等。有余暇者应更广阅教典,将佛法与各种世间法反复研究,用心思考体会,确信佛法为无上的真理。

  (三)阅读佛教史传

  从佛法流传和实践的历史,认识佛教。了知佛教教理产生及经久流传的根源,了解佛教净化人心、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佛法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特别应阅读有关佛法与现代文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比较研究的文章著述,认识佛法历久弥新的宝贵价值。

  (四)观三宝功德

  生起坚固净信,须对三宝的功德和皈依三宝的利益进行观察思惟,由正确认识三宝,生出对三宝的由衷敬信,从而以三宝为真正的皈依处。

  观佛宝功德,据佛传和佛典有关记述,释迦牟尼佛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贵为太子,为求彻底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而舍弃王位妻子,出家修行,穷诸外道之所证,终于夜睹明星而证大觉。说法教化,创立教团、言传身教,有史可考。道传全球,德弥三界六道,被尊为“三界导师”。确信佛陀诸惑尽净,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超人功德。佛身相好, 《譬喻赞》云: “佛身相庄严,端妙眼甘露,如秋空无云,从星而严饰。” 《维摩诘所说经》云: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但现在则如此,利根者,须广为开示,钝根则总略而说。悲智为佛之意德,智德能遍一切境;悲德能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确信大乘经所言归信佛、念佛、供养佛,必为佛所护念加持,得世出世间的殊胜利益。 《楞严经》云: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观法宝功德,依法修行。 《正摄法经》云: “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此法由佛及无数佛弟子通过禅思等修行实践所证实,真实不虚,如实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指明了彻底解决人的生死问题,超越世间法而又包含世间的伦理、政治、哲学、宗教,超越而又不离理性,是我们的人生指南,安身立命的根本。思维如是正法,是佛陀长劫追求,历尽千辛万苦,方才证得。佛法东来,凝聚着求法、翻译大法者的血汗与虔诚,来之不易,得之甚难,应当顶戴,以为究竟的归依处。思维佛法的心髓,指明众生皆有佛性,本有宝藏,只要依法修持,一定能开发出来,圆满佛果。

  观僧宝功德,应观一切贤圣僧,如观音、文珠、普贤、地藏等菩萨;罗什、慧远、道宣、慧能等高僧,见道证果,梵行清净,住持佛法,堪作我们最为可靠的师友、助伴,为究竟的皈依处。 .

  观三宝功德而生正信,未受三皈者,应依住持三宝受三皈法;已行三皈者,应观三宝功德而修三皈,以坚固净信,任何外缘皆不可转移。如《优婆塞或经》云: “若皈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天魔外道,若皈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宁舍身命,终不依外道邪众。”三皈依不仅是人佛门的第一道门坎,初学必修,在从凡夫地至佛地的整个修行过程中亦皆不离此。大乘各种禅法,皆以修三皈依为首。这是得到三宝护持指导,如法修学、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证。

  二、出离心

  出离心,指远离三界生死的愿心,这必须消除对现世的贪著与后世的贪著。

  现世贪著,是指对现世名闻利养,财物、眷属等的贪求,希求今生能够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丰富的衣食、名利等。要消除此贪著,应思维得人身难,观众生于六道轮回,生为人道的机会十分难得。如经上所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尘,可知人身难得,岂能贪著放逸

  然而人的生死却又极其无常,经中有喻说,有人在旷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里,亏得一手攀住井里的枯藤,才不致落人井底。井底有四条毒蛇,张口吐舌地望着他。一只老鼠正在咬枯藤,说不定就会断下来。在此危急关头,仰头见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么都忘了。甚至蜂群飞来螫,他还在甜蜜的享受中而不知螫痛。此喻是在说众生在生死长河里,由于业力所感的五蕴身随时都受着死亡的威胁。枯藤,指命根,老鼠咬的那枯藤,如无常的侵逼,一息一息地过去,命根很快就断了。无论是枯井、枯藤、鼠咬,都是说无常的苦迫;四蛇,比喻地水火风四大,四大不调合,就会生病而致于死,如毒蛇伤人;蜂蜜,如五欲的快乐,人在生死无常的苦迫中,享受少许的苦果也不管。为了解脱轮回,必须舍弃对现世的贪著。

  佛在经中教诫弟子们说: “人命在呼吸间。”我们生命确实不定,我们的生活不论现在、未来总会遇到一些麻烦。面对世界,我们应该真正地警觉到生命的不定性,思考生命短暂无常,一口气上不来便与世永隔。因死亡要来,从不预先通知,使人辄不及防。尤其意外之来,有如疾风暴雨,或食未咽而死,或语未终笑而死,恒令人无可提防。经云: “明日与后世,孰先孰后,渺不可知。”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杀死我们,而我们又没有办法来保护自己,不是吗

  当坐在舒适的沙发上品尝葡萄时,却会因一棵葡萄核卡住喉咙而死亡。据统计,有百分之八十的致死性灾害是发生在家中,在某些情况下,就连吃饭用的筷子也能要人的命。无论人们在食物、衣服、…

《浅谈解脱四要(贤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