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解脫四要(賢祯)

  淺談解脫四要

  賢祯

  內容提要:偉大的佛陀爲了度化苦海中的衆生,悲心說法。佛所說法,千差萬別,本文僅就關于修行解脫之法略作闡述。修行解脫,對初學者來說,必修的加行可歸納爲四個要點,即堅固淨信、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本文主要介紹此四要及其修習方法,從而說明四要是大乘諸宗必修的根本,是叁乘解脫之基,一切衆生皆依之而得解脫,乃至最終成就佛道。願諸位同修能與修法結合起來,堅固我們的淨信,思維叁界如火宅而生出離心,依出離心生起菩提心,藉正知見而斷煩惱執著,普濟無量衆生,同證無上菩提。

  關鍵詞: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

  前言

  我們學習佛法,目的在解脫煩惱的束縛,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然而解脫之前必須做一些准備,就是指要打好道前基礎,也稱加行,是正式修行之前的必要准備。就象蓋房子,必先打好地基,如果地基不牢固,房舍會有崩塌的危險。學佛修道,必先修好加行,加行不修或修而不牢固,便無資格進入正行。邋遢修學,必多障難,難以見道證果。

  大乘諸經論,都強調加行的重要性,有關于加行的內容和觀修方法。如叁乘修定以持戒爲加行;天臺止觀以具五緣,诃五欲等爲前方便;法相宗菩薩道位中以資糧位後,見道位前的暧、頂、忍、世第一四位爲加行位等等。入門先修加行,本是佛教諸乘修道之通途。

  藏傳佛教直承印度晚期成熟的佛學,更是十分重視修學次第,強調道前加行的修習,有系統、嚴整的加行修持法。如格魯派以淨信、修四無量心、思無常、發菩提心爲四共加行,以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爲“叁主要道”。

  漢傳佛教本來也重加行,天臺的修學次第尤爲系統。但自唐宋以來,憚、淨二宗盛行。禅宗專接上根利器,不立漸次,忽略一切方便行;淨土爲諸宗歸宿,以信願二門爲加行。禅淨二宗,尤其禅宗出于應機設教的特殊方便,對大乘解脫加行的修學強調不夠,沒能建立嚴整的加行觀修法儀,影響至今,難免産生諸種弊端。一些學人雖人佛門多年,卻連叁皈依都不能清淨,拜神求巫,或則雖念佛、誦經、持咒、布施,而無出離心,生不起菩提心,貪求世間福報,器量狹小,停留于低層次的神道信仰。或則雖然證道心切,急于打七閉關、人山住洞,而因正見、資糧不備,業障未除,久修無獲,乃入魔發顛,喪身失命,實乃可惜。如此種種,皆是加行不備,因地不真,果招纖曲。鑒于此,筆者雖立願與一切衆生同得解脫之志,卻由于沒有生起相應功德。故多方尋訪善知識,努力閱讀經論,希望找到一條捷徑,早日實現願望。可是,從諸善知識的開示及閱讀經論的過程中卻發現,能踏上諸解脫聖者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最終獲究竟解脫,必須堅固淨信,有出離心、發菩提心與立清淨見。以下淺略談談對此解脫四要的膚淺認識。

  一、堅固淨信

  《華嚴經》雲: “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又雲: “信能歡喜人佛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對佛法僧叁寶的正信、淨信,是修學佛法的起點,進入佛道必經的門坎。沒有信心或信心不堅固而修法,狐疑不定,·見異思遷,叁寶的加持無法人其身心,難以得到佛法實益。 《大智度論》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故菩薩五十二位以十信爲初門,天臺教以起圓“信”爲解、行、證的基礎,即堅固淨信爲人佛初門。人佛門或有心接觸佛教,無論受叁歸依與否,皆應解決信的問題,去除疑惑,生起正信,堅固淨信。生起堅固正信,略有叁種方便:

  (一)親近善知識

  善知識,指能引導、幫助行者修學佛法的師友。做爲善知識須了解佛法,具正知見、有德行、有修持。更要與自己有緣,對之能生起信任。 《菩提道次略論》雲: “知識須具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實相、善說地、具悲憫、斷疲厭。此謂爲弟子者,須求得一具足十德之善知識而依止也。”善知識爲行者趨向解脫的眼目與導師,對學佛法極爲重要。宗喀巴大師雲: “喻如大樹無固根,則枝幹花果不能生,即生亦隨萎。”此喻若不得善知識加被、指導,一切向上之果皆不得成。對親近的善知識,必須謹慎觀察選擇,不能依名望,要重在實德。依止之後,對善知識應尊重恭敬,虔誠咨問法要,求其解答疑惑。

  (二)聽聞正法

  這是正確認識佛法而生起正信的根本途徑。初學者應多聞多聽,參加佛學講座或看一些引導初學者的光盤,讀一些關于佛學基礎的書。對佛法獲得整體性的大概了解,然後再由淺人深,研讀經論原典,如《四阿含》《金剛經》《楞嚴經》《維摩诘經》等。有余暇者應更廣閱教典,將佛法與各種世間法反複研究,用心思考體會,確信佛法爲無上的真理。

  (叁)閱讀佛教史傳

  從佛法流傳和實踐的曆史,認識佛教。了知佛教教理産生及經久流傳的根源,了解佛教淨化人心、促進社會文明發展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佛法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特別應閱讀有關佛法與現代文明、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比較研究的文章著述,認識佛法曆久彌新的寶貴價值。

  (四)觀叁寶功德

  生起堅固淨信,須對叁寶的功德和皈依叁寶的利益進行觀察思惟,由正確認識叁寶,生出對叁寶的由衷敬信,從而以叁寶爲真正的皈依處。

  觀佛寶功德,據佛傳和佛典有關記述,釋迦牟尼佛生于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貴爲太子,爲求徹底解脫生老病死等痛苦,而舍棄王位妻子,出家修行,窮諸外道之所證,終于夜睹明星而證大覺。說法教化,創立教團、言傳身教,有史可考。道傳全球,德彌叁界六道,被尊爲“叁界導師”。確信佛陀諸惑盡淨,叁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超人功德。佛身相好, 《譬喻贊》雲: “佛身相莊嚴,端妙眼甘露,如秋空無雲,從星而嚴飾。” 《維摩诘所說經》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但現在則如此,利根者,須廣爲開示,鈍根則總略而說。悲智爲佛之意德,智德能遍一切境;悲德能令一切衆生悉得解脫。確信大乘經所言歸信佛、念佛、供養佛,必爲佛所護念加持,得世出世間的殊勝利益。 《楞嚴經》雲: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觀法寶功德,依法修行。 《正攝法經》雲: “諸佛世尊,所有無邊無際功德,從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現,法爲其主,從法出生,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辦。”此法由佛及無數佛弟子通過禅思等修行實踐所證實,真實不虛,如實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實相。指明了徹底解決人的生死問題,超越世間法而又包含世間的倫理、政治、哲學、宗教,超越而又不離理性,是我們的人生指南,安身立命的根本。思維如是正法,是佛陀長劫追求,曆盡千辛萬苦,方才證得。佛法東來,凝聚著求法、翻譯大法者的血汗與虔誠,來之不易,得之甚難,應當頂戴,以爲究竟的歸依處。思維佛法的心髓,指明衆生皆有佛性,本有寶藏,只要依法修持,一定能開發出來,圓滿佛果。

  觀僧寶功德,應觀一切賢聖僧,如觀音、文珠、普賢、地藏等菩薩;羅什、慧遠、道宣、慧能等高僧,見道證果,梵行清淨,住持佛法,堪作我們最爲可靠的師友、助伴,爲究竟的皈依處。 .

  觀叁寶功德而生正信,未受叁皈者,應依住持叁寶受叁皈法;已行叁皈者,應觀叁寶功德而修叁皈,以堅固淨信,任何外緣皆不可轉移。如《優婆塞或經》雲: “若皈佛已,甯舍身命,終不依天魔外道,若皈法已,甯舍身命,終不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甯舍身命,終不依外道邪衆。”叁皈依不僅是人佛門的第一道門坎,初學必修,在從凡夫地至佛地的整個修行過程中亦皆不離此。大乘各種禅法,皆以修叁皈依爲首。這是得到叁寶護持指導,如法修學、不起魔障的根本保證。

  二、出離心

  出離心,指遠離叁界生死的願心,這必須消除對現世的貪著與後世的貪著。

  現世貪著,是指對現世名聞利養,財物、眷屬等的貪求,希求今生能夠得到比世上任何人都豐富的衣食、名利等。要消除此貪著,應思維得人身難,觀衆生于六道輪回,生爲人道的機會十分難得。如經上所說,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塵,可知人身難得,豈能貪著放逸

  然而人的生死卻又極其無常,經中有喻說,有人在曠野散步,一不小心落在枯井裏,虧得一手攀住井裏的枯藤,才不致落人井底。井底有四條毒蛇,張口吐舌地望著他。一只老鼠正在咬枯藤,說不定就會斷下來。在此危急關頭,仰頭見藤上有蜂蜜,他伸舌去舔那蜂蜜,便什麼都忘了。甚至蜂群飛來螫,他還在甜蜜的享受中而不知螫痛。此喻是在說衆生在生死長河裏,由于業力所感的五蘊身隨時都受著死亡的威脅。枯藤,指命根,老鼠咬的那枯藤,如無常的侵逼,一息一息地過去,命根很快就斷了。無論是枯井、枯藤、鼠咬,都是說無常的苦迫;四蛇,比喻地水火風四大,四大不調合,就會生病而致于死,如毒蛇傷人;蜂蜜,如五欲的快樂,人在生死無常的苦迫中,享受少許的苦果也不管。爲了解脫輪回,必須舍棄對現世的貪著。

  佛在經中教誡弟子們說: “人命在呼吸間。”我們生命確實不定,我們的生活不論現在、未來總會遇到一些麻煩。面對世界,我們應該真正地警覺到生命的不定性,思考生命短暫無常,一口氣上不來便與世永隔。因死亡要來,從不預先通知,使人辄不及防。尤其意外之來,有如疾風暴雨,或食未咽而死,或語未終笑而死,恒令人無可提防。經雲: “明日與後世,孰先孰後,渺不可知。”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能殺死我們,而我們又沒有辦法來保護自己,不是嗎

  當坐在舒適的沙發上品嘗葡萄時,卻會因一棵葡萄核卡住喉嚨而死亡。據統計,有百分之八十的致死性災害是發生在家中,在某些情況下,就連吃飯用的筷子也能要人的命。無論人們在食物、衣服、…

《淺談解脫四要(賢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