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命觀
王堃
一、生命的組織
世間事物,由無而有謂之生,能令生起的事物不斷生長,得以延續的有機體謂之命。所以,生命不僅限于動物,一切植物皆能生長,皆有限期的延續,所以,一切植物皆有生命。人之老死,與植物的枯死,同樣是有生必有死。我們在此討論的,只限于人類的生命。
人類生命的組織,不外物質與精神兩大元素。人的生命,是否健康正常,要視乎組織生命的兩大元素能否獲得平衡發展。如果偏于物質,或偏于精神,人的生命,必然毛病百出,甚至走向死亡邊緣。
佛經將構造人體的物質部分,名爲色蘊。精神部分,名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合言之名爲五蘊。
五蘊中的色蘊,是指人體中的物質元素。例如:人體中的骨骼,是地的元素,屬于堅性;人體中的水份,是水的元素,屬于濕性;人的體溫,是火的元素,屬于暖性;人體可以俯仰屈伸,行動進止,是風的元素,屬于動性。地水火風四種元素,能構造萬物,因名四大,有形色可見,故名色蘊。
五蘊中的受,指人體五官對外界環境的感受,領納于心,引生情緒反應謂之受。因外境有順逆,人的感受便有苦樂之分,苦則憎,憎則嗔,嗔則煩惱無盡。樂則愛,愛則貪,貪則欲望無窮。人生于世,生存于順逆二境不斷交替中,憎愛貪嗔的心理亦惡性循環不已。因而産生種種顛倒妄想謂之癡。人的生命,既充滿貪嗔癡,也就帶來罪惡與苦惱的命運。
五蘊中的想,指人類意識的想象力,人因外境牽心,故心取境,構成概念,安立名言,分別是非好醜,而産生喜怒哀樂種種意念,謂之想。
五蘊中的行,其定義是遷流造作。人對外界之順逆二境,引生內心的反應,經過思考、判斷,而策動于語言行爲,心理學稱爲人的意志,佛學名爲思心所。人類精神界,除前之感受及想象外,一切有關心理活動,皆屬于行蘊。
五蘊中的識,定義是對境明了識別,心理學名爲認識,但認識只限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外界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生起見、聞、嗅、味、覺、知等識別作用。佛學認爲,人除眼等生理器官,對色等物質産生認識,感受、取舍,以及意志活動等作用外,還有微細的精神活動,及精神的主體——末那,譯名意。因第七識緣第八識見分,引生自我的觀念與執著,産生我見,我慢、我愛、我癡等心理狀態,恒審思量,因名意識。以七識執我,引起眼等六識的心理活動,對色等六塵,産生感受、領納、占有等反應。又名意根,是我法二執的根本。
阿賴耶識譯名含藏,可分爲能藏,所藏及執藏。因此識是人類生命的主體,亦是宇宙萬法的生因,以其能接收眼等六識所傳遞的經驗——業種子,妥爲儲藏,爲儲藏業種子的倉庫,因名所藏;以其能保持業力種子,令其不失不壞,作爲開展未來一切現象的主因,因名能藏;以其是我執的發源地,第七識依之堅執自我,而産生我見,我愛、我慢、我癡等心理病態,因名執藏。
由精神與物質等五蘊所組成的人類生命,是不斷成長,不停的衰老,而終至于死,所以說:有生必有死,但死並不等于生命的完結,而是此一生結束時,又開展另一新的生命。所謂: “此死彼生,彼死此生”,彼此間似乎互不相關,實際上彼此是繼往開來的過程,人的生命物質部分雖然死亡,但精神部分卻永恒不死,特別是作爲精神主體的八識心王,含藏著人過去所造的業因,引生現世的結果,再由現世行爲形成不可磨滅的種子,儲藏放人識田中,作爲引生未來生命的主因,遂成爲過去、現在、未來叁世生命的流傳,生生不已。楞嚴經說: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此從不休息,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又因八識田中所含藏的業力種子有善惡好醜的關系,而有六道等苦樂天淵的結果。
雖然,一般人僅憑眼見耳聞的感官知識,無法理解此作爲人類精神主體、萬物生因的八識心王,所含藏善惡業種的微妙關系,而不肯信受叁世生命延續之說,但叁世生命的延續,及六道因果輪回之理,並不因一般人的不信受而不存在。正如牛頓未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前,地心吸引力已經存在一樣,可惜人沒有先知先覺的智慧。雖然先知先覺的佛陀,把生命的原理、識心的秘奧給人類說明,但人仍然沒有智慧接受。即使中外古今的典籍,很多記載著有關生死輪回的道理,及生前死後的事實證明,但人限于智慧,仍然不肯相信,甯可流浪在失望、痛苦、空虛的人生旅途中,無依無歸。宇宙秘奧固無法揭開,人生意義與理想,也無法實現,多麼可
事實上,唯有佛教所說生命叁世流轉,及六道因果輪回之理,才符合現實,人類才有希望,有進步,有前途。因爲依據生命叁世因果輪回之理,人的際遇隨時可以改變,而改變的主權,又操縱在人類自己手裏。雖然,人今生的遭遇多半由過去業因所招感,但現在可從因緣方面尋求補救。一方面停止壞的助緣,凍結惡的種子,使惡果不生;一方面努力開發精神領域,散播良善的種子。由于理解業因所感不可避免,則當逆境之來,唯有逆來/頃受,不怨天,不尤人,才不會憤世嫉俗,做出越軌行爲,自害害人。即使順境當前,亦知世事無常,好景不永,不生貪戀以誤前程。如是不爲物喜,不爲己悲,不貪不嗔,超然物外,自然可以跳出物欲陷阱,粉碎煩惱枷鎖。由于積極開發精神領域,散播良善種子,就可以取消妄想錯覺,駕馭意識野馬,納入真理正軌;以真理作爲日常生活的指南,也以真理作爲人生旅途的依歸,使人性恢複清淨光明,使人的生命更健康,更充實。
所以,佛教的生命觀,是積極的,向上的,不但可以驅除人心的頹喪,還可以扭轉人惡劣的命運。如果人能學佛,徹底取消八識田中不良的種子,洗刷人性汙染的部分,發揮人性光明至善的一面,保證可以改善充滿苦惱與缺憾的人生,成爲究竟圓滿的正覺生命。
二、壽命的長短
人的際遇,幸與不幸,皆是阿賴耶識中所含藏善惡業種子引生的結果,而人的壽命長短亦然。人的肉體——物質部分,由嬰兒誕生開始,接著是由幼年而少年、而青年、而壯年、而老年,念念不住,刹那生滅。今天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明天之我,又非今天之我。結果,匆匆數十寒暑,隨其業力因緣,壽命長短,終歸于盡,所以佛說,人的生命無常,四大皆空,五蘊無我。 ;
可惜世人不知五蘊無我,因而執我,著我,愛我、爲我。在短暫生命中,不但求財富積多,還求壽命的延長。講到死字,誰都害怕。其實,死只是生命的一個過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了又生,此後生可能比今生更痛苦,萬一不幸投入牛胎馬腹,或走向地獄之門,才是真正的可怕。即使僥幸,保持人身不失,但一生又一生的造業,一生又一生的受報,生死無限期相續不斷,于其中間,或苦或樂,或升或沈,實在太勞累。
所以學佛的人,不但要重視生死,還要了生脫死,因爲了脫生死之後的生命,才是真正的自由與解脫。可惜人不肯追求生命的自由與解悅,反而貪戀有限的生命,自己死了,還寄望于家族世世代代的延續下去。是以每當嬰兒誕生,恐其夭折,便求神拜佛,保佑嬰兒生命富貴,青春不老,以達到傳宗接嗣之目的。及其年老,子孫又爲之祝壽,求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可見一般人如何珍惜生命,以及渴望長壽。其實,人有生必有死,嬰孩會死,青年、壯年亦會死,老年死亡率更高,所謂: “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少少年人。”人能活到六、七十歲,壽命已是不短,活到八十或九十,已是壽星公,人生百歲,或百歲以上,該是大幸了。昔日秦始皇,遣使出國,尋求長生不死藥,結果難免一死。古代帝王,每學仙練丹,希望長壽,于今何在
可見壽命,是不可強求。
佛說人的死有叁種:
第一種是壽盡該死。人是由宿業所感的果報體,一期壽終不得不死,誰也不能逃避。但今生可以積福修德布施戒殺,使來生的壽命延長。
第二種是福盡而死。人的福報,亦是宿業招感,無論貧富,大都可以維持一期壽命,俗語所謂: “天生天養”,如果不懂得惜福,奢侈放逸,揮霍無度,致使福報享盡,壽又未終,則在衣食欠缺時,不是凍死、便是餓死。懂得惜福的人,在享福的同時,又能種福,培福,這種死是可以避免的。
第叁種是不該死而死,即是橫死,枉死。例如:水災、火災、風災,以及地震、海嘯等自然界的災害,暗殺、謀殺、自殺、戰場互相殘殺,以及飛機失事、車禍喪生等都是人爲的禍患。凡在天災人禍中慘死的人,大都是命不該死,只因生平不肯修福積德,加以心術不正,行爲殘暴,或宿業所牽,枉送生命。如果能自求多福,慈心不殺,自可逢凶化吉,遇禍成祥,得免一死。
古人說: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此正是佛教慈悲戒殺,提倡素食的主要原因。美國人雖然不懂佛法,但基于衛生,素食的人甚多。回顧東南亞信佛學佛的人雖多,但長期素食的人反而很少。特別是有人做生日,拜大壽,每于早上拜佛祈福、禮忏祝壽,晚間卻在海鮮館大宴親朋,大開殺戒。一碟蝦仁、一盅魚子醬,多少生命
一席海鮮,殺生多少
結果是否求壽得壽
當事人應該心知肚明,無需本人多講。
佛教認爲人生的意義,是在獲得生命的永恒。否則,僅在有限的生命中,渴望長壽,無異是舍本逐末。因爲人生于世,百歲光陰一刹那。何況“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功名富貴,豈能久享
當你床頭金盡,權力喪失時,人又老了,加上體弱多病,兒孫不孝,貧病交逼,個中淒苦,實不足爲外人道,然則,長壽何益
報刊時載老翁跳樓慘死,老婦自缢身亡的消息,這就是有壽無福的收場。
所以學佛的人,目的不是在于今生壽命的延長,而是在于真理永恒的生命。但是爲了救度衆生,不妨再人生死。所謂: “倒駕慈航,隨流九界”,非生而示現生,非死而示現死;其生也有益于世,其死也有利于後,如是出生人死,隨順衆生,修福修慧,直至福足慧足,二死永亡,便可證同于佛,與佛同壽。
但佛道遙遠,菩薩道難行,未證不退轉位,欲在生死苦海中救度衆生,談何容易
因此,當你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時,以其獨在遙遠的菩提路上,孤苦奮鬥,毋甯走捷徑,修淨土,憑借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攝受,命終得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抛棄煩惱,結束生死,與佛同壽。然後乘願再來娑婆,廣度衆生,滿菩提願。以無量的壽命,作無邊的佛事,廣度無數的衆生,人生至此,夫複何憾
何止求壽得壽,而且能發揮壽命的意義與價值,不再醉生夢死,浪費生命。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佛教的生命觀(王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