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寒山研究的新思路(崔小敬)

  寒山研究的新思路

  崔小敬

  在衆多前賢時哲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寒山詩研究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在寒山其人的研究上,成績卻並不盡如人意,甚至連寒山是否實有其人都未取得統一意見。大多數研究者都已意識到寒山詩與寒山其人是兩種不同的存在,入矢義高先生就提出應該把寒山詩集的作者和關于寒山、拾得的傳說故事分開來看待。而在對寒山的研究

  上,當前研究界采取的仍是傳統考據學的路子,主要依據文獻記載和寒山詩的內證,然而由此得出的結論往往互相矛盾。現在存留的寒山資料大都充滿傳說性與神秘性,互相矛盾的現象非常嚴重。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在民間尤其是天臺、蘇州一帶的“五馬隱”、“拾得嶺”傳說,蘇州的寒山寺與“和合二仙”傳說等;從民俗學的角度著眼,還涉及到寒山、拾得作爲“和合二仙”在民間的祭祀與表演儀式,這些豐富多彩的材料作爲寒山與民間聯系深厚的有力證明卻一向未引起研究者的關注與重視,更遑論利用。應該說,傳統考據學知人論世的研究方法並不適合研究像寒山這樣記載模糊、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這就啓示我們要想在寒山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研究方法的轉變勢在必行。

  陳寅恪論及王國維的“學術內容及治學方法”時,認爲其方法之一即“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對于寒山的研究便可以引進相關傳說與故事,采用故事學、民俗學、文化學相綜合的方法,將寒山及其事迹視爲一種動態的傳說流變過程,而不是靜態的傳記或信史的記載,探討其發生、發展、演變的過程及各個階段的面貌,尤其側重于其內在結構動因與文化心理因素的剖析。

  比如闾丘胤序乃研究寒山的最重要材料之一。關于其真僞問題,余嘉錫先生斷爲後人僞撰(且疑作僞之人即作《對寒山子詩》之曹山本寂)。但此序果真是本寂或其他人憑空杜撰的嗎?對這一問題則幾乎無人質疑。如果我們對天臺山地區的民間傳說與故事作一審視,則可得出另一種結論:這一故事與其說是本寂或其他人憑空杜撰,倒不如說采自天臺民間風物傳說。“天臺八景”之一有“寒岩夕照”,而在寒岩景區明岩洞的峭壁上有類似五匹馬的印迹,人稱“五馬隱”,相傳即闾丘胤訪寒山,寒山出寺入山而去,闾丘胤五個隨從所騎的五匹馬竟也跟了進去,在山壁上留下了五匹馬的痕迹,這就是“寒山無蹤迹,五馬隱青山”的傳說。當然,我們可以判斷,“五馬隱”這一景物的存在才是闾丘胤訪寒山傳說的起源,後者是爲解釋前者而創造出來的。而且當地還流傳著“豐幹戲闾丘”的故事,把闾丘胤說成是一個貪官,豐幹、寒山、拾得叁人合夥將其戲弄了一番。可見闾丘胤訪寒山的故事並非只有闾丘胤序一個版本,而且也不總是那樣佛教色彩濃厚且敘述得莊嚴肅穆。

  再比如,寒山和拾得後來在民間被神化爲“和合二仙”,曾經很受尊崇,但寒山、拾得如何被神化爲“和合二仙”,這一過程卻幾乎無人作過認真探討,實際上“和合二仙”是與唐代神僧萬回(萬回至少到宋代已被神化“和合之神”)的信仰合流並最終取而代之,而後來道教又把“和合二仙”納入到“下八洞”神仙之列,既顯示出道教對民間傳統的利用,也顯示出道教對寒山其人的爭奪。這跟佛徒吸收“五馬隱”傳說重構出闾丘胤訪寒山故事借以宣揚寒山文殊之說,正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合與寒山相關的文獻記載與民間傳說,就可以發現所謂“寒山”其人實際上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許多與之相關的傳說都是層累的造成的,越是人物衆多、情節複雜、故事生動的傳說就越是後出的,意識到這一點,才能從整體上把握寒山傳說的發生與流變脈絡。

  因此,筆者認爲,當前的寒山研究可以嘗試著從傳統考據學注重詩人生平經曆考證的方法和模式中走出來,轉向對現有寒山資料(也即通常所謂的“寒山”生平與經曆的記載)的形成過程的探討,也即不再做證真或證僞的價值判斷,而是著重對所謂“寒山”其人其事在曆史上的傳播、影響、接受過程以及這一過程的社會文化背景、內在心理機製等做細致深入的考察和剖析,將“寒山”作爲一種詩歌現象、文學現象、文化現象加以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的審視,藉此,或許可以對“寒山”這一千古之謎有一種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