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別人
水
一個人幾乎永遠讀不懂別人, 因爲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接受的相關教育、特別是對周邊事物的感受程度、以及閱曆都是不一樣的。 即使兩個人對同一問題有著共識,甚至用同一詞語表述對事物的看法,但他們自以爲溝通的時候,而實際上他們各自對同一詞語內涵的理解卻是有著層次上的差別的,有時甚至是大相徑庭的。
也許正因爲讀不懂吧,所以人和人之間才有那多的誤解、曲解、不解……
在人們對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 出家前爲我國早期著名戲劇活動家、 藝術教育家)出家動機衆說紛纭、以己度人的時候,弘一大師的弟子、著名美術家豐子恺則有其獨到的見解,他曾經說過,人的生活可以分作叁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 叁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叁層樓。懶(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就爬上二層樓,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對二層還不滿足,爬上叁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 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究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爲人生財産、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藝術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 。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叁種人。我雖用叁層樓爲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叁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叁層,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叁層樓。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走上去的。因而豐子恺“對弘一大師的由藝術升華到宗教,一向認爲當然,毫不足怪。”豐子恺的“叁層樓”說,一掃世俗人對李叔同出家因由所推測的破産說、遁世說、幻滅說、失戀說、政界失意說等等他心測度,可謂振聾發聩,不同凡響。
豐子恺的“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一說,這裏所涉的“宗教”又爲何物呢
談及宗教,人們極易把它與佛教、基督教義等聯系起來。 其實宗教與釋迦牟尼、耶稣毫無關系。釋迦牟尼、耶稣在世時,從未說自己傳的是“宗教”。 “宗教”只是後人起的名字罷了。相反釋迦牟尼、耶稣在世寸卻多次告訴衆弟子:不要爲他們造廟塑像,作爲偶像禮拜他們。 “你們不可做什麼虛無的神像,不可立雕塑的偶像,或是柱像,也不可在你們的地上要什麼錾我的石像,向他跪拜……(《聖經》)”。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金剛經》)”釋迦牟尼和耶稣要弟子們做到的是實修,而非形式。不信你看:佛講“舍”,舍棄人類各種貪得無厭的欲望;而今人(指不修行的人)恰恰是在“求”,求升官發財、求生兒子、求祛病消災…。總之,人類所有貪欲均在所求之列。殊不知這恰恰是對佛的最大侮辱和亵渎。在一個修行的人看來,不修行的人根本沒必要去騷擾和亵渎佛。這也表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無法溝通,而一個不修行的人想溝通佛就更是荒唐了。這是人類的悲劇。
豐子恺認爲人類有靈魂生活,這一命題便是凡夫俗子所不能及的境界。豐子恺對弘一大師的理解已極其接近弘一大師的本願。其實,弘一大師對自己的出家原因已有明說,他在書贈其弟子、世界知名音樂家劉質平的偈子中說得明明白白“……前身安見我非僧,今日方知心是佛” ,令人遺憾的是人們看不懂。
那麼是不是永不會有讀懂別人之人
也不是!對此,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詩人但丁這樣說: “一個人在智者面前可要小心呀! 他不僅看清楚你的外表行爲,就是你內在的思想他也能看清楚呢(《神曲》)。”智者能讀懂人,那麼誰又是智者呢
這又用得著中國的一句古話: “真人不露相”!
佛以種種相度種種人。一個凡夫在迷中怎麼能知道自己所看到的人是凡夫而不是佛菩薩呢
那麼又如何予以區分呢
常人畢竟不是開著天日修煉、而能辨鬼神的孫悟空。但我們可從是否與常人分別計較、是否執著世間得失中辨神鬼。放下執著即是佛,由此也可見——修行成佛並不難!
何謂人生真谛
讀懂“人”,乃不枉爲人生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