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茶一味(胡春業)

  禅茶一味

  胡春業

  1

  小時候在鄉下,在夏日的午間.經常看到郁郁蒼蒼的古樹,二叁老人坐在粗製的木凳上,甚至地上盤腿而坐,當中放一張茶幾,竹製的,一把紫砂的茶壺,淡雅的茶香,漫不經意的談話,遠處的湖光山色,人與自然溶爲一體。

  或者是在雪花漫舞的冬日,大夥圍著火爐清茶一杯,與二叁知己徹夜暢談。屋外.雪澡冬梅開花暖;屋內,茶滌忙人偷清閑。

  茶是東方文化中優雅、從容的象征。日本著名茶師千利休在向人解釋茶禮的含義時說:”你燃起炭火,將水燒開到適當的程度.而後使茶産生適當的滋味。你安排花木,就如正在生長一般。在夏天,你暗示涼爽,冬天則托出溫暖,此外別無其他甚深密義”。而後,他又沈吟了這些要點:“茶湯只此而已,首先把水燒開,接著將茶注入,而後適度飲之,須知全在這裏”。

  茶道之意,意在知足,知足長樂,即符所需,即是茶道。因爲茶道僅爲燒水、沏茶、飲服耳。這與禅師常說的:“吃飯、睡覺、穿衣”的意思是一樣的。由此可知,茶道與禅是相通的,目的都是致力于使事物單純化,摒棄繁瑣。禅是通過直覺把握終極存在來完成的,而茶道則是通過在茶室中品茶所典型化了的意識移植到超生活的觀念去中實現,它是一種原始的純樸的簡潔美。

  茶道實質上已成爲日本一種生活之道。在十七世紀時,人們爲“茶湯”立下的規則不下

  百條,其中有不少說明如何運用花卉,如何舀茶,如何使用水勺,木炭,茶罐,茶碗——

  所有這一切都要以一種真正禅的反論精神,做得能夠形成一種沒有斧鑿痕迹的自然之感。我們能夠一眼即可明白看出此種儀式下面的禅理,就在這如下少數幾條錯綜的規則裏:

  (一)欲入茶道,須作自師,而習之之道,惟有仔細觀察。

  (二)自無適當經驗而爲人獻策者,是乃愚夫。

  (叁)幫助懇切向學之人,應不辭辛勞。

  (四)恥于下問者,永不成器。

  (五)欲求有成,一須愛好,二須精煉,叁須百折不回。

  2

  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和”。“和”成在于茶道的整個運作之中。精神之和是指行茶道之人的一顆柔軟心。

  道元禅師從中國學禅歸來,有人問他學到了什麼,他回答:“別無所學,唯柔和軟心”。

  軟柔心象水一樣,看似綿軟柔弱,卻涵力源源不能切斷。品茶的時候,淡淡的苦味,緩緩的動作,陶冶的,就是寬敬,無诤的柔軟心。

  澤庵的《茶亭之記》說得明白:

  “茶道以天地之和氣爲本,可形成治世安穩之風俗。今世之人,徒好設宴會友,爲談笑之媒介;圖飲食之快,以助口腹。且夫極盡茶室之美,聚器皿之珍,誇示技巧,而笑他人之拙

  ,此皆非茶道之本意也。至若搭陋室于竹陰樹下,貯水積石,栽花植木,備炭薪,支壺釜,生鮮花,飾茶具。移皆爲山川自然之水之石于鬥室中,賞四季風雪之景,感春新草木枯榮之時,迎來賓客,以禮相待,飒飒松濤聞于釜中,而忘世間思慮;涓涓渭水流自一勺,而滌心中塵埃,真乃人間仙境也。禮者,以敬爲本,其用,以和爲貴。此乃孔子言說禮之用語,亦即茶道心法。縱有公孫貴人作客,其交也淡泊,並無妩媚;雖與晚輩會席,亦以敬之相待,並不怠慢。此謂空中有物,和而不流,久之猶敬,迦葉之微笑,曾子之一諾、真如玄妙之意乃不宣之理也。乃至旨茶室,備茶具,行禮儀,脫衣冠,並不繁瑣,亦不華侈,以舊用具而心境不忘四時之風景,不華、不貪、不奢,樸素而真實,是爲茶道。此即謂賞天地自然之和氣,移山川木石于爐邊,五行具備也。設有天地之流,品風味于口,可謂大矣。以天地之和氣爲樂,乃茶道之道。

  從喧鬧的現代生活中抽身,置身于雅室中,品嘗心曠神怡的清茶,以天地之和氣爲樂,在靜默中,以短暫的解脫彌補生活中的勞頓,讓心靈得到徹底的放松和休息,應是忙碌的現代人值得借鑒的生活藝術之道

  一位茶人說:

  “茶道本意,在使六根清淨。賞桂軸,插花,嗅清香,聞水聲,品茶味,舉止端莊。五根清淨之時,意念自然清淨,而最終目的在使意念清淨。十二時之內我心不離茶道。”

  心不離茶道言明進行茶道時必須投入人的整個身心,是傾宇宙全力活在眼前每一個動作中,而心不汙染。比如注水于壺,倒入的不僅僅是水,或許同時隨之而入的還有善惡美醜等相間的種種雜念,所以必須唾棄積澱于自己無意識的深層結構的東西。這是茶道中的“敬”。

  “敬”並非崇敬、崇拜,它只是一種誠心,一種全神貫注的心靈中自然流出來的誠意。觸至心深處,方知爲茶道。這種誠敬可使吃茶人超越自我的欲念,與天地萬物溶成一體。因爲吃茶人此時的這種心境是靜寂的,是充滿著無上滿足的“絕對孤獨”,不被任何情思困憂,消溶于眼前的一切光、影、色……

  在茶道簡樸的外觀中,蘊涵著人生無上的價值,你尋找到的是自己的如來本性。在靜寂的茶室中,生命的意義是充盈的,時空是消泯的,唯一只有的是絕對的自由和從容,那是一份安詳的心態。

  4

  自古以來,皆言禅味與茶味是同一種興味。利休茶師曾說過,“茶室品名是修行得道的最好方法,打水取薪,煮水沏茶,供于佛施于人,自己也喝上一口,室內有花有香,人人都可以從這裏尋找到佛的勝迹。

  利休之師紹鷗(1504-1555)在形容茶的禅味時,曾引用過一首詩,詩的大意是:浦風蕭蕭,春花謝了,紅葉隱了,一片靜寂,仿佛回到了本原,這晚秋的景色正同茶味相通。

  “靜寂“也是茶道的主要精神。

  據《離騷》之注,靜者立也,寂者住也。即“憂思失意,住立而不能前。“在茶道中體驗靜寂是感不足亦不覺不足,不和諧亦不覺不和諧,不自由亦不覺不自由;倘以不自由爲不自由,愁不足之不足,訴不和諧之不和諧,則非靜寂。一切皆作如是觀,堅受靜寂,方入茶道。靜寂本意在表示清淨無垢之佛家世界,主客以誠相見,不可強求規矩法式,唯升火燒水泡茶而啜之,不可旁及他事。此即爲禅心顯露,也是茶的叁昧。

  森羅萬象,盡在茶禅一味中……

  5

  夾山和尚(805-881)喝完一碗茶後,又自斟了一碗遞給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問:“這一碗是什麼?”侍僧一時語塞。

  誰能無心領受這一碗茶,便真正明白了何謂禅茶一味。

✿ 继续阅读 ▪ 讀懂別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