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遠塵文選叁題(遠塵)

  遠塵文選叁題

  遠塵

  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今年已逾古稀之年-母親不識字,但卻不失中國婦女的熱情善良,勤勞樸實的優秀品質

  母親一生養育了我們九個子女,她用一生的心血呵護著我們成長。待把我們弟兄幾個都撫養成人,她已是白發蒼蒼的老人了;

  母親常向我們講起她的童年生活,她說她很小的時候父母都去世了,她只有跟隨爺爺一起生活、後來,她爺爺囚家裏太窮,在她11歲時把母親作爲童養媳送到我爺爺家生活。爺爺奶奶對母親很疼愛:當時,我有——個和母親同齡的姑姑,有活寸,爺爺奶奶總是讓姑姑去于:而姑姑卻在一次拾柴時不幸被很咬死÷母親每提到這件事心中便很難過:因爲,那次母親曾爭著去拾柴,而爺爺最終讓姑姑去了:母親說姑姑是替她死的

  

  對于別人的幫助,母親從不會忘汜:她年輕時,.有一年過年家裏幾乎窮得揭不開鍋,鄰居李大爺知道後,送給母親拾多斤大米,幫助母親度過了難關,母親一直對李大爺的幫助十分感激:後來,我的家庭條件慢慢變好了,母親依然不忘他老人家的恩情,並經常供給李大爺衣食之需,我們弟兄也把李大爺視爲親人,直到他去世、中國有句“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生之感”古訓,說明了在人急難時給人些許幫助,帶給人的往往是一生的感恩。

  母親是一個熱心人,左鄰右舍不管誰家有了困難,母親總會盡其所能地幫助他們。小時候,村裏有一位五保戶老人,過著孤獨無依的生活。母親經常請她到我家/j夕住幾天,讓她感受到家庭的快樂。有時,母親做了好吃的飯菜,還差我們給老人送去。母親對農村的風俗很熟悉,村子裏不管誰家有了紅白喜事,都會請母親去籌劃安排。母親也總會盡力地幫助別人。

  作爲一個農村婦女,母親特別勤勞樸實。我小的時候,家庭生活很困難。那時的農村還是靠掙工分吃飯。由于孩子小,家裏只有父母能掙工分。每到分糧食的時候,勞力多的人家能分到很多糧食,而我們家只能分得很少。由于糧少人多,所分糧食經常供不上吃,一到青黃不接的時候,日子就更爲難過。爲了度過這段困難的日子,母親種了各種各樣的蔬菜,每到糧食不多的時候,她就給我們煮菜湯配馍吃。爲了補充糧食的不足,母親那時還種了許多南瓜,在最困難的時期,南瓜曾一度成爲我們的主食。就這樣糧菜搭配著吃,我們一家順利地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那時侯,母親白天幹農活,到了晚上經常紡線到深夜。線紡成之後,母親又在織布機上將這些棉線織成棉布。而後,母親又把這些布製成衣服和棉被。我們兄弟幾人那時所穿的衣服都是母親親手做成的。

  小時候,母親對我們管教很嚴。也許是生活的壓力,母親對我們笑的時候很少。我們挨母親的打是家常便飯。我記憶最深的是母親用針紮手指來懲罰我們。我們弟兄幾人都曾被母親紮過。記得我小時候有次和一個小孩做抓石子的遊戲,有個比我們大的孩子無故把我們的石子扔掉了,我一生氣就罵了她,那個小孩就把我罵她的事告訴了母親。我回家後,母親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我的手指紮出了血。雖然直到如今,我對母親的這種教育方法仍不贊成。但我也爲母親把我們弟兄幾人都培養成規矩本分的人而由衷地感謝母親。

  與所有的天下父母一樣,母親對幾個孩子的學習從不放松。由于自己不認識字,她總希望子女能學到更多的知識。我上學的時候,父母總是盡可能地不讓我做家務活。上中學時,我每到周末才能回家一次。每次回家,母親總會給我做一些平時舍不得吃的飯菜。那時家裏實在太窮,有時侯甚至連一周的夥食費也拿不出。有次,我向母親要一元錢的夥食費,母親找遍了所有的地方只找到了五角錢。母親說先讓我到學校去,明天她再給我送錢去。我當時爲家裏的窮困感到很委屈,一路流著淚到學校去了。現在想來,母親支撐這個家確實不容易,而我當時卻不知道體諒父母的難處。

  中學之後,我選擇了出家,母親曾爲此哭過多次。初出家的一段日子,十分想念父母,想念極了,就偷偷地躲在房間裏抹淚。那時侯,寫信成了我與父母交流的最好方式。在信中我把我的喜怒哀樂告訴父母。每收到我的信,母親總是催著父親念給她聽。然後,母親再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親,由父親寫信給我。收到父母的來信,我很激動,讀著那充滿親情的信,心中充滿了溫暖。父母在信中叮囑我要尊敬師長,與師兄弟要團結。此外,就告訴我家裏的情況。諸如莊稼收了多少,養了幾頭豬等等。

  如今,母親已逾古稀之年,對我的牽挂卻與日俱增。她總希望我能有機會常回家看看。我每次回家總會盡可能地多陪伴父母,跟他們敘敘家常,母親對此很滿足。其實,父母爲子女操勞了一生,他們對子女並沒有太多的要求。子女只要能給他們一些精神安慰,他們就已心滿意足了。

  母親雖然是位不識字的農村婦女,但在她身上有著中國婦女的勤勞和善良。雖然她沒有作出不平凡的業績,但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婦女撐起了一個個家庭,撐起了一個國家。母親雖然是位平凡的人,但在我心中,她永遠是偉大的和值得我尊敬的人。

  不一樣的點心

  印象中最好吃的點心是在八歲那年吃到的。

  那時大哥剛到二十歲,母親便托人給他說親,倒不是母親讓大哥早婚,而是那個時候我們山裏面人家的姑娘小夥都是那個年齡就訂婚了,再晚一點就找不著合適的人家了。

  既然托人說媒,那禮節自然是少不得的,在我們那兒請媒人,除了請人家過來喝一場酒,還得送上一些點心糖之類的,圖的是讓媒人多費點心思,給找個能幹又賢良的姑娘。

  媒人倒是熱心,也不貪心,不光是給找了個好人家的姑娘給我母親做大兒媳,還把母親送去的點心和糖送回來了一半,說是留給我們幾個小家夥吃。

  不過那時候的日子實在是太艱難了,我和弟弟連件出門穿的整齊衣服都沒有,母親自然也就舍不得把送回來的那兩包點心分給我們吃,而是拿了一把鎖把點心和糖一起鎖進了櫃子裏,說是等到給大哥訂婚時再拿出來用。

  我和弟弟只好眼巴巴地瞅著那個櫃子幹著急。

  但機會總還是有的,沒多久,媒人上門來要我大哥的生辰八字,說是女方家要拿去找算命的合一合犯不犯沖,如果不犯,親事就算定了。

  母親樂呵呵地打開櫃子,然後拿㈩一個記著我們生寸年月的本子就去給媒人看,櫃子也自然沒有鎖。

  我和弟弟便趁著他們都在外面說話的空兒,鑽進了屋子裏。

  我們先每人抓了一塊糖,再把一包點心從櫃子裏拿出來打開,從裏面取出一塊圓圓的糕點來,然後我們每人小心翼翼地將掉在手上的餅渣放進嘴裏,可是那實在太少了,還沒來得及品出味來就/頃著嗓子和著口水一起滑下去了。弟弟看著我,我也看著他,然後我們決定每人咬一小口,就把糕點放回去。

  咬了一小口之後,我們發覺是那麼的香甜可口,于是決定把剩下的一分爲二裝進各自的口袋裏,然後把紙包包好,重新放在箱子底下,放上另外一包完整的點心蓋在上面,再把櫃子關上,接著就溜出了院子,在林子後面找了一個麥草堆坐下來,在暖暖的日頭照射下,從口袋裏拿出那剩余的點心,咬了一小口在嘴裏慢慢地嚼著,那真是世上再沒有過的美味,那股甜、酥、香,在口腔散開,然後慢慢進入胃腸裏,再在全身漫延開去……就那麼一小塊點心,我們倆卻足足吃了一個多小時,現在想想,那真的是一種享受啊!

  在如同懷揣著一只小兔一樣過了幾天提心吊膽的日子後,我和弟弟發現,母親並沒有發現她的點心被盜。于是安下心來過了幾天太平日子。

  可是畢竟享受過了點心的美妙滋味,過不了多久,我和弟弟的饞蟲又都出來了,我們就開始找母親藏鑰匙的地方,希望能打開櫃子再偷一塊點心出來。可是母親精明得很,鑰匙始終不離身,我們也就一直沒有機會打開櫃子。

  後來媒人來傳話說女方家同意了,隔幾天就來看家。

  母親聽後就開始忙著准備起來,還向鄰居家借了幾張椅子和一張寫字桌充充門面。看家的頭天晚上,母親又想起了放在箱子裏的兩包點心,便讓打開櫃子取出來備用。

  我和弟弟預知大禍臨頭了,便悄悄地往外溜。

  可是,母親還是在後院的牆角邊找到了我倆,然後每人各打五十大板,打得我和弟弟連連告饒,發誓以後再也不偷吃了。

  爲了使那包少了的點心看上去和原來的一樣,母親找來一塊饅頭,把它削成跟點心一般大小的樣子然後包在紙包裏,和另外的一包放在一起留著第二天用。不過母親在上面用洋紅做了個紅點當記號,以便自己能認出來。

  當媒人領著女方的家長上門來時,母親已經把我們都哄出去玩了,具體的怎麼看的家,我和弟弟都不清楚,等快到下午了,我們回家尋飯吃的時候,發現媒人和女方的家長都走了,大哥蹲在院子裏,低著頭顯得沒精打采的,母親正獨自坐在堂屋的八仙桌邊一口接一口地抽著自家卷的紙煙。八仙桌上那兩包點心和糖還都好端端的放著。 ·

  我們到竈屋裏問正在燒火做飯的二姐。

  二姐告訴我們,女方在我們家看了一下就走了,連飯也不肯留下來吃,走到門外就叫媒人傳話說親事算了。

  “爲啥

  ”我問。

  “那還能爲啥,嫌咱家窮呗!”二姐回答。

  吃下午飯的時候,母親讓二姐拿來一個盤子,然後把那包摻了假的點心放在上面,然後每個人分給我們一塊。

  我們面面相觑的看著,卻誰也不敢吃。

  母親說: “這回是給你們吃的,我不會打你們的。吃吧,吃完了還有一包。親事沒成,咱也不能虧待了自己。下回,咱再買好一點的給媒人送去,准保給你們大哥說個不嫌貧愛富的媳婦兒。” ,

  聽了母親這樣樂觀的話,一家人都忍不住笑了,沈悶的氣氛被打破了,大哥也不好意思地摸摸頭,然後第一個帶頭拿起點心吃了起來。一邊吃一邊還不停地說: “好吃,真好吃。”

  後來我們這些孩子一個個都有了出息,家境也日益好轉,母親的櫃子再也沒有上過鎖,裏面堆滿了我們給她買的點心和營養品。有時候一家人難得的聚在一起,母親還會拿我和弟弟偷吃點心那段往事來取笑我們,然後一家人總會曦噓不已,頗有些憶苦思甜的意境。

  說來也奇怪,當我遊走了許多個城市,也見識了各種各樣的名叫“核桃酥”的點心。可我卻再吃不出在我八歲那年吃到的香甜感覺來,反而讓那種感覺慢慢成爲了一種遙不可及的記憶。

  母親在聽了我的感慨後總是會搖搖頭,說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還說如果當年不是物質那麼匮乏,我也就不會牢記那種美味的記憶了。

  我想,母親的話是對的,其實點心還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人的心境,所以我便不再追憶,而是認真的活在當下,仔細體會生活中的每一處細節,以惜福的心捕捉絲絲縷縷的愛和真情,生命也因此而充滿了生趣。

  把握當下

  在我們這個人世間,有許多世事都難以把握。過去的世事都流走了,而未來的一切又難以預測,我們唯一能夠做到的是把握當下。

  我有一位朋友,他的母親最近去世。他爲自己沒有在母親活著的時候孝養母親深感內疚和後悔。他說,母親在世時,他一直忙于工作,疏于照顧母親的晚年生活。他以爲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可以好好地孝敬母親。可是,他的母親還沒有等到兒子盡心孝養她的那一天便過早的離開了他,留給他的是無盡的哀思。

  我曾問他爲何不在母親在世時盡心地孝敬母親,他說當時只認爲母親不會過早的去世,想待以後工作輕松時再多照顧母親的生活。誰知母親突然過世,早知道這樣,他說什麼也要好好地陪伴母親,讓她晚年過得快樂。

  世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憾事實在太多了,假使我們都能珍惜現在,把握好當下的機緣,也許我們人生的遺憾就會少得多。

  在唐代曾有個李善朝的人,多年來一直虔誠學佛。一天,他下定決心要出家修行。他走了幾十裏的山路來到了位于深山的青龍寺,懇請志誠老和尚爲他剃度出家。老和尚對他說,如果要出家需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看他是否具備出家的因緣。這個年輕人說: “我現在發起了出家修行的心,假使等到以後,我的出家信念消失了,我就出不成家了。另一方面,人生無常,您現在已經年紀很大了,假使到那時您離開了我們,我豈不是白白地失去了出家的機會,也許您還會爲沒有爲我剃度而後悔呢

  您不如現在爲我剃度吧。

  老和尚覺得這位年輕人的話句句在理,又加之他已信佛多年,萌生出家念頭又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作的決定。他于是答應明天滿足這個青年的要求爲他剃度,從而成就了他出家的願望。

  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處于不斷的流轉變化之中,我們唯一能把握住的就是現在。學習是這樣,修行也是如此。曾見有的行者貪圖享樂不願苦行時,常常會說未來的日子長著呢。現在暫時懈怠一時,以後,再苦行還來得及;也曾聽有的信徒說以前造作很多惡業,怕現在精進用功也無濟于事。修行是需要當下就努力的事,若沒有平時的刻苦用功,一旦無常來臨,若沒有平時的修持功力,也很難保證自己不昏沈,不被外境所轉,甚而走上迷途,導致前功盡棄,後悔無益。我們的修行,不論以前所做的善惡業多少,只要你真摯誠懇地發願忏悔,從現在一心向道,佛自然會生歡喜心,你的業障也會隨著自己功力的加深逐步減少,最後達到使所有的罪障都得以消除,臨命終時也會蒙佛接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都不應找客觀理由爲自己推托責任,而應珍惜現在,把握當下,從現在開始去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假如都能如此,人生則會圓滿自在了。

  (作者系廣東曲江縣曹溪佛學院法師)

  

《遠塵文選叁題(遠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