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佛經中的本生文學

  淺談佛經中的本生文學

  菊花茶

  佛陀在出世前,作爲菩薩,經過曆世輪回,曾爲鹿、爲罴、爲金翅鳥等,以至爲國王、修道者等等,做無數善事,積累功德。記錄這些善行的故事,贊美佛的過去世,就構成了《本生經》。

  《本生經》,也叫做“本生譚”,是佛典翻譯文學中藝術價值最高、也最普及的部分之一。

  在南傳佛教的巴利文佛典裏,保留有完整的《本生經》,計有547個故事。這部經典在我國南北朝時期曾經傳譯過,但後來散失了。在漢譯佛典裏,本生故事散見于各種不同的經、論之中。比較集中地保存在《六度集經》、 《生經》、 《菩薩本行經》、 《大方便報恩經》等經典中;此外各種不同類型的譬喻經及《賢愚經》、 《雜寶藏經》裏面也包含有不少本來出于《本生經》的部分。大乘經和論藏裏也有不少本生故事。總之,雖然漢譯佛經不存在完整的名爲《本生經》的經典,但本生故事在其中卻占有重要的地位並流傳廣遠。; 《本生經》最早是在古印度民間的文藝的傳統中形成的。應在佛滅後不久的部派佛教時期,佛教徒根據.“叁世佛”的觀念,汲取當時的神話故事傳說,附會到佛陀前世的行事中去,創作出本生故事。 《本生經》裏有許多菩薩曾爲動物的故事,就是取自民間傳說的。根據曆史家的考察,如“頂生王本生”、 “大善見本生”,本來是古印度先王事迹的傳說。 《六度集經》裏的“國王本生”和《雜寶藏經》裏的“十奢王緣”,情節合起來就是印度古代史詩《羅摩衍那》的提要。

  《本生經》的體裁多種多樣,包含有神話、傳說、寓言、傳奇故事、詩歌、格言等等。它具有固定的結構,一個故事大體分爲叁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現世的情況,這一部分比較簡單。另一部分是他過去世的行事。他在過去世是菩薩(在早期的典籍裏, “菩薩”專指前世的佛陀。),他示現爲動物如鹿、猴、兔、鴿等,或示現爲國王、貴族、商人、平民、窮人、婆羅門等等,表現他精勤修道的善行。最後是關聯語,由現世的佛陀出面說明過去世的事情與現世的關聯,指出當初行善的某某就是佛陀自己,作惡的某某就是現在加害或反對佛陀的人,從而表現出教訓的喻意。在以上叁層意思構成的故事時,人物(有些是以動物形象出現的)的性格相當鮮明,善惡十分分明,情節比較曲折複雜,表現富于情趣。在世界譬喻文學的曆史上,《本生經》的水平是鮮有其比的。

  漢譯佛典裏的故事特別突出地表現了大乘佛教慈悲爲懷、自利利他、信心堅定、勇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叁國時譯出的《六度集經》是集中搜集本生故事的經典,從名稱就可以知道它是按大乘的“六度”排列的,分爲布施度無極、戒度無極、忍度無極、精進度無極、禅度無極、明度無極等六章。這也表明在漢傳佛教裏,突出地以大乘精神發揮了《本生經》的思想觀念。

  《大涅架經》裏的雪山童子“舍身聞偈”是《本生經》中最爲動人的故事之一。故事是說當初世尊在世修菩薩道,作婆羅門,在雪山苦行,叫做“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天帝釋爲了試驗他的誠心,變成羅刹,向他說過去佛所說半偈: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童子聽了心生歡喜,四面觀望,只見羅刹,就對他說: “善哉,大士,假若能說余下的半個偈,我終身做您的弟子。”羅刹說: “我現在實在太餓了,不能說。”這時候童子說: “您只管說,我以自己的身體供養您。”羅刹就說出後半個偈: “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童子聽了這兩句偈後,就在石頭上、牆壁上、樹木上、道路上,到處書寫這個偈,然後就爬到高樹上,投身地下,施舍給羅刹。這時候羅刹現出天帝釋的形象,接住童子的身體。雪山童子以此功德超生十二劫。這裏所說的偈就是“雪山偈”,又名“無常偈”,它與“緣起偈”和“七佛通戒偈”是表現佛教基本教義的叁個偈。在這個故事裏,歌頌了雪山童子爲了求法而不惜身命的大無畏品格,也就是“舍身求法”精神。這也是爲追求真理、不畏犧牲的精神。

  引日雜譬經·鹦鹉》說;過去有個鹦鹉飛到一座山裏,它看到山上的百鳥群獸相互親善,不相殘害。雖然如此,鹦鹉也沒有久留,它後來就離開了那座山。幾個月後,那座山上失火了。恰巧鹦鹉看見了,它就飛到水裏,用翅膀上的羽毛沾水,然後飛到天上,灑下羽毛帶的水,想撲滅大火。這樣來來去去,飛個不停。天神見了,對它說: “鹦鹉,你太愚蠢了,這樣的大火,是你用羽毛上的那點水能撲滅的嗎

  !”鹦鹉說: “我知道這樣滅不了大火,可是我曾在這座山上作客,山上的百鳥群獸都很善良,我不忍看它們被燒啊。”天神很受感動,就下雨滅了大火。這個故事贊揚鹦鹉的仁德,表現了弱小的生命竭盡全力去解救衆生的志願和勇氣,讓人肅然起敬。

  《本生經》的另一個常見的主題是:舍己救人、舍生取義。其中最著名的是屍毗王以身代鴿的故事。

  據《大莊嚴經論》說:有個國王n叫屍毗,生性仁慈,愛民如子,因而他的國家富庶和平。其時叁十叁天的天帝釋,即將命終,很是憂慮。有近臣叫毗首見了,問他: “您爲什麼忽然面有憂色

  ”天帝釋答: “我快要死了,可是想到世間佛法已滅,諸大菩薩又不出世,不知道皈依到哪裏。”毗首就對他說: “現有一位屍毗王,志行精進,樂求佛道,您若去投歸,一定會解脫災難。”天帝釋聽了,決定去考驗一番。他讓毗首變成一只鴿子, 自己變成一只鷹,然後以鷹追鴿子的方式到了國王面前。鴿子十分驚恐地躲到國王的身邊。鷹站在國王前作人語說:“現在這只鴿子就是我的食物,請國王還給我。”國王說: “我已立下志願,要救度一切,現在鴿子絕不能還你。”鷹說: “大王您仁愛一切,可是如果您不給我鴿子,我就會餓死的。”國王說: “假如有剩余的肉,你可以吃嗎

  ”鷹說: “只有血腥的鮮肉才可以。”國王想:害一條性命,救一條性命,不合道理,不如以我的身體來代替鴿子,這樣所有的生命都可以保全了。于是他就取來鋒利的刀,割自己腿上的肉,拿這些肉去替換鴿子給鷹吃。可是鷹說: “國王,您是大施主,現在您拿自己身上的肉代替鴿子,要稱一稱,使份量相等才公平。”國王就拿來秤,把自己身上割下的肉和鴿子分別放到秤的兩端,眼見腿上的肉快割沒有,但是鴿子那頭還是低低的,直到把胳膊、兩肋的肉全都割下, 肉還是輕,最後國王奮力把自己壓到稱盤上,勉強立住,心裏十分歡喜。天帝釋說: “您現在一定很痛,難道不反悔嗎

  ”國王說:“不!依我看來,你的身體就是大苦。”天帝又說: “您說不反悔,怎樣才表明呢

  ”國王發誓說: “我立下心願,直到現在,沒有絲毫反悔的意思。依我所求,必定作佛,真實不虛。如果得我所願,我的肢體,一定會立即平複。”當他發這一誓願時,他的身體即恢複如初。這時候天神、世人,都贊爲稀有之事,歡喜不已。故事的最後,佛告訴大衆: “往昔之時,屍毗王者,豈異人乎

  我身是也。”這個故事把佛陀的舍己爲人、救度衆生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本生故事裏也常常描寫到惡人惡行,和佛陀的善行做對比。其中經常出現的是提婆達多,又翻譯爲“調達”。他本是佛陀的從兄弟。但人心術不正,是佛陀的反對者,教團的叛逆者。在本生故事裏,表現他在過去世就是極惡之人,幹盡了罪惡勾當。如《法句譬喻經》裏的“雁王”故事:從前有個國王,他喜歡吃大雁的肉,經常派人去捕雁。有一個雁王,帶領五百只雁,飛來求食,不幸落入獵人的網裏,其余的大雁都嚇得飛走了,只有一只雁追隨著被捕的雁王飛翔,也不躲避弓箭,號叫直到吐血, 日夜不停。獵人見了,被這只雁的道義所感動,就放了雁王,讓它們相隨著飛走了。雁群得到雁王,十分歡喜,圍繞著它飛翔。這件事有人報告給了國王,國王也受到感動,從此就不再捕雁了。這個故事,是佛陀對當時的國王阿阇世王說的(阿阇世王是摩竭陀國王,結交調達,囚禁父母,他後來受到報應,到佛陀處忏悔,遂皈依佛陀。)故事說完後佛陀對阿阇世王說: “那時的雁王,就是我;那只追隨不去的雁,就是阿難;五百群雁,就是五百羅漢;吃雁的國王就是大王您,當時的獵人,就是調達。”佛陀又說: “前世以來,調達總想害我,我以大慈大悲之力,得以解脫,不念舊怨, 自己努力成就佛道。”當佛陀說到這裏,國王開悟了。這個故事頌揚了佛陀不念積恨、以德報怨的功德,用調達來做襯托。另外《佛說九色鹿經》、 《雜寶藏經·六牙白象緣》等也都是反映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這裏就不再一一細述了。

  總之, 《本生經》是贊佛文學的一種。在內容上它們體現了統一的精神,在表現形式上也有類似的結構。它們分開來是單個故事,合起來又成爲一個統一的整體。作爲贊佛文學,這些作品生動活潑,富于情趣,起到巨大的教化作用。許多故事更體現著普遍的倫理意義,發揮廣泛的教育作用。這樣, 《本生經》又是世界文學史上民間傳說的經典作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