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顛禅師的道迹
達亮
志慕雲林
嶺南具體何時始有佛教,已很難查考。東漢末年避亂交州的牟子,所著之書中多有關于佛教僧侶的記載: “今沙門剃頭發,被赤布,日一食,閉六情, 自畢于世。” “沙門捐家財,棄妻子,不聽音,不視色”等等。可見,至少在東漢時,交州佛教已頗爲興盛,就連牟子《理惑論》本身,也充滿著佛教思想。南派禅宗的創立,使嶺南佛教進入一個鼎盛時期。唐代嶺南寺院、僧侶、教徒也大增。在那時,嶺南名僧輩出,僅惠能門下弟子,著名的就有40余人,其中青原行思、南嶽懷讓、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五人,號稱五大宗派,後均自成一家,其中以青原、南嶽二家弘揚最盛,後來形成禅宗五派法流,傳播大江南北,且遠播海外。除五大宗派外,較爲著名的嫡傳弟子希遷、惠照,及惠照弟子惟嚴、百丈、寶通等。
大顛寶通禅師(732—824),俗姓陳(或姓楊),法號寶通, 自號大顛和尚,廣東潮陽(舊海陽)人, 自幼聰穎異常,成年後博通經史,是一位知識面廣的高僧。大顛禅師,祖籍穎川(河南禹州)人,父爲官居潮,唐開元二十年(732),出生于潮州。“師生而神異,貌古骨清,機圓語活,幼歲心遠塵俗,志慕雲林”。”據載,唐代宗大曆初年(766),潮州大顛、藥山惟俨、百丈懷海同到海潮岩(潮陽市西岩)拜惠照和尚爲師。惠照和尚,精持戒律,博通詞翰,有“詩僧”之稱,唐武宗宰相李紳曾爲其題銘: “曹溪實歸,般若觀妙。體是宗極,湛乎返照。”評價頗高。宋時與歐陽修同稱“四谏”之一廣東人余靖有《慧照大師》詩,稱贊他爲“士林傳字法,僧國主詩盟。”惠照是禅宗六祖惠能的大弟子懷讓的弟子。潮州大顛、藥山惟俨、百丈懷海叁人又先後到南嶽受戒。百丈受戒後,先到廬州(今安徽合肥)浮槎寺閱藏經:後來親近道一,成爲洪州門下第一人。大顛與惟俨“依潮陽西山(西岩)慧照禅師出家,唐大曆八年(773)納戒于衡嶽”9),受戒後在南嶽參拜石頭希遷禅師,修大無畏法,大悟宗旨,得曹溪之法,也就成了石頭希遷的門人。有關大顛禅師生平, 《潮州市佛教志·潮州開元寺志》載:
師名寶通,號大顛,俗姓陳(或曰揚姓),先世爲颍川人,高祖隨官于潮,開元二十年壬申(732)十月十四日誕師于郡。幼即心遠塵俗,志慕雲林。大曆間(766-779),與惟俨同依西山(今潮陽縣西岩)惠照禅師(潮陽人,得法于曹
溪。精持戒律,博通詞翰,爲時所重。)
出家,後參南嶽石頭希遷禅師得法。希遷弟子甚多, 《祖堂集》記載有7人, 《景德傳燈錄》記載有21著名的法嗣藥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興國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顛等。惟俨在同門中最受希遷器重,希遷晚年傳法給藥山惟俨。希遷是惠能的弟子青原行思的徒弟,與惠照同輩份,均是六祖的嫡傳弟子。
南嶽悟道
大顛禅師得法于石頭希遷。大曆年間,大顛禅師到南嶽,參谒石頭希遷禅師。
大顛寶通禅師《五燈會元》卷第五載:
潮州靈山大顛寶通禅師,初參石
頭。頭問: “那個是汝心
”師曰:
“見言語者是。”頭便喝出。經旬日,
師卻問: “前者既不是,除此外何者是
心
”頭曰: “除卻揚眉瞬目,將心
來。”師曰: “無心可將來。”頭曰:
“元來有心,何言無心
無心盡同
謗。”師于言下大悟。
異日侍立次,頭問: “汝是參禅
僧
是州縣白蹋僧
”師曰: “是參禅
僧。”頭曰: “何者是禅
”師曰:
“揚眉瞬目。”頭曰: “除卻揚眉瞬目
外,將你本來面目呈看。”師曰: “請
和尚除卻揚眉瞬目外鑒。”頭曰: “我
除竟。”師曰: “將呈了也。”頭曰:
“汝既將呈我心如何
”師曰: “不異
和尚。”頭曰: “不關汝事。”師曰:
“本無物。”頭曰: “汝亦無物。”師
曰: “既無物,即真物。”頭曰: “真
物不可得,汝心見量意旨如此也,大須
護持。”師住後,學者四集。*
石頭問道: “哪個是你的本心
”
大顛答道: “現在正在言語的便是我的本心。”
石頭便將大顛喝斥出去。過了十日,大顛問石頭: “我以前回答的既然不是我的本心,除此之外什麼是我的本心
”
石頭道: “你除卻揚眉瞬目外,將你的本心呈來我看。”
大顛道: “實在沒有本心可以拿給你看。”
石頭道: “本來有心,你怎麼說無心
如果無心,盡是謗法。”大顛言下大悟。
又過了幾天,大顛侍立在石頭身邊,石頭問道: “你是參禅的僧人
還是州縣白吃齋飯的僧人
”
大顛道: “弟子是參禅的僧人。”
石頭問道: “什麼是禅
”
大顛道: “禅是揚眉瞬目。”
石頭又問道: “除卻揚眉瞬日外,把你的本來面目呈給我看。”
大顛道: “請大和尚除去揚眉瞬目外看取。”
石頭道: “我已將揚眉瞬目除完了。”
大顛道: “我將本來面目呈給大和尚看了。 ”
石頭道: “你既然將呈給我看,你的本來面目究竟如何呢
”
大顛道: “我的本來面目與大和尚的不同。”
石頭道: “我的本來面目與你無關。”
大顛道: “本來無物。”
石頭道: “你也無物。”
大顛: “既然無物,即是真物。”
石頭道: “真物是不可得到的,你心裏的現量意旨正是如此。你要好好護持。”
禅宗南宗認爲“若無心,便是究竟”、“但學無心,諸緣頓息”。 《祖堂集》卷五《大顛和尚》中載石頭語“除卻揚眉動目一切之事外直將心來”。 《景德傳燈錄》卷十四《潮州大顛和尚》中也說到,大顛禅師受到石頭的啓發, “多見時輩只認揚眉動目”、 “頭印可”的狂禅作風,指出“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即汝真心”。大顛的應答,正合石頭的旨意,因此鼓勵他“大須護持”。大顛禅師便從石頭“言語動用沒交涉” (“言語動用勿交涉”)中,體悟出“非言語動用亦沒交涉”(“不言語動用亦勿交涉””)的道理。丹霞天然的“燒佛”,大顛寶通的“見量”,尤其能發揚光大石頭宗風。此後,大顛禅師更是機辯無滯,盡得石頭的大無畏法,回到廣東羅浮山瀑布岩,常寂然晏坐終日。禦史張遠凡來遊,怪大顛禅師不參不迎,大怒,揮刀將斬之。大顛禅師竟引頸就刃,神色不變地說: “若必及我,是夙負命,如不負公,殘惡在汝。”張遠凡自覺慚愧,收起佩刀,向大顛禅師悔謝而去。
從禅宗的傳承上看,大顛禅師是曹溪禅宗惠能的四傳弟子,是在石頭希遷門下悟道的,屬于南禅青原一系。大顛禅師天秉異賦,孩童時便顯得不同于常人,生性喜靜,不喜人群,好僻居于人煙罕至的深山野林中。雖然天賦慧根,資質靈異,但大顛禅師出家修行並不算早。據《潮陽志·人物》載,大顛禅師拜同縣西岩寺惠照禅師門下,是在唐大曆元年(766),此時大顛禅師已經是個35歲的中年人。大顛禅師爲什麼選擇這個時候出家,此所謂古佛再來之人吧!
道場蹤迹
唐德宗貞元元年(785),大顛禅師前往龍川入羅浮瀑布岩禅居。唐代宗大曆初年(766),潮州大顛、藥山惟俨、百丈懷海同到海潮岩(潮陽市西岩)拜惠照和尚爲師。西岩,位于潮陽市棉城鎮西效塔山南麓,舊稱海潮古刹,又稱西山海潮岩。據1986年2月《潮陽縣文物志》第59頁“城效西岩”載:“該寺相傳始建于晉朝年間(2654420)”,是潮汕最早的岩寺。潮陽縣人惠照禅師在此岩洞潛修,弘揚曹溪宗旨。曆經高僧慧照禅師、百丈祖師、大顛祖師、藥山惟俨祖師等,由此可見,海潮岩不僅是嶺東佛教發源地,並且湧現出惠照及其弟子大顛、懷海、惟俨這四大高僧,實非尋常。
唐貞元初年(約786年),佛教禅宗南派九祖大顛和尚創建清峰寺,位于廣東陸豐漳西鎮北面法岫山麓,原名“燈光寺”,當地人習慣叫“城仔庵”,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大顛禅師後遊南嶽途經法岫山麓,遂在此建石室習禅,開演佛法。相傳,大顛禅師建寺後,是夜,遠望該寺有燈火,故得名“燈光寺”。法岫山因大顛和尚傳法之緣故,後人稱之爲“法留山”,故有“法留停雲”之說,並流傳至今,有詩雲:“名僧當日舊居遊,欲覓大顛遺址處。僧去長存此法留,落花流水兩悠悠。”清峰寺就座落于海撥800米的陸豐的法留山山腰,後枕山嶽,面朝低谷,雲雨交織,氣勢磅礴,是粵東一帶較早的一座佛教古刹。數年後,大顛禅師離寺東遊,路經惠來縣境內的溪西虎頭岩,結茅禅居。
唐貞元五年(789年),大顛自瀑布岩返回潮陽,先後又往來潮陽、普甯、惠來、陸豐各縣,開創了潮陽的西岩、白牛岩、西胪烏岩、古雪岩、靈山寺、翠峰岩;普甯的馬嘶岩、洪山岩;陸豐的法留山、青峰寺;在惠來縣中傳法數年,創建不少廟宇,保存至今的尚有百花岩、普陀岩、銘湖岩、虎頭岩、惠來寺、榕石庵等。今之潮汕地區與大顛禅師有關的名勝古迹頗多,皆流傳著大顛禅師的故事傳說。
馬嘶岩在普甯池尾鎮馬山東麓。乾隆《普甯縣志》載:馬嘶岩“建自唐大顛初創道場,有敕賜“馬嘶禅寺”額”。相傳韓愈曾到此訪大顛禅師,寺旁一巨石名“拴馬石”,即韓愈到馬嘶岩拴馬的地方。今馬嘶岩寺爲清代重建,岩寺上接懸崖,下臨深澗,寺前有巨石,若侍者狀。若蹲若立的巨石磊疊,諸山環繞,嵯峨聳立。環岩皆老樹古藤,參天蔽日,流泉通寺內飲用。乾隆十年(1745)普甯知縣蕭麟趾撰並書的《馬嘶岩記》 :
昌黎谏佛骨,及其刺潮,而與僧大顛書,且留衣焉,是必有過人者。潮之缁流,每自诩大顛支派。…
《潮州大顛禅師的道迹(達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