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潮州大顛禅師的道迹(達亮)▪P2

  ..續本文上一頁凡林泉岩谷勝處,辄指爲當日卓錫初址,皆假托之說也。……此大顛六根清淨,四大皆空,方且絕人離世,甘心寂滅,木石與居,白雲爲侶,意惟解脫塵網耳!甯計此十笏地,遂足留名于後,使人稱爲某某遺迹也哉。自見許于昌黎,而大顛之名乃不朽,嘶岩亦因以不朽矣!……舊址基礎猶存,大約皆後人因昌黎相訪而爲之點綴者。留衣處,別在潮邑,不在此。此寺創建于貞元五年(789),兩年後,大顛禅師轉往潮陽創建靈山寺,故相傳亡靈者有“靈山拍牒,馬山蓋印”之說,至今盛行。

  廣東普甯靈彙甘泉,昔稱雨堂庵古井,于洪陽鎮雨堂村中間。據傳,此庵是唐代高僧大顛之道場遺址,祀大顛像。庵以古井泉水甘洌聞名。

  古雪岩位于潮陽市西胪鎮波美村虎山北麓,奇石嶙岣,苔痕如雪,玉泉涑于幽谷,是別具特色的旅遊勝地。明隆慶《潮陽縣志》載,古雪岩于唐貞元六年(790年) “亦大顛舊址也”,大顛禅師始創蓮花院,宋紹興二年(1132年)波美村肇基祖黃詹擴建寺舍稱古雪岩。大顛禅師在潮陽仙城鎮深溪村金竹林嶺的翠峰岩也留有蹤迹, “雨傘溝”、 “仙腳足迹”據傳爲大顛禅師所留。現在登山的山道旁塑起一座大顛祖師彩塑像,頗引人注目。

  西來古寺(原稱“祖師庵”)位于廣東惠來縣西35裏龍溪西畔溪西鎮,爲紀念唐高僧大顛祖師來此求雨濟民而于明嘉靖四年(1525)創建的。據清《惠來縣志》載,唐元和年初,遊龍溪至溪西,遇鄉人禱雨,願自梵,雨至。後人稱其爲“活佛”。明嘉靖四年邑仕楊孟訓在此建精舍,塑大顛聖像,稱“祖師庵” (乾隆巳亥年(1779)貢生蔡士江所撰《重建龍江溪西祖師廟序》中有“溪西庵大顛祖師,龍溪都之活佛也”之句。),香火旺盛。西來寺正殿爲大顛祖堂,旁有聯曰: “大師龍溪萬古尊嚴成活佛,顛歌鶴舞千秋聖誕祝遐齡。”

  百花岩,又名百花山,在惠來縣城東30公裏處,俗稱“百花尖”。相傳唐元和五年(810)高僧大顛禅師曾遊錫至此修行,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52年改爲“莊嚴禅寺”。.宋傳古代土著首領百花公主在此植百草濟民,後人壘石爲廟祀之。普陀岩,在惠來城鎮北面雞心嶼的普陀岩庵,俗稱“虎頭岩”。雍正十一年(1733)菊月本族等立的《重修普陀岩碑》記中有“原本山始建于唐大顛祖師”,據清《惠來縣志》載:“在縣西北十裏五朝山之西,兩石夾峙,岩祀普陀佛,……前後荔枝百株,實頗佳種,傳唐大顛所植。”銘湖岩,是惠來八景之一,相傳大顛禅師曾涉足于此,後遂往潮陽靈山寺創寺。

  貞元六年(790),大顛禅師移居潮陽,率門人善覺。玄應、智高等數十人到潮陽東山開辟白牛岩(由天然石形成,後人在其旁拓建爲卓錫寺)、西胪烏岩,斬伐榛莽,築庵以居禅修。後因遠近各地前來求法的人越來越多,白牛岩容納不下衆多徒衆,大顛禅師便于貞元七年(791)到距潮陽縣城西25公裏的幽嶺下,見靈山林木茂密,山青水秀,有地傑山靈之浩氣,連稱“此乃佛門勝地”。他經過多年的努力, “斬伐榛莽,以神通運木閩來”, “得洪大丁長者施田千畝”,並在周圍鄉親的幫助下,于塔口山麓幽嶺下終于擇址創建一座古色古香的靈山禅院,並取名“靈山寺”。靈山寺,唐長慶二年(822)穆宗皇帝賜額“靈山護國禅院”,宋天聖七年(1029)宋仁宗诏改爲“靈山開善禅院”。寺中有留衣亭、寫經臺、拔木塢、千叢果、祝聖碑、舌鏡塔、開善藏、白石槽等8處景觀,各有來曆,均被列爲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又是向外開放的旅遊景點。

  叩齒庵,位于潮州市區西平路南段,原名爲“大隱庵”, 元代始改稱爲“叩齒庵”,始建于唐代。庵內有大顛和尚神位,《海陽縣志》卷二十七·古迹略記中有“叩齒庵”謂“叩齒二字意爲最高敬禮”。相傳爲韓愈貶潮州時曾在此處與靈山寺大顛和尚相會。

  大顛禅師從南嶽回到潮陽,住靈山寺。一時,學者四集。一日,上堂道:

  上堂: “夫學道人須識自家本心,將心相示,方可見道。多見時輩祗認揚眉瞬目,一語一默,蓦頭印可,以爲心要,此實未了。吾今爲你諸人分明說出,各須聽受。但除卻一切妄運想念見量即汝真心。此心與塵境,及守認靜默時全無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

  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窮其用處,了不可得。喚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須護持,不可容易。”僧問: “其中人相見時如何

  ”師曰: “早不其中也。”曰: “其中者如何

  ”師曰:“不作個問。”僧問: “苦海波深,以何爲船筏

  ”師曰: “以木爲船筏。”曰: “恁麼即得度也。”師曰: “盲者依前盲,痖者依前痖。”大顛禅師苦口婆心地告誡門人:學道之人必須認識自己的本心,將你的本心展示出來,才可以見道。常常看見當今的人認爲揚眉瞬目,一語一默,馬上點頭認可,以爲是禅宗的心要,這實在是未了本心。我現在給大家明白地說出來,,每人務必認真聽取受持。你們只要除去一切的妄想雜念,這時呈現出來的“見量”,就是你們的本心。這真心與塵境,以及守認靜默時一點交涉都沒有。此真心即是佛,不等修整對治。這是什麼緣故呢

  因爲它是應機隨照、泠泠自用的。你若要窮究它的作用之處,了不可得,這叫做妙用,才是真正的本心。你們要好好地護持,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有僧問道,見道的人相見時如何

  大顛道,早已不在其中了。僧人又道,見道的人到底如何

  大顛道,你不應這樣提問。又一僧人問道,世間苦海波深,拿什麼作船筏呢

  大顛道,用竹木爲船筏。僧人又問,怎麼才能度過苦海呢

  大顛道,盲者依前盲,痖者依前痖。

  大顛禅師在靈山開堂說法30余年,據說“出入有猛虎相隨,是時已悟禅機,真得曹溪之緒”,前來聞法者常在千人以上,悟道者不計其數,得法弟子千余人,因而自號大顛和尚。

  漳州叁平義忠禅師初參石鞏禅師,石鞏禅師常常架起弓箭來棒喝新人,而叁平禅師未得悟入。後來參大顛禅師,叁平禅師舉前話頭與大顛禅師對機,方得悟入。 《五燈會元》卷第五載:

  顛曰: “既是活人箭,爲甚麼向弓弦上辨

  ”平無對。顛曰: “叁十年後,要人舉此話也難得。”師問: “大顛不用指東劃西,便請直指。”顛曰: “幽州江口石人蹲。”師曰: “猶是指東劃西。”顛曰:“若是鳳凰兒,不向那邊討。師作禮。”顛曰: “若不得後句,前話也難圓。”

  又據《潮州府志》載:

  貞元六年(790),大顛回到潮陽,開辟牛岩,構立精舍,附近蛇虎皆遠去。翌年,又在西郊幽嶺下創建禅院,名叫靈山寺。出入寺廟,皆有猛虎隨侍。當時,大顛已經徹悟了南宗宗旨,得到了曹溪的心法,有門人一千余人,各地宏法。大顛禅師在此大煽曹溪禅風,靈山寺因之成爲當時嶺東著名的禅宗道場,其禅風播及福建等地,福建漳州的叁平禅師就是大顛禅師的弟子。大顛禅師棲居幽靜的靈山禅院中,一方面繼續研究佛典,著書立說。一方面廣收僧徒,弘揚曹溪法旨,據說當年慕名前來聽法的弟子多達千余人,英傑高才,呈一時之盛,叁平義忠、馬頰本空、本生更是慧中秀出之輩。

  儒佛交輝

  佛教從漢明帝永平十年(67)傳到中國。中國士大夫階級無論他們相不相信,沒有不讀佛書的,所以佛教影響很深。年輕人血氣方剛,成見極深,一般很難接受佛教,但有很多在自己晚年時都欣然接受了。最具代表的人物,如“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的文學家韓愈,且有與大顛禅師交遊而傳爲千秋佳話的故事,值得我們深思: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長安西北鳳翔縣的法門寺,有座“護國真身塔”,塔內藏有佛指骨。塔“叁十年一開,開則歲豐人泰”。喜佛的唐憲宗李純遣使者杜英奇往鳳翔縣的法門寺奉迎佛骨至京師,先在宮中供奉叁天,然後“乃送諸寺”贍仰膜拜。于是,轟動了整個京師,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産、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768—824)寫出了震撼世人的反佛檄文《論佛骨表》而谏诤,斥佛爲夷狄而觸怒了憲宗皇帝,將定其死罪。後因得到裴度、崔群乃至國戚諸貴代韓愈哀請,才貶官爲潮州剌史。這就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的緣起。

  元和十四年(819)3月底,韓愈莅潮後,發現“此州學廢日久”,讀書人少之又少, “進士明經,百十年間,不聞有業成貢于王庭、試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識鄉飲酒之禮,耳未嘗聞《鹿鳴》之歌。忠孝之行不勸,亦縣之恥也。”“問左右: “此間有何道德高行禅流

  ”左右對曰: “有大顛和尚。”又因“遠地無可與語者”, “久聞道德,切思見顔””,聞說大顛禅師之名,特邀請大顛禅師相晤。韓愈曾派人叁請,皆不赴。大顛禅師聽說韓愈谏佛骨之事,便不請自往,談論十數日。韓愈《與大顛書》 (書叁)中說大顛禅師“所示廣大深迥,非造次可喻”、 “論甚宏博”等,到底韓愈與大顛禅師談了些什麼, 《祖堂集》卷五記述二人談“佛光” (佛骨能否放光)問題,而在《佛祖曆代通載》卷十五詳細記載二人談論儒學與佛法等問題,這都是後人的揣測而已。 “韓愈以謗佛被貶潮州刺史,叁致書于大顛禅師,親入山敬禮,爲大顛所折服。”大顛禅師回靈山時,給韓愈留下一偈: “辭君莫怪歸山早,爲憶松蘿對月宮。臺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經過一番談話,韓愈稱大顛禅師“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爲外物侵亂”。此後對人提及此事,韓愈自己對守潮時交遊大顛禅師之事也並不諱言, “與之語,雖不盡解,要自胸中無滯礙”。

  韓文公一日相訪,問師: “春秋多

  少

  ”師提起數珠,曰: “會麼

  ”公曰: “不會。”…

《潮州大顛禅師的道迹(達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