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凡林泉岩谷胜处,辄指为当日卓锡初址,皆假托之说也。……此大颠六根清净,四大皆空,方且绝人离世,甘心寂灭,木石与居,白云为侣,意惟解脱尘网耳!宁计此十笏地,遂足留名于后,使人称为某某遗迹也哉。自见许于昌黎,而大颠之名乃不朽,嘶岩亦因以不朽矣!……旧址基础犹存,大约皆后人因昌黎相访而为之点缀者。留衣处,别在潮邑,不在此。此寺创建于贞元五年(789),两年后,大颠禅师转往潮阳创建灵山寺,故相传亡灵者有“灵山拍牒,马山盖印”之说,至今盛行。
广东普宁灵汇甘泉,昔称雨堂庵古井,于洪阳镇雨堂村中间。据传,此庵是唐代高僧大颠之道场遗址,祀大颠像。庵以古井泉水甘洌闻名。
古雪岩位于潮阳市西胪镇波美村虎山北麓,奇石嶙岣,苔痕如雪,玉泉涑于幽谷,是别具特色的旅游胜地。明隆庆《潮阳县志》载,古雪岩于唐贞元六年(790年) “亦大颠旧址也”,大颠禅师始创莲花院,宋绍兴二年(1132年)波美村肇基祖黄詹扩建寺舍称古雪岩。大颠禅师在潮阳仙城镇深溪村金竹林岭的翠峰岩也留有踪迹, “雨伞沟”、 “仙脚足迹”据传为大颠禅师所留。现在登山的山道旁塑起一座大颠祖师彩塑像,颇引人注目。
西来古寺(原称“祖师庵”)位于广东惠来县西35里龙溪西畔溪西镇,为纪念唐高僧大颠祖师来此求雨济民而于明嘉靖四年(1525)创建的。据清《惠来县志》载,唐元和年初,游龙溪至溪西,遇乡人祷雨,愿自梵,雨至。后人称其为“活佛”。明嘉靖四年邑仕杨孟训在此建精舍,塑大颠圣像,称“祖师庵” (乾隆巳亥年(1779)贡生蔡士江所撰《重建龙江溪西祖师庙序》中有“溪西庵大颠祖师,龙溪都之活佛也”之句。),香火旺盛。西来寺正殿为大颠祖堂,旁有联曰: “大师龙溪万古尊严成活佛,颠歌鹤舞千秋圣诞祝遐龄。”
百花岩,又名百花山,在惠来县城东30公里处,俗称“百花尖”。相传唐元和五年(810)高僧大颠禅师曾游锡至此修行,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1952年改为“庄严禅寺”。.宋传古代土著首领百花公主在此植百草济民,后人垒石为庙祀之。普陀岩,在惠来城镇北面鸡心屿的普陀岩庵,俗称“虎头岩”。雍正十一年(1733)菊月本族等立的《重修普陀岩碑》记中有“原本山始建于唐大颠祖师”,据清《惠来县志》载:“在县西北十里五朝山之西,两石夹峙,岩祀普陀佛,……前后荔枝百株,实颇佳种,传唐大颠所植。”铭湖岩,是惠来八景之一,相传大颠禅师曾涉足于此,后遂往潮阳灵山寺创寺。
贞元六年(790),大颠禅师移居潮阳,率门人善觉。玄应、智高等数十人到潮阳东山开辟白牛岩(由天然石形成,后人在其旁拓建为卓锡寺)、西胪乌岩,斩伐榛莽,筑庵以居禅修。后因远近各地前来求法的人越来越多,白牛岩容纳不下众多徒众,大颠禅师便于贞元七年(791)到距潮阳县城西25公里的幽岭下,见灵山林木茂密,山青水秀,有地杰山灵之浩气,连称“此乃佛门胜地”。他经过多年的努力, “斩伐榛莽,以神通运木闽来”, “得洪大丁长者施田千亩”,并在周围乡亲的帮助下,于塔口山麓幽岭下终于择址创建一座古色古香的灵山禅院,并取名“灵山寺”。灵山寺,唐长庆二年(822)穆宗皇帝赐额“灵山护国禅院”,宋天圣七年(1029)宋仁宗诏改为“灵山开善禅院”。寺中有留衣亭、写经台、拔木坞、千丛果、祝圣碑、舌镜塔、开善藏、白石槽等8处景观,各有来历,均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向外开放的旅游景点。
叩齿庵,位于潮州市区西平路南段,原名为“大隐庵”, 元代始改称为“叩齿庵”,始建于唐代。庵内有大颠和尚神位,《海阳县志》卷二十七·古迹略记中有“叩齿庵”谓“叩齿二字意为最高敬礼”。相传为韩愈贬潮州时曾在此处与灵山寺大颠和尚相会。
大颠禅师从南岳回到潮阳,住灵山寺。一时,学者四集。一日,上堂道:
上堂: “夫学道人须识自家本心,将心相示,方可见道。多见时辈祗认扬眉瞬目,一语一默,蓦头印可,以为心要,此实未了。吾今为你诸人分明说出,各须听受。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见量即汝真心。此心与尘境,及守认静默时全无交涉。即心是佛,不待修治。何以故
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大须护持,不可容易。”僧问: “其中人相见时如何
”师曰: “早不其中也。”曰: “其中者如何
”师曰:“不作个问。”僧问: “苦海波深,以何为船筏
”师曰: “以木为船筏。”曰: “恁么即得度也。”师曰: “盲者依前盲,痖者依前痖。”大颠禅师苦口婆心地告诫门人:学道之人必须认识自己的本心,将你的本心展示出来,才可以见道。常常看见当今的人认为扬眉瞬目,一语一默,马上点头认可,以为是禅宗的心要,这实在是未了本心。我现在给大家明白地说出来,,每人务必认真听取受持。你们只要除去一切的妄想杂念,这时呈现出来的“见量”,就是你们的本心。这真心与尘境,以及守认静默时一点交涉都没有。此真心即是佛,不等修整对治。这是什么缘故呢
因为它是应机随照、泠泠自用的。你若要穷究它的作用之处,了不可得,这叫做妙用,才是真正的本心。你们要好好地护持,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了。有僧问道,见道的人相见时如何
大颠道,早已不在其中了。僧人又道,见道的人到底如何
大颠道,你不应这样提问。又一僧人问道,世间苦海波深,拿什么作船筏呢
大颠道,用竹木为船筏。僧人又问,怎么才能度过苦海呢
大颠道,盲者依前盲,痖者依前痖。
大颠禅师在灵山开堂说法30余年,据说“出入有猛虎相随,是时已悟禅机,真得曹溪之绪”,前来闻法者常在千人以上,悟道者不计其数,得法弟子千余人,因而自号大颠和尚。
漳州三平义忠禅师初参石巩禅师,石巩禅师常常架起弓箭来棒喝新人,而三平禅师未得悟入。后来参大颠禅师,三平禅师举前话头与大颠禅师对机,方得悟入。 《五灯会元》卷第五载:
颠曰: “既是活人箭,为甚么向弓弦上辨
”平无对。颠曰: “三十年后,要人举此话也难得。”师问: “大颠不用指东划西,便请直指。”颠曰: “幽州江口石人蹲。”师曰: “犹是指东划西。”颠曰:“若是凤凰儿,不向那边讨。师作礼。”颠曰: “若不得后句,前话也难圆。”
又据《潮州府志》载:
贞元六年(790),大颠回到潮阳,开辟牛岩,构立精舍,附近蛇虎皆远去。翌年,又在西郊幽岭下创建禅院,名叫灵山寺。出入寺庙,皆有猛虎随侍。当时,大颠已经彻悟了南宗宗旨,得到了曹溪的心法,有门人一千余人,各地宏法。大颠禅师在此大煽曹溪禅风,灵山寺因之成为当时岭东著名的禅宗道场,其禅风播及福建等地,福建漳州的三平禅师就是大颠禅师的弟子。大颠禅师栖居幽静的灵山禅院中,一方面继续研究佛典,著书立说。一方面广收僧徒,弘扬曹溪法旨,据说当年慕名前来听法的弟子多达千余人,英杰高才,呈一时之盛,三平义忠、马颊本空、本生更是慧中秀出之辈。
儒佛交辉
佛教从汉明帝永平十年(67)传到中国。中国士大夫阶级无论他们相不相信,没有不读佛书的,所以佛教影响很深。年轻人血气方刚,成见极深,一般很难接受佛教,但有很多在自己晚年时都欣然接受了。最具代表的人物,如“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的文学家韩愈,且有与大颠禅师交游而传为千秋佳话的故事,值得我们深思: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长安西北凤翔县的法门寺,有座“护国真身塔”,塔内藏有佛指骨。塔“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喜佛的唐宪宗李纯遣使者杜英奇往凤翔县的法门寺奉迎佛骨至京师,先在宫中供奉三天,然后“乃送诸寺”赡仰膜拜。于是,轰动了整个京师,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768—824)写出了震撼世人的反佛檄文《论佛骨表》而谏诤,斥佛为夷狄而触怒了宪宗皇帝,将定其死罪。后因得到裴度、崔群乃至国戚诸贵代韩愈哀请,才贬官为潮州剌史。这就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缘起。
元和十四年(819)3月底,韩愈莅潮后,发现“此州学废日久”,读书人少之又少, “进士明经,百十年间,不闻有业成贡于王庭、试于有司者。人吏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尝闻《鹿鸣》之歌。忠孝之行不劝,亦县之耻也。”“问左右: “此间有何道德高行禅流
”左右对曰: “有大颠和尚。”又因“远地无可与语者”, “久闻道德,切思见颜””,闻说大颠禅师之名,特邀请大颠禅师相晤。韩愈曾派人三请,皆不赴。大颠禅师听说韩愈谏佛骨之事,便不请自往,谈论十数日。韩愈《与大颠书》 (书三)中说大颠禅师“所示广大深迥,非造次可喻”、 “论甚宏博”等,到底韩愈与大颠禅师谈了些什么, 《祖堂集》卷五记述二人谈“佛光” (佛骨能否放光)问题,而在《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详细记载二人谈论儒学与佛法等问题,这都是后人的揣测而已。 “韩愈以谤佛被贬潮州刺史,三致书于大颠禅师,亲入山敬礼,为大颠所折服。”大颠禅师回灵山时,给韩愈留下一偈: “辞君莫怪归山早,为忆松萝对月宫。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经过一番谈话,韩愈称大颠禅师“颇聪明,识道理,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外物侵乱”。此后对人提及此事,韩愈自己对守潮时交游大颠禅师之事也并不讳言, “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
韩文公一日相访,问师: “春秋多
少
”师提起数珠,曰: “会么
”公曰: “不会。”…
《潮州大颠禅师的道迹(达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