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受持(隆理)

  菩提心的受持

  隆理

  稍懂佛法的人都聽說過“菩提心”,各部大乘經論中也都提到關于菩提心的內容。如《華嚴經》中言: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在<<華嚴經》第七十八品中,彌勒菩薩又贊歎菩提心雲: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由這兩段經文看來,菩提心是成佛之本,是修行上最必要和最重要的條件。然而當今不少佛弟子也沾染了急功近利的習氣,菩提心的修行正是對治這一通病的良方。故弘揚菩提心教法是極爲必要的,也是當務之急。雖對菩提心修證不足,但我們可以感念父母恩、感念衆生恩甚深難報,而以之作爲學習、增長菩提心的入門方便,從而來了解菩提心,受持菩提心。

  “菩提”在漢語系中有新譯與舊譯的不同,唐朝以前爲舊譯,翻譯爲道,唐朝以後屬于新譯,翻之爲覺。 “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在《菩薩地持經》講到四緣、四因、四力宋助發菩提心, 《佛說莊嚴菩提心經》中提到菩薩發菩提心有十法, 《華嚴經·離世間品》中發菩提心之緣亦有十種,最有代表性的是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有十種因緣。由于發菩提心的因緣甚多,省庵大師在其所著的《勸發菩提心文》中特簡略的提示了十種發菩提心的因緣: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衆生恩、念生死恩、尊重自靈、忏悔業障、求生淨土、念正法得久住。此十種因緣中,前五種是外緣,後五種屬內緣,對修菩提心都很有現實意義。

  了解了發菩提心的種種因緣,從中也窺出其特性。但不能只把菩提心留于表層,爲了去實踐,也應有如受叁歸五戒等相應的莊嚴儀規,才能獲得其體。有大德也講過,應該有一個心願,就是一心……意地修持菩提心,應想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因而《菩提道次第略論》中特別建構了其受持儀規:

  行者于阿遮黎耶大師前想,禮拜獻供,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請白雲: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如何發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請阿遮黎耶,令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

  然後如前所說之威儀而作皈依:

  “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諸佛兩足中尊;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寂靜離欲之諸法中尊;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衆中之尊。”

  如是叁說。

  從此以後,受發心之儀規的行者,于十方——切現住佛陀及一切菩薩前念雲:

  “阿遮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等所有善根, 自作教作, 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地諸大菩薩,千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甲,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

  如是叁反念之。

  當然,通過儀規所獲得的,只是世俗菩提心之體,而非勝義菩提心。除了成子根機極利,戒師修證極深,也可能在受持的當下契入勝義菩提心。受菩提心後,應時常憶念,以此指導心行。菩薩道的修行特點在于起心動念間都想著利益衆生。 《菩提道次第略論》雲:

  “故大悲心者,非僅發一次。宜加修習,漸令增長。不顧自之苦樂,不厭利他,則速能圓滿一切資糧。”

  既然通過儀規獲得了菩提心之體,就以發心爲基礎,然後應如受戒後守護戒體一樣,使菩提心之體不斷鞏固。時常憶念菩提心的殊勝功德及舍棄菩提心的過患,力量便會隨之增長,久而久之,不用著意努力,便可安住于菩提心中,最終任運自如。 《涅槃經》中說: “何人一刹那,觀修菩提心,彼之諸福德,佛陀不能量。”是故應每日六次憶念發心偈頌:

  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善,爲利有情願成佛。

  如此不斷觀修,使菩提心成爲生命中善的根本力量。菩提心體現著生命中最有意義的價值,它具有無限之愛心,具有無量之威力,散發著無量光明。成就菩提心,不僅可以解決我們自身的問題,也可幫助無量衆生解除痛苦和煩惱,使我們實現終極的,最高尚的品質。不管是利根還是鈍根衆生,不管是登地菩薩還是薄地凡夫,菩提心是平等無二的。筆者最後切切祈盼見聞者皆發堅固永恒的菩提心。

  (作者系閩南佛學院女衆部學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