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畏懼死
果成
一提到死,很多人(其中也包括不少佛教徒)都很忌諱,對死充滿了恐懼,而我卻要說,要正視死亡,不要畏懼死。
人們之所以怕死,主要是對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不明了,沒能形成真知。理上不明,遇事就迷。一旦對死有了了解,就會歡喜接受,也就無所畏懼了。星雲大師的弟子慧開法師對死很有研究,他說過如果把“死亡”定義爲“斷滅”,那麼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廣義地說,有情衆生是死不了的,亦即生命過去不會來,亦不會斷滅,只是不停地轉換。換言之,我們不是活在這個時空,就是活在另一個時空,生命是不斷地在不同的時空中轉換的,所謂“死亡”只不過是其中的過渡階段。然後因爲我們對于人生有著很深的執著,所以相對地死亡也就帶給我們(包括生者與亡者)很深的痛苦。很顯然,死亡是我們生活的另一種方式。既然是生活又有什麼可畏懼的呢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充滿著希望與向往,那麼,同樣也可以滿懷熱情與期待地生活在另一個世間。如果對死亡已有了認識,你會畏懼死嗎
對于我們生活的另一世間就有不同了。地獄是造惡衆生生活的世間,極樂世界是積善修行的人生活的世間。一個是無量的苦,一個是解脫的樂,你想生活在哪個世間呢
“誰不願生活在樂的世間
”人們都會不加思索地回答。但你想過沒有,沒有免費的午餐,你想要得到什麼必須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天上也不會掉餡餅,想生活在樂的世間就要爲此做准備。佛教講因果,你造惡就會招感惡的果報墮叁途,你行善就會招感善的果報升叁善道。最善最樂的世間就是佛、菩薩生活的世間,因爲這是永得解脫自在的國土,想生活在此基本條件就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一切爲衆生得離苦,爲此做諸善事積集資糧。即使不能做得圓滿,也不要不發心。有很多人認爲自己做不好就根本不去做,都沒有嘗試過就說自己沒這個能力,這是無自信的表現。只要你是真發心去做,無論結果如何都在你的八識田中埋下了種子,以後遇到適宜條件它們就會顯露出來,乃至開花結果。所以,不可小視發心。心存正念的同時也要身體曆行,你所修所行都是善的,就一定能生活在樂的世間,此時是滿心歡喜地期待,你還會畏懼死嗎
由上我們可以看到死是生的開始,這是從我們身體的成、住、壞、空而言。有人會問:難道生死還有其它種嗎
是的,這種生死只是觸摸得到的生死,還有另一種生死是我們難以理解的念即生死。 《大乘流轉諸法經》雲: “前識滅時名之爲死,後識續起名之爲生。”生死由心,只在念起念滅之間。依《十住毗婆沙論》所說“死名隨所受身末後,心滅爲死,若心滅爲死者,心念念滅故應是死;若畏死者,心念念滅皆應有畏!”爲什麼要怕死呢
龍樹菩薩認爲心識刹那生滅變化,人其實每一時刻都在面對生死,因此他說: “菩薩如是思惟無常,即除死畏。複次菩薩常修習空法故,不應畏死。”生是由死串成的假相,因此生其實就是死。我們不怕生,爲什麼要怕死呢
念生念滅,生來死往,一切都是流動的,生命流動,心也流動。不要執著生,也不要害怕死。對于生死已有深刻的認識,此時的你豈會畏懼死
正確看待死亡,你不但不感到畏懼,反而發現死亡對人生是有其積極而且正面意義的。我們的色身有如一部機器或者說是一輛汽車,經年累月地驅馳奔波,終有達到其使用年限的時候。人怕老年,車怕老車,屆時“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耳目不靈,飲食無味,行動不便,與兒孫輩又有代溝,即使沒有病痛,肉體也已經成了心靈的桎梏,試問這樣的人生有什麼值得留戀
這也就是爲什麼有些老年人希望早點離開世間的原因。海倫·聶爾玲曾說“沒有死亡的人生是不能忍受的,死亡讓我們輕松,它是一天的結束,是肉體生命的一個休假,是新的轉折點。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夜晚就送來睡眠的祝福。死亡很可能是更大的一天的開始。”她的話肯定了死亡對于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泰戈爾曾經說: “生時麗似夏花,死時美若秋葉。”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我們並不覺得難過,甚至覺得很美,我們也要像泰戈爾那樣把死亡看得很美,此時的你難道還會畏懼死嗎
(作者系閩南佛學院女衆部學僧)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