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憨山大師《趙州頌》評析(遠塵)

  憨山大師《趙州頌》評析

  遠塵

  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俶人(今屬安徽)。憨山大師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不僅通宗通教,而且在文學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一生著述頗豐,詩、詞、文皆有所擅長。他的詩文以通俗明快,貼近生活而受到後世文人墨客的喜愛。他的《趙州頌》便是其衆多頌文中的佳作。

  在我們分析頌文之前,首先了解一下趙州從谂禅師的生平簡況:趙州(今河北趙縣)從谂禅師是南泉普願禅師之法嗣,俗姓郝,曹州(今山東荷澤)郝鄉人。趙州禅師童稚之時,即孤介不群,厭于世樂,稍長即辭親,從本州扈通院(亦說龍興寺)落發出家。後聽說池州南泉普願禅師道化日隆,前往參禮,並成爲南泉的法嗣。

  趙州禅師在啓發學徒時常常以—些透露玄機的法語來引導。憨山大師依據趙州從谂禅師的公案故事作了頌文,頌揚了趙州禅師的高深的悟境。大師所作頌文共有叁首,現對頌文分述如下:

  憨山大師的第一首頌文是根據趙州禅師勘驗婆子的公案而作。頌文雲:

  斜陽芳草正萋萋,漫把王孫去路迷。

  多少迷中留宿客,五更夢破一聲雞。

  在理解這首頌文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勘驗婆子”公案:有僧遊五臺,問—婆子曰: “臺山路向甚麼處去

  ”婆曰: “蓦直去。”僧便去。婆曰: “好個師僧又恁麼去。”後僧又舉是于師,師曰: “待我去勘過。”明門,師便去問: “後山路向甚麼處去

  ”婆曰: “蓦直去。”師便去。婆曰:“好個師僧又恁麼去。”師歸院謂僧曰: “臺山婆:子爲汝勘破了也。”

  憨山大師這則頌文開篇采用景物描寫的方法引起下文。郁郁蔥蔥的芳草充塞前路,王公貴族到此都迷住了去路。有多少人因爲迷路在此留宿,待到五更一聲雞鳴劃破長空,喚醒了那些因迷途而沈睡在睡夢中的人。

  憨山大師表面是在寫世俗人眼中所說的迷路,其實是在暗喻趙州禅師勘破婆子的公案。一般僧人聽了老婆子的“蓦直去”的話並沒有多想,只認爲“蓦直去”叁字,表面上是說上山的路一直去,同時又含有“直心是道”, “當下即悟”的禅理。他們對老婆子敬佩不已,都認爲她是一個很有見地的修行人。

  後來僧人把臺山婆子莫測高深的話,告訴趙州和尚。趙州聽過僧人的話,說道:“讓我去勘驗一下那個婆子,看看功夫到底怎樣

  ”第二天,趙州來到臺山腳下,看到婆子,就問: “老婆婆,上後山的路該怎麼走

  ”婆子見有僧人問路,又搬出那句老話: “一真去。”趙州回來對僧衆們說:“這個老太,不懂禅法,被我驗出破綻來了。 ”

  趙州禅師認爲禅門應對,機鋒靈活,真是千變萬化,因時因地因人,各有不同。然而那個婆子,只知道機械地重複著那一句話,所以趙州親自勘過以後,下結論道:“臺山婆子,舊話重複,不知應變,是個外行。”

  由此,憨山大師認爲,那麼多的僧人都被婆子的話所迷惑,獨有趙州禅師看破婆子是外行之人,並將此事告訴了迷途的僧人。這就像五更一聲雞鳴,劃破長空,使那些迷夢之人猝然夢覺。

  了解公案是理解這首頌文的基礎。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頌文。

  憨山大師的第二首頌文雲:

  趙州一味澹生涯,但是相逢請吃茶。

  若問梅花探****,一枝牆外過鄰家。

  遠來經涉路迢遙,壘塊填胸氣正嬌。

  不用靈丹並妙藥,只須一碗熱湯澆。

  這首頌文是根據趙州吃茶的公案而作。公案曰:師(趙州)問新到(僧): “曾到此間麼

  ”曰: “曾到。”師曰: “吃茶去。”又問僧,僧曰: “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 “爲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

  ”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 “吃茶去。”

  趙州從谂禅師是一位很有修爲的禅師,他認爲,平常心是道。禅是平易親切的,而院主和新弟子將禅神秘化、神聖化了。因此趙州禅師讓他們吃茶去,提醒他們不要把禅當作艱難而沈重的事業。禅如叁月的風,如春日的陽光,禅又如長途跋涉後喝到的茶,順乎自然與人情,超然怡然。

  頌文首兩句說,趙州禅師一生淡泊名利,凡是遇到前來求法的人他總會以“吃茶去”一句作爲接引學人的方法。接著頌文以一枝梅花過牆探****爲喻,借此比喻那些前來尋求趙州禅師指點迷津的禅僧。接著,頌文又講述了那些遠道而來的禅僧,他們懷著滿腔的傲氣來找趙州禅師驗證一下自己的悟性。出人意料的是,趙州禅師並不是耐心地告訴他們修行的方法,而是以一句“吃茶去”就打發了學徒。

  自趙州禅師“吃茶去”的公案故事出來以後,後世禅子多以“茶禅一味”來闡釋佛理禅意。細細品味,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淨淡泊、樸素自然、韻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歸宿。于是,後世有許多文人墨客在詩文中都提倡“以茶喻禅,以茶入禅。”茶與禅于是就有著一種濃稠得剪不斷化不開的千絲萬縷的情結。

  故此,頌文最後兩句說“不用靈丹並妙藥,只須一碗熱湯澆。”趙州主張隨緣任運,不涉言路,叁稱“吃茶去”,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一落入妄想分別,就與本性乖離。參禅的第一步,乃是“遇茶吃茶,遇飯吃飯”(《祖堂集》卷十一),除去妄想,所以清湛愚老人《心燈錄》贊“吃茶去”叁字“真直截,真痛快”。

  憨山大師的這首頌文贊揚了趙州禅師以“吃茶去”這種簡單生活化的方法來啓發禅子,促進他們“明心見性”,同時,也是對趙州禅師開導學徒所采用善巧方法的贊歎。

  憨山大師的第叁首頌文是根據趙州禅師“庭前柏樹子”公案故事而作。頌雲:

  大千經卷剖微塵,臘盡陽回大地春。

  拈出庭前柏樹子,西來祖意又重新。

  頌文前兩句,憨山大師贊歎佛教經典闡釋道理的深刻圓滿,凡是大幹世界的一切事物,佛在經典中都有所論述。佛教經典中最主要講說了使衆生脫離苦海的方便法門,這對苦海衆生來說就好像經曆了冰天雪地的嚴冬磨練,迎來了陽光明媚的春天。

  頌文的後兩句講述了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産生了“不立文字, 以心印心”的禅宗,禅宗以其獨特的接引學徒的方法,成爲中國佛教的一大特色。憨山大師又以趙州禅師“庭前柏樹子”啓人開悟的獨特方法告訴人們,趙州禅師給達摩祖師西來的本意又注入了新的內涵。

  在這裏,要了解頌文就必須對“庭前柏樹子”的公案有所了解:僧問(趙州):“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趙州禅師)曰: “庭前柏樹子。”曰: “和尚莫將境示人

  ”師曰: “我不將境示人。”曰: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師曰: “庭前柏樹子。”

  祖師指東土禅宗初祖達摩。禅門中熱門話題之一便是反複參究達摩西來、弘揚禅法的宗旨。在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中,趙州的答語頗見深度。學人探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是分別妄想,因爲趙州曾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指出語言即是分別妄想。所以當學人生起妄想時,趙州隨口一句“庭前柏樹子”,讓他蓦地一驚,頓斷理路。學人懷疑他是將境示人,趙州立即否認,因爲佛教主張“叁界唯心”,一切境皆是心,因此以俗眼來看,柏樹子是境;以佛眼觀之,柏樹子是心。所以趙州說自己沒有“將境示人”。

  憨山大師的第四首頌文雲:

  長江一望渺寒煙,極目中流思惘然。

  可惜夜深明月下,更無人問渡頭船。

  這首頌文是針對趙州禅師狗子有無佛性而起。趙州因僧問: “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州雲: “無。”

  “狗子有無佛性”這個問題,是個借喻。它無非是要幫助你放棄意識思維,當下現量直觀自己不生不滅的本性。狗子還有沒有佛性

  趙州不直接說即心即佛,他只是給學人一個銅牆鐵壁,斬斷他的思路,所以回答說: “無!”真是斬釘截鐵,讓你沒有思考的余地。一切衆生都有佛性,爲什麼狗子沒有佛性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去起疑情,把自己的整個生命與這個疑情融爲一體,在每一個當下去切實地參究。這個參究不是讓你去思維分別,而是要把它當作一個真正的問題看著它,它屬于一種現量直觀。

  憨山大師頌文首兩句設想身處長江之中,四周寒煙籠罩,雖然極目遠望,卻目無所見。再遙望滾滾的長江水,不禁思緒惘然。這是借指趙州所說狗子沒有佛性,弄得弟子滿頭霧水,不知所措,因而思緒也亂了。接著憨山大師以“可惜夜深明月下,更無人問渡頭船”爲喻,說明趙州禅師的回答斬斷了禅子們的執著的思路,使他們當下産生疑情,從而能夠認真地參究,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

  憨山大師的第五首頌文根據趙州禅師的“萬法歸一”的公案而作。頌雲:

  路到懸崖沒處尋,轉身一步腳頭輕。

  要尋挂角羚羊迹,有眼饒君亦似盲。

  這首頌文有感于趙州禅師的頌文而發。趙州因僧問: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師曰: “老僧在青州,做領布衫重七斤。”禅宗啓人開悟的方式很獨特,不是言語的指點,也不是具體的修持實踐,而是通過答非所問的禅語來打斷禅子的執著思維,使他們言語道斷,思維路絕,從而當下醒悟禅師風馬牛不相及禅語的深意,達到見自本性的目的。在趙州這則公案中,趙州對弟子提出的問題以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作了解答,如果按正常的思維來理解,就覺得滑稽可笑,可趙州禅師正是以這種方式來斬斷禅子的疑情,促使他們覺悟。

  所以憨山大師在頌文前兩句指出,那些一直在一個問題上鑽牛角尖的禅子,會把自己引到絕路上去,只有像趙州禅師這樣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才會使他們看破疑情,回頭是岸,從而覺悟。接著憨山大師在頌文中引用了“羚羊挂角”的故事:傳說羚羊夜眠防患,挂角于樹,腳不著地,故無迹可尋。舊時多比喻詩的意境超脫。比如宋·嚴羽的《滄浪詩話·詩辨》: “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挂角,無迹可求。頌文後兩句以“羚羊挂角”的故事爲喻,說明禅子如果不理解趙州禅師所作回答的深意,便會走上歧路,終無所成。

  憨山大師的《趙州頌》,是分別針對趙州禅師在引導禅宗學徒開悟時所使用的不同禅語,而作的贊頌偈語。這幾則頌文既表達了對趙州禅師高深道行的稱贊,也是對趙州接引禅子善巧方式的贊歎。認真領會這些頌文,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入領會趙州的有關公案,而且對指導我們的修持實踐都有重要意

  (作者系蘇州市靈岩山寺佛學院畢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曆,現住上海玉佛寺)

  

《憨山大師《趙州頌》評析(遠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