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佛法要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識(真誠)

  修學佛法要如理如法依止善知識

  真誠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佛教迅速發展起來,修學佛法的人也越來越多。但是,很多人雖然步入佛門,面對浩瀚的佛法海洋就如步入一個迷宮,不知如何修學,不知從何做起。因此,依止老師學習非常必要,引導學人的善知識必不可少。

  下面根據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來談談如何選擇具德善知識而依止,如何如理如法聞法的問題。

  一、善知識的重要性

  善財童子以比喻贊歎善知識的功德: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門,因爲可以令學人入真實道: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乘,因爲可以令學人達到如來地: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船,因爲可以令學人到達寶洲;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炬,因爲可以令學人得生十力之光:善知識是趣向一切智道,因爲可以令學人得入涅槃城。

  論雲: “於弟子身心中,但能生起一分功德,損減一分過失,一切安樂妙善之根本,皆由善知識教導之力。”說明白依止善知識生起恭敬之功德起直至成佛,皆基於依師得來。反之, 自損減對善知識不恭敬之過失以至止觀錯謬,直至成佛以前諸過失,皆基於最初之依止法。故依止極爲重要,安樂妙善的根本皆由善知識教導之力而得已成就。

  比如一個人想徒步翻越天山,一定要先了解天山的路線,這樣就必須向識途者請教,最好能由識途的向導引路達到目的地。如果請教的對象是沒有去過天山的人,或者雖然去過但記憶模糊不清,翻越天山就會有迷路的危險,甚至因此而喪命。

  依止善知識也是如此,如果不尋找具足德相的善知識,而向那些不具相的入學習佛法,恐怕即將墮于惡趣之中而不自知,所以必須依止具足德相的善知識。

  二、善知識的德相

  關于善知識,諸經論中就各各乘雖然宣說了很多,然而此處所說的是須經叁士道漸次接引而導至大乘佛地的善知識。

  如《莊嚴經論》雲: “知識須具戒、定、慧、德勝、精進、教富饒、通達真實、善說法、悲憫爲體、斷疲厭。”這是說做爲弟子必須求得一具足十德的善知識而依止,善知識要具足調伏、寂靜、惑除、德增、有勇、經富、覺真、善說、悲深、離退十功德。

  1、調伏:即指戒律。又名別解脫,是指能持淨戒即能得到解脫。就如調訓野馬一樣,調伏六根只有依別解脫戒。

  2、寂靜:即指定。能令心發起內在寂靜的定學, 依正知正念對治煩惱散亂。

  3、近靜:此指由定所發無漏妙慧。“依于止,觀察真谛,淨慧即發。”是由持戒生定,由于定心不散亂地觀察諸法實相,才能開無漏慧。

  具足戒定慧叁學,在自相續中具備證德,還須具備教富、善達實性二種教德。論雲“如是唯具調伏相續叁學證德,猶非完足,尚須成就聖教功德”

  4、教富:對叁藏經論廣學多聞,講經時能廣證博引。作爲法師不但要有豐富的教理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社會文化知識。要有“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菩薩行願。

  5、善達實性:·即通達無我真理,具有般若智慧,證悟諸法無我之空性。論雲: “是殊勝慧。是謂通達法無我性,或以現證真實爲正。此若無者,說由教理通達亦成。”

  具足以上五種德相,就是具足了教證二德。如果做爲法師者比學者低劣或者與學者相差無幾,則還沒有圓滿具足德相,所以必須具有功德增上之相。

  6、德增:爲人之師,德行應增盛于學生,並常以德服人。如弘一法師曾用絕食的行動來感化學生,最終使他們自己真誠地站出來忏悔。 “諸人依劣當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勝者獲尊勝,故應親近勝自者。”親近功德比自己低劣的人自己原有的功德易退失;親近功德與自己相等的人,得不到相助;只有親近比自己功德殊勝者才能使自己的功德增長。所以做爲善知識功德一定要勝于弟子。

  上述六種是爲師者成就自利之相,以下四種是爲攝受所化應具備的德相。

  7、精進: “精進,謂于善晶,修斷事中,勇悍爲性,對治懈怠,滿善爲業。”這是說作爲一個學佛者應該勇猛不退怯地去修持善法,斷除惡法,對治懈怠、懶惰,圓滿一切善業爲最終目的。

  8、具巧說:說法者應鑒機說法,采用種種方法,方便善巧地解說佛法,務必使聽者盡可能得到最大的利益。以前在藏地有個修行人,國王向他請教佛法,這個修行人向國王講解空性之義,國王大怒,把這個修行人殺了,這就是說法不具善巧而至。

  9、具悲愍:佛陀說法,是因爲衆生飽受生死輪回之苦,爲使衆生脫離苦海而發悲愍心宣說。做爲法師,應具有佛陀這種悲愍心。

  10、離厭:做爲說法者不可以有厭離說法之心,只要能讓衆生得到利益,即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數數宣說。

  上述善知識應具十種德相,這是指對于下、中、上叁士道能漸次引導,引導學人趣入大乘之門而達解脫。而叁士道中最主要的是具叁學、通達真實以及悲心這五個方面,因爲具叁學則能自調伏,通真實則通達究竟空性義,具悲心則不會被名利恭敬等不清淨意樂轉。如果具備這五種德相,即使不善言辭也能饒益徒衆。

  在此末法時期,十德全具之善知識難求難遇。上等善知識具十相,中等亦應具五相,最下等也要如《妙臂請問經》中宣說的具八分之一。依師不能隨喚即至,當年阿底峽求訪金洲大師時,盡管是早聞盛名,但到達之後還是觀察了十幾天才去依止。依師之後則應盡弟子之禮,否則不但功德無增,還會有墮落的危險。

  所以依止善知識是萬善之根本,按照善知識應具之相去尋訪良師益友,這也是宗喀巴大師特別勸勉學人的教言。

  叁、做弟子的條件

  《中觀四百論》雲: “說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做爲聞法者具備正住、具慧、希求叁種條件才堪爲聞法的根器,這樣才不會把說法者的功德變爲過失,也不會把聽者的功德轉爲過失。如果不具備這叁種條件,即使善知識極其清淨,也會因爲聽者自身的原因無法生起功德。

  1、正住:做爲求法者不可以有宗派之見,評論這宗派好那宗派不好,或者貶低他宗贊揚自宗。因爲一切經論皆是佛說,有些經論是道的主體, 有些是道的支分。

  2、具慧:做爲求法者要有智慧善于觀察,善于分別邪正,尋找真正的善知識。一經認定即終身依止,這樣才能迅速增長功德,成就佛道。

  3、求法義:做爲求法者具備正住、具慧二個條件,還需要有求法的意樂。世尊因地修行時爲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半偈而舍身,求法者也應該有這種爲法忘軀的求法精神。

  四、聽法的要求

  要去除聽法時的叁種過失,依如理的六種思維。

  1、離叁種過失:

  在此以比喻來說明聞法應避免的過失,如覆器、穢器、漏器。

  (”若器倒覆,比喻有緣聞法者雖然身在講堂內,但由于所知障等原因法水難以灌入。猶如盆器倒覆,雨水再大,也無法裝入盆內。覆器之喻法音不入耳根,障礙聽聞。

  (2)若器汙穢,縱然器之口向上然而不淨潔。比喻邪見衆生雖能聽法,然用世間種種不究竟觀點妄自評判;或即便接受佛法,由于邪執,理解錯誤;或爲了名利,亂傳邪見滲入的道法,欺诳衆生。就如水被器中的毒藥染汙,無法飲用。穢器之喻障礙如理思惟。

  (3)若器漏失,雖然淨潔若底穿漏。比喻一類衆生雖然聽法亦無邪見,但精神不集中,或聞後不思維,于法師所說法義不能牢記。如此之類即是盆底穿漏,難蓄法水,不得實益。漏器之喻障礙依法而修。

  覆器有不入之過,穢器有不淨之過,漏器有不住之過。這叁種過失,一般學佛者都容易犯。爲了真正學到佛法,得到法的真實利益,做爲學法者一定要遠離。

  對治過失的方法偉大的佛陀早就明明白白告訴了我們,佛經中常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以“谛聽”對治覆器之過。聚精會神,專一聽聞佛法,這樣就避免昏沈散亂。

  以“谛聽”對治穢器之過。正確發心,正確無誤領會,避免曲解經義。

  以“善思念之”對治漏器之過。對所聽聞的佛法牢記于心,反複思惟回味。避免忘失 。

  2、依六種思維

  在聽法時須具六種思維:

  (”于自安住如病者想:把自己當成病者,長期患有貪瞋癡叁毒病苦,須良醫治療。

  (2)于說法師住如醫想:把善知識當成醫生,應該聽從良醫囑咐。

  (3)于所教誡起藥品想:把教法當成良藥,珍愛服用。

  (4)于殷重修起療病想:把精進修習當成療病,依教奉行,持之以恒。

  (5)于如來所住善士想:隨念世尊爲說法師,發起恭敬心。

  (6)于正法理作久住想:今聞正法,生起責任感,荷擔如來家業,令正法久住。

  五、功德回向

  每次聞法結束,當發普賢行願,以做回向。無論是講法者還是聽法者,皆應誠心回向。願以此功德,普施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 《華嚴經疏》雲:回自向他、回少向多、回自因行向他因行、回因向果、回劣向勝、回比向證、回事向理、回差別行向圓融行、回世向出世、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此中,前叁者爲衆生回向,次叁爲菩提回向,次二實際回向,最後二種通果及實際。

  把功德普施于一切,這也是大乘的一種博愛精神。 自己所積的善根化爲慈悲的力量,願一切衆生皆成佛道。

  願每位修學者都能依止具相善知識,願每位修學者都能如理如法修學,願一切衆生皆成佛道。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