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境界公案的對話——天奇本瑞與絕學正聰精彩問答
黃夏年
《五燈全書》卷第六十載,無聞絕學正聰禅師,邵武人,父親姓奚,母親姓吳。十七歲出家。[1]二十歲受具足戒。出家後修習止觀、唯識論,頗通經論。一日,有一位僧人借住寺院住宿,兩人就佛教理論發生爭論,外來的僧人提問于正聰,他依照經典的文字回答。但是受到了這位借住僧的譏呵。正聰開始對師從此對書本有所懷疑,頓發疑情,坐臥不安。時間過了六年,正聰仍然不得其解。一日,聞馬嘶突然大悟,遂往見天奇本瑞禅師。天奇本瑞,南昌鍾陵江氏子,禮荊門州無說禅師披剃。後來離開無說,“遂往蜀中,谒楚山。問: “某甲閑時看來了然明白,及至臨機,因甚茫然
”山曰:“毫厘有差,天地懸隔。””[2]楚山是楚山紹奇,明初至中葉禅門一大家,念佛禅的倡導者。
正聰禅師禮天奇後,雙方之間有一段精彩的問答。 《宗鑒法林》舉“隨州關子嶺龍泉無聞絕學正聰禅師(天奇瑞嗣)”條雲:
參天奇,執侍久之。一日奇問: “在世忘世時如何
”師曰: “了物非物。”曰:“在念忘念時如何
”師曰: “于心無心。”曰: “心物俱忘時如何
”師曰:“華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奇乃付偈曰: “破情情破破還情,絕迹無私精內精。知是個中今不惜,盡籝分付與仁行。”””
天奇禅師與正聰禅師之間的對話,仍然是就禅宗的境界而發出議論。天奇禅師曾是寶峰禅師的弟子,他曾經向寶峰禅師咨詢禅的境界,寶峰問他: “四川境界與此間如何
”天奇回答: “江山雖異,風月一般”,這說明他並沒有超越認識,仍是起了分別心,所以寶峰進一步繼續追問,天奇仍然是圍繞自己要追求的境界來作答,認爲自己的境界是“諸佛不能識,誰敢強定名
”執有境界之想,仍有有生的想法,這不符合佛教的“無生正理”,是執空爲有的表現。寶峰只好專門指出他的“執空”表現,但是天奇還不同意,寶峰最後只能說天奇的想法是屬于外道的做法。天奇因爲受到寶峰禅師的點撥,對境界的認識有了提升,但是他的關注點還是在境界的體會上面。天奇提出對正聰禅師的“在世忘世”、 “在念忘念”、“心物俱忘”等問題,都是談到的境界問題,這是勘驗正聰禅師的悟性。正聰禅師的“了物非物”、 “于心無心”、 “華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回答,是有目的性的針對回應。禅宗的基本宗旨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所謂“教外別傳”,是說不像別的教派那樣,以經典教材作爲傳授的手段,而是擺脫這種方式,另辟蹊境,開辟一種新的傳教方法: “不立文字”是指在修習活動中不要執著于經典文字的書面東西,而是根據每人自己的特點和對象來把握修行活動; “直指人心”是說在修行活動時,以開發,自心爲主: “見性成佛”指修行活動中只要開發了自見原本具有的成佛之性,達到了開悟的境界,也就修行成佛了。由此可見,禅宗所要強調的修行方法是一種不拘形式,靈活多樣的法門,最重要的是以開發出自己的成佛種子,調動自己的有利因素,使用能夠迅速達到成佛的一切手段。禅師在引導它人修行時並不是以身作則來講解坐禅的方法,而是根據修禅者的不同根機,使用有針對性的語言、手勢乃至動作等方法,來誘導啓悟學人,讓學人自己悟道。所以它的禅法與別的佛教宗派是明顯不同的,有其自己的特色。禅宗以覺悟衆生本有之佛性爲目的, 自稱“傳佛心印”,故也名佛心宗。正聰禅師是通過了天奇禅師的勘驗,顯示了自己對禅宗認識論的正確理解。佛教的認識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看到事物的實質,因爲佛教認爲凡是表面的東西都是虛假不實的,其真實的一面是事物的空性。正聰禅師“了物非物”正是表現出這種認識特點,但是這只是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境界。佛教又認爲,不要執著,佛性就在自己中間,重要的是要開發自己的佛性。禅宗六祖慧能在黃梅雙峰寺,針對神秀禅師的偈而作的《菩提偈》雲: “菩提本無樹,心境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人的本性、本心是清淨的,那麼只要認識本心或本性就可以獲得覺悟,是爲頓悟。在無心之間就認識了本心,在無念之間,就有了新的感受,但這還不是最高的境界。正聰禅師回答“于心無心,”時,說明他有了一個更高的認識。然而,佛教認識的最高境界是超越一切,進入無所得的境界,在這個境界已經“心物兩忘”,是一個自由自在的境界,所以面對天奇禅師提出的“心物俱忘時如何”之認識時,正聰禅師做了一個精妙的回答,“華山高突兀,太行峰嵯峨”,這就說明到了這個境界,猶如站在華山之巅,太行之峰,超越了一切,不受束縛,一覽衆山小,所有的情見都被踩在了腳下,不受其左右了,剿絕了情識,也就得到解脫。正因爲正聰禅師的精妙回答,得到了天奇禅師的認可,認爲他已經將情識勘破,絕迹無私,知是個中的緣由,故付其法偈,收其爲弟子。
對天奇與正聰之間的的問答,後人的評價亦非常高。雲漢滿禅師曾雲:“了物非物,好肉剜瘡。于心無心,眼中著楔。若非末後一句,幾乎喚作義學沙門。”[4]這是說,到了第一階段, “了物非物”猶如剜肉之痛,因爲要建立這種“非物”的認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難度很大。到了第二階段,“無心于心”還是眼中有物,還有執取,尚沒有建立最高的認識。只有到了第叁階段後,才達到了超越的境界,真正從理論上解決了認識的問題,成爲一名真正懂理論的義學沙門了。
進入清代以後,公案的使用非常普遍。在四明大地,有許多傑出的僧人,甯波七塔禅寺的拳石沃禅師就是其中的一位。 《宗鑒法林》載拳石沃對此對話的理解是:
相逢已是暗投機,盡把家私說向伊。心物俱忘天地外,華山豈逐四時移。“外[5]
前兩句是說天奇與正聰兩人之間因爲相契,故在對晤公案時非常投機,雙方一點就通,不用費什麼力氣就達成了一致。後兩句是說他們已經達到了最高的超越境界,真正做到了“心物兩忘”,所有的天地都在此時不複再存了,就是高高聳立的華山也不在眼中了,它已經不能引起到了最高境界的禅師的注意。此正是天奇所強調的“破情情破破還情,絕迹無私精內精”之境界,只有到了“破還情”時,才能做到了“精內精”的認識。
史載拳石沃有弟子四人。他們是廣東淨業方中式禅師、明州補陀自天育禅師、明州隱學岸麟駿禅師、四明薜蘿尼慧空禅師。薜蘿尼慧空禅師是比丘尼,鄞縣,俗姓王,叁十叁歲出家。白天育禅師的生平,佛書沒有記載,但有他的語錄。雲: “晚參。薄福住補陀,家常事事無,僧堂名不二。少(引者案,疑燒)炭漫開爐,不用暖處商量,貴在當陽(引者案,疑佯)抛出。且道:火種在甚麼處
蓦舉拂子曰:喚作火燒殺你,不喚作火凍殺你。示衆,春回大地雪漫漫,莫作尋常景致看。指出箬山頭已白,人間疑是玉龍皤。顧左右曰:莫受人瞞。退院示衆:千丈岩前浪潑天,叁山雲接箬山連。海門風急潮回晚,收拾絲綸過別川。橫擔拄杖。下座”。自天育自述在補陀生活, “家堂事事無”,看來他過的也是悠然自得的日子。佛法貴在當機,因此他指出,燒炭爐開暖人並不是主要的,因爲這只是開悟的條件,重要的是當下能夠得悟,將疑情全部打掉。火種是一種形式,它存在可以燒死你,不存在卻要凍死你,關鍵是我們怎樣來看待這件事情
就像春天來到時,仍然大雪紛飛的時光,整個箬山頭還是白茫茫的,但這也只是事物的一個自然現象,不必大驚小怪。大海在千丈岩前掀起滔天大浪,衆山白雲纏繞接連,海邊風急潮水不退,我自巍然不動,不爲種種現象所迷惑,依然往前跨越山川走自己的路。所以重要的是你自己的體會,不要被別人所左右(莫受人瞞)。
注釋:
1、 《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第七之上(唐洪州百丈山沙門懷海集編,清杭州真寂寺苾刍儀潤證義,越城戒珠寺住持妙永校閱)雲: “後海舟永慈叁代,是誤錄疊出。應刪又辯同名無聞聰者,有六七人,後世不識名同人異,誤認他祖爲自祖,隨使典藉僞舛,以訛傳訛。要而言之,傳笑岩之無聞明聰者,姓奚,閩之邵武府光澤縣人也。據《正宗錄》載,邵武無聞生明正德九年甲戌十二月五日子時,年十七出家,在嘉靖九年庚寅。年二十受具,癸已年叁十叁恭學丙午。又五載出世住隨州關子嶺龍泉寺,在嘉靖叁十年辛亥。考五燈全書載,天奇示寂在宏治十一年戊午,至嘉靖辛亥,計五十有四年,豈有親付邵武無聞明聰乎
故知明聰的系遙嗣。識此是遙嗣,一切訛謬傳載,判然自釋,不須爭論矣。須知此之無聞,決定不可加“絕學”二字。又諱是明聰,非正聰,不可渾濫。””此涉及到考證問題,因不是本文主旨,故不加以考,仍然沿用舊說。
2、清霁侖超永編《五燈全書》卷六十, 《卐續藏》第82冊,P244c。
3、集雲堂編《宗鑒法林》卷叁十六。
4、集雲堂編《宗鑒法林》卷叁十六。
5、隼雲蚩編《棠鑒法林》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