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大慧
印光大師在《淨土五經序》裏面撰寫說: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實爲念佛最妙開示;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故將此章列于叁經之後,而以普賢行願品殿之,以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正是大勢至菩薩以大慈悲,向釋迦佛陳白自己往昔發心修行之因緣,與得證念佛叁昧之來源。故念佛法門,方便雖多,而推此法門,爲最圓頓直捷,簡便易修。今天讓我們來共同學習本章宗要,探討如何: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得“念佛叁昧”。
爲什麼十方如來,但教衆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衆生稱念別佛
因爲十方諸佛,憐念衆生的慈悲願心,雖然佛佛相同,而救度衆生之願力,及接引衆生之方便,唯彌陀世尊,超然殊勝;故十方諸佛,稱贊阿彌陀佛,最爲第一。何以故
衆生若欲遍遊十方淨土,親近十方諸佛,應當先歸西方極樂淨土,親近阿彌陀佛;從彼常隨佛學,然後具足神力,飛行自在,一旦之頃,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十方諸佛,同教衆生稱念阿彌陀佛,不教衆生稱念別佛。這在《佛說阿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
除此法門之外,其它法門,無論如何再高,如果未斷惑業,欲得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皆無希望。何以故
全仗自力故。縱能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超入聖位,而未得圓證叁不退位,欲得直至菩提,永無退轉,又如何可得呢
唯此淨土念佛法門,雖然凡夫,未斷惑業,一生淨土,便入聖流;直至成佛,永無退轉。是故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無不殷勤勸修;我們今得值遇,幸勿因循錯過。普告大家,深信佛言,及菩薩言,努力熏修,同歸淨土。
本章出自《楞嚴經》,佛問諸大菩薩各人證得圓通的法門。大勢至菩薩答說:我對各種法門,無所選擇。惟把六根通統收攝起來,深心念佛,使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入叁摩地(此雲正定),以這個法門最爲第。
現在讓我們來一起讀誦本章宗要的經文:
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叁摩地,斯爲第一。
這段是總結本章全文。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入無生法忍,念佛爲因,無生法忍爲果。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是上求。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是下化。佛問圓通,大勢至菩薩回答,不擇他法,惟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二句,是全章宗要。經文從學念佛的本源說起,中間修行的過程,乃至因果雙圓,以及遊化度生,都已說明,惟未提及修行的方法。最後這兩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是修行的方法。都攝六根是因,淨念相繼是果。爲能都攝六根,才能淨念現前,而相繼不斷。希望大家深深體會,信受奉行。以下分叁段來講:
1、托根緣塵廣造諸業
念佛爲何要都攝六根呢
因“根”與“塵”接,即起諸“識”,造諸業,自心不得清淨,永在生滅道中流轉。必須把六根收攝起來,即關閉六根之門,不令向外攀緣,不與外面六塵境界相接觸,使六識不生,漸漸降服妄心,才能顯露真心而淨念現前。凡夫一直在妄法中流轉,本具真心被妄法掩蓋而不自知,所以念佛亦很難相應。必須了達真心本有,妄心本空的道理,才能把妄心空掉,而顯露真心。這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釋尊把它歸納爲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凡夫的一切活動,不出十八界的範圍。
十八界,即是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妄想心)。外界雖然千差萬別,綜合起來,不出六塵;眼之對境爲色塵,耳之對境爲聲塵,鼻之對境爲香塵,舌之對境爲味塵,身之對境爲觸塵,意之對境爲法塵。“識”性本空,在根塵相接時才生“識”。“識”以分別爲義,六根對境,不起分別作用。有了“識”才起分別,故“識”能廣造諸業(在欲界爲善業、惡業、在色界五色界爲不動業,是謂叁業。既造業因,必受報果。受報後再造業,如是循環無端,受永無止休的生死輪回。
爲甚麼說造業由于“識”的分別呢
譬如造殺業:殺人爲報怨,殺畜生爲吃肉。若不起分別,怨親平等,自然不會殺人了。若不起分別,不覺得肉好吃,自然不會殺畜生了。如是也就不造殺業了。造盜業,亦由知道衣物財寶的珍貴可愛而起。造淫業,更是由于男女互相愛悅而起。若不起分別,一視平等,當然也就不造盜業淫業了。這說明了果報由于造業,造業由于六識分別,六識分別起于根塵相接,病根就在這根塵相接上面。此即“托根緣塵廣造諸業”的始末因果關系。所以大勢至菩薩要都攝六根,使根塵不相接觸。根塵不接,六識即無由生起。六識不生,才能除妄顯真,淨念現前,進而相繼不斷。
2、攝根歸性念佛即心
念佛方法,要都攝六根,不使緣塵生識,而免造業輪回。六根怎樣攝法:講都攝六根,就是關閉六根之門,但不是說把眼睛閉上,把耳朵塞住。攝根最妙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須知念佛是妙有法門,一心念佛,即是都攝六根了。念佛,用舌根,舌不攀緣味塵,即是收攝舌根。眼觀佛像,不分別凡夫境界,即是收攝眼根。耳聽自念之佛聲,不分別其他聲塵,即是收攝耳根。鼻嗅佛香,即是收攝鼻根。身體繞佛拜佛,即是收攝身根。意根發出念佛心,一心一意的憶佛念佛,即是收攝意根。這是初下手用功的方法。在最初下手時,佛是佛,塵是塵。日久功深,則六塵境界,無非佛的境界,即是淨念現前了。我們念佛念到純熟時,六根自然收攝,對六境亦不起識的分別作用,則風聲鳥鳴,無非佛號了。凡夫在初下手時,大都離不開六塵境界,這就要用佛境來轉。久之,即能將塵境轉成佛境了。
大勢至菩薩,修證圓通,是用“根”修的。但他用的是“根性”而不是“六根”。都攝六根,歸于一性,即是妙有法門。只見佛境,不見凡境,妄念不起,淨念現前。到此方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了。
3、心佛一如淨念相繼
都攝六根,淨念現前,但不能持久,妄念又生,這是念佛的功夫尚未精深之故。再念再念,念到不見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能所雙亡,心佛一如”,即能淨念相繼了。
古德教人念佛有八字訣:即: “熟處轉生,生處轉熟”。
心意攀緣塵境,原是熟路,現在系心佛境,不使向外攀緣,久而久之,就把馳向塵緣之路淡忘而生疏了,這就是熟處轉生。
念佛,最初念不慣,本是生路,勉強的念,用心的念,念習慣了,不知不覺就要念了,這就是生處轉熟。
熟處轉生,自能都攝六根。生處轉熟,自能淨念相繼了。
念佛的具體方法,就是上邊說的都攝六根,把凡夫的熟處轉生,把彌陀的生處轉熟。進一步將六境轉成佛境,轉入轉深,即轉到本性了。本性即是本具真心,本具真心即是佛性。念到這個境界,就是即佛即心,即心即佛了。懂得這個道理更好,不懂也沒關系,只要我們深信切願,念來念去,自然會念到這個境界的。但是這個境界還有心與佛的影子存在。再進一步,念到心佛合一,心佛一如,即是淨念相繼,純歸中道了。最初下手時,當然有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念到能所雙亡,雜念不生,即是淨念現前。再進到心佛一如,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一片佛心,無有間斷時,即是淨念相繼,入于叁摩地了。亦即證入“無生法忍”了。楞嚴經謂之“圓通”。此即“知真本有,達妄本空”的究竟功夫。我們要本著這個要領,好好念佛就對了。
是故菩薩雲:
“得叁摩地,斯爲第一。”奈何上根利智之士,多不屑意;舍此而別求玄妙,不可惜嗎
須知念佛法門,非但勢至大士,殷勤勸修,即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亦皆殷勤勸修。因此法門,仗佛接引,生到西方,雖未斷惑,即永離生死;初出蓮胎,登叁不退。平常所謂帶業往生,就是帶走自己的惑業。又所謂立地成佛,即是念念住佛圓滿果覺。爲什麼
阿彌陀佛圓滿果覺,即一真法界,故稱阿彌陀佛爲法界藏身。若論淨土法門之體,佛佛相同,直與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證,一體圓融,等無差別。若論淨土法門之用,唯我彌陀世尊,最爲第一,故稱“十方叁世佛,阿彌陀第一,九品度衆生,威德無窮極。”所謂淨土法門之殊勝絕妙,正在于此。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不複起貪嗔癡,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不爲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如蜂采蜜,若得蜜味,取味無厭,撥之不去,追之複來。念佛行人,亦複如是。若覺叁昧樂味,自然心不遷流,住佛正定,如如不動。
南無阿彌陀佛!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