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故事五則(佛蕊)

  佛教故事五則

  佛蕊

    腦子妄想紛飛時

  佛在印度羅閱祗竹園中傳法時,有一位國王,名叫摩達王。

  此時,摩達王正准備出兵征討,在國內招兵買馬,征百萬人民從軍。

  一位證了羅漢果的比丘來此托缽化緣。卻被登錄于兵籍中。這管理官馬的馬監,見了比丘,吆喝道:

  “沙門,你來養官馬吧!”

  比丘被分配到馬廄裏。整日待在汙濁的馬廄中喂飼料,幫馬兒涮洗等,如此這般在馬糞堆裏辛勤勞苦地工作了七天。

  第七天,威嚴的國王親臨校閱軍隊。這時,比丘輕而易舉騰空飛起,上住空中,衣衫飄飄,國王一見展現神通的比丘,異常驚恐。立即叩頭忏悔過錯說:

  “我實在愚癡,不明事理,讓您受累了! ”

  國王心想,這平常備受禮遇的比丘,竟然被抓過來打掃馬房,禁不住轉身厲聲向諸官喝道:

  “是誰讓沙門大德來養馬的

  朕不能輕饒,朕非治他的罪,宰了他不可!”。

  “國王!萬萬不可!”比丘搖了搖手,接著,平心靜氣地說:

  “這事既不能怪您,也不能怪主其事的人!”

  “那麼,誰能擔當這過錯呢

  ”國王道。

  “這是咎由自取呀,是我過去世的業力所感招的1”比丘說。

  “哦,那麼,師父能否爲弟子開示其因呢

  ”國王畢恭畢敬地問。

  于是,比丘把前世因緣,娓娓道來。

  “我過去世中,也是修行人,平日專責打理飲食供養師父,有一次我備好了飯食,禮請師父用齋。

  “用齋前,我要先把手洗幹淨”我的師父說。

  真怪!師父又不是養官馬的人,爲何自己不預先洗好手呢

  我當時心裏這麼想的。

  我師父是何許人呀,他是有了神通的羅漢,我的起心動念,自然逃不出他的法眼。

  “唉呀!別看你這輕微的一個念頭閃過, 以後的果報卻是重的,這該如何是好

  ”師父說。

  聽了師父的話,我心裏憂心忡忡,知道自己哪怕是以意念毀謗證果的阿羅漢,獲罪也是難以計量的啊!

  “我就快入涅槃了,你怎麼還有這不清淨的心呢

  ”師父感歎道。

  師父就在那一夜叁更入滅了。

  過了幾番生死,我那時的一念懈慢不恭,今日已因緣成熟,故招感養馬七天的果報。”

  說到這裏,比丘感歎的說: “爲善爲惡都有業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影隨移,絲毫不爽,現在,可說是因緣成熟了呀。”

  國王親眼目睹了這因緣果報, 自是意解而心生歡暢,想皈依于比丘。

  “你應當皈依佛,佛爲叁界導師。”比丘說。

  國王二話不說,率領了衆臣子和隨從人民,隨著比丘浩浩蕩蕩來到佛所,頂禮繞佛作禮。

  佛顯現美好莊嚴之威神,一時之間光曜天地。國王及人民大感佛光蔽身的清涼和莫名的感動,此時,佛說無常苦空的人生,國王頓時證得了須陀洹。而臣子人民信念大增而皈依了佛法。

  比丘因一念之差,招感果報。然而,社會上,卻有很多人會以爲:我只是自己在腦子裏想想,也沒有行動,更沒有作奸犯科、殺人放火,有什麼罪可言!法律上更不能認定是罪的呀。

  但,法律是社會道德和秩序最後的防線。

  何況,人的行爲是由思想意念萌生而導致。所以,起心動念也能造業。既有“意”因,就有果報。

  人活在世間,學業、工作、家庭、人際關系等,憂苦和障礙在所難免,與其讓腦子如脫缰的確野馬般不斷妄念紛飛,煩惱不斷,壓力重重。還不如一意不亂的念阿彌陀佛,既能蒙佛光普照、消業障,又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如此方便法門,何樂而不爲呢

  

  

    通人性的熊

  有一位窮人,以砍柴販賣爲生。這樵夫,如往常般入山林砍伐木材,一時間迷了路,繞來繞去,找不到出口的他眼看著天色漸晚,烏雲密布,果不其然傾盆大雨從天而降,心裏一片慌亂,正不知如何是好!

  “嘩啦、嘩啦”的雨聲中,毒蛇惡獸已在不覺中圍了上來,對他呲牙裂嘴。此時,樵夫見一石洞,趕緊躲了進去。進石洞後,赫然發現一只大熊正以亮晃晃的眼睛看著自己,樵夫這一驚,頓時拔腿想逃,這時,大熊突然開口道:

  “你不必怕,留下來住吧!”樵夫見大熊果然坐在原地,沒有撲過來傷害他的意思,猶豫之下便留了下來。

  大熊倒也通人性,見樵夫被打濕的衣服緊貼在身上顫抖著,便以自己的體溫讓樵夫取暖,並以香甜水果、甘美的清水供養樵夫。

  這雨時而滂沱大雨、時細雨綿綿。

  “天雨路滑,還是等雨停吧。”熊似能理解樵夫的心情說道。樵夫迫于無奈,也只好等待天晴,七天後,天空從浮雲中逐漸露出燦爛的驕陽。大熊晃動著身軀,說:

  “我給你指出一條出山林的小路。”熊送了樵夫一段路後,說:

  “我們就此分別吧,我乃待罪之身而今轉世爲畜生,人類是我的冤家,如果有任何人向你問起,就說沒見過我。行嗎

  ”

  當時,樵夫的內心,對于熊的搭救之恩,自是溢于言表,當下拍著胸脯:

  “行!我保證不會說出你所住的洞穴。”樵夫一口允諾。

  樵夫揮揮手道別了熊,沿著熊所指的羊腸小道走著走著,聽到路上有人語,不覺加快了腳步。眼前幾位豬人見了樵夫,就發話道:

  “你打那兒來,有沒有看見什麼獵物呀

  ”

  樵夫想著熊臨別時特別交代,不可泄露她的蹤迹,于是,嚅嗫道:

  “我是遇著一只大熊,…”

  獵人眼睛一亮。卻又聽樵夫說:

  “可是…”

  “可是什麼

  ”獵人迫不及待的追問。

  “它對我有恩!我可不能告訴你們”樵夫說。

  “哎呀,你想想,我們是人,動物生來就是給人吃的,你未免太死心眼了,何必在乎一只熊呢

  ”獵人說。

  樵夫搖了搖頭,又沈吟不語。

  “這可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好運不會天天來,但,你日子還得天天過吧,也得吃也得穿,…快,快告訴我們!我們多分一些熊肉給你不就得了!”獵人慫恿道。

  樵夫心內雖猶豫,但經不起獵人們誘之以利,于是改變心意道:

  “好吧!我告訴你們。”他把洞穴的位置和盤托出。

  獵人依樵夫的指示,沿著茂密的叢林,很快地找到石洞,果然見一龐然大熊,獵人們迅雷不及掩耳地將刺刀、毒箭飛射了出去,熊倒在血泊當中,奄奄一息。

  獵人歡天喜地、扛上熊屍,沿山路唱著慶祝的歌。

  宰割熊後,獵人依約分些上好的熊肉給樵夫。樵夫笑呵呵地伸出雙手正要捧熊肉,此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樵夫兩只手肘竟同時脫落。

  “啊!”大家見狀無不驚訝。

  “究竟怎麼回事?…,怎麼會…這樣

  ”獵人訝異不已。

  “這只熊救過我,”樵夫痛苦扭曲的臉孔,緩緩說道:

  “可是,我…我卻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這是我的報應呀!”

  獵人們一聽,都心驚膽顫,把手上原來視爲美味佳肴的熊肉,嚇得給扔了,全身毛骨悚然,哪裏敢再吃這熊肉呢。其中一位年長的獵人說:這熊不知是什麼來曆,若吃了,恐怕也不好。大家睨了睨樵夫的斷肘,也有同感。年長獵人又說:不如拿去供養出家僧衆,還可以得到一點功德。

  大夥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就這麼著,獵人們收拾起熊肉,肩擔背扛地來到僧院。

  僧人立刻禀報上座,上座是具六大神通的有德阿羅漢,能預知過去、通曉未來。他一看這熊肉,心頭一震,哎呀,這可不是只普通的熊。

  “這熊是菩薩化現啊!”

  獵人嚇得跪了下來,因爲目睹樵夫斷手,更不覺磕起頭來。

  “此熊有大因緣,有大慈大悲心量,未來定能成就佛果,當奉塔供養!”阿羅漢對下座僧人說。

  于是率領比丘和獵人築遺塔供養。

  佛陀繼續對比丘們說: “那時的熊,就是現在的我;而忘恩負義的砍柴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

  說到提婆達多,許多學佛人都知道,他是佛陀在世時因出佛身血而下地獄。由此可見,提婆達多宿世習性、積習難改,又不知忏悔修正,罪業不斷加重,結果終釀成不可彌補的災難。

  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首先,能放下刀的人,乃是因心念轉變。如心念不轉,最後落得身隨著業轉,不斷在業海苦難中載浮載沈,無法了脫自在。

  世人一旦面臨挫折困難,怨天尤人的多,怪這怨那,其實是自己的招感,只能怪自己沒有覺悟忏悔吧。

  再者,衆生皆有佛性,只因業力使然,有些不幸淪爲畜生道。但,人們爲了口腹之欲,又不知傷害了多少衆生呀。

  

    小小牧童能解經文

  從前,有一位比丘從不犯戒,且精進持戒。在精舍,平日誦持《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凡聽比丘誦經清淨之音的人,無不心生歡喜。

  此時,一位年僅七歲的小牧童,正在城外牧牛,在飄渺中聽得比丘誦經的音聲,于是,循聲而至精舍。

  小兒靜靜地聽聞經文,一聽便能知曉經義,心內非常歡喜,便趨前詢問比丘經文義理。

  “不可意會。”比丘說。

  “經文意義很微妙,…從來沒有聽過的。”牧童說。

  比丘一聽,心想:這孩子非比尋常,一般人聽經,懵懂的多,小小年紀的他竟有這“微妙”的理解,不禁贊歎: “你很有智慧,不是一般凡人俗子啊!”

  比丘贊歎後,牧童告辭離去。回到牧牛之處,驚見牛兒杳然無蹤。自己的牛哪裏去了呢

  他一邊喊著,一邊張望著,不知不覺走入山林。

  牧童沿足迹尋覓,恍然間一只老虎撲來,頓時入了虎口。

  牧童神識投胎到一位長者家。自入了長者夫人胎中後,夫人口能說“般若波羅蜜經”,從早到晚口中喃喃不停念經。長者向來不信奉佛法,不免責怪夫人口出妄言,又以爲被鬼魂附身,請人來占蔔問卦,始終不得其解,家中之人自是憂心忡忡、惶恐不安。

  這時,比丘正好進城,近長者家時,聽得朗朗誦經聲,心中著實悅然。便問長者:

  “施主,敢問家中誰正誦這部意義甚深的佛經

  音聲是如此微妙和雅…。”

  “唉,什麼的什麼呀,這可是內…

《佛教故事五則(佛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