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故事五则(佛蕊)

  佛教故事五则

  佛蕊

    脑子妄想纷飞时

  佛在印度罗阅祗竹园中传法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达王。

  此时,摩达王正准备出兵征讨,在国内招兵买马,征百万人民从军。

  一位证了罗汉果的比丘来此托钵化缘。却被登录于兵籍中。这管理官马的马监,见了比丘,吆喝道:

  “沙门,你来养官马吧!”

  比丘被分配到马厩里。整日待在污浊的马厩中喂饲料,帮马儿涮洗等,如此这般在马粪堆里辛勤劳苦地工作了七天。

  第七天,威严的国王亲临校阅军队。这时,比丘轻而易举腾空飞起,上住空中,衣衫飘飘,国王一见展现神通的比丘,异常惊恐。立即叩头忏悔过错说:

  “我实在愚痴,不明事理,让您受累了! ”

  国王心想,这平常备受礼遇的比丘,竟然被抓过来打扫马房,禁不住转身厉声向诸官喝道:

  “是谁让沙门大德来养马的

  朕不能轻饶,朕非治他的罪,宰了他不可!”。

  “国王!万万不可!”比丘摇了摇手,接着,平心静气地说:

  “这事既不能怪您,也不能怪主其事的人!”

  “那么,谁能担当这过错呢

  ”国王道。

  “这是咎由自取呀,是我过去世的业力所感招的1”比丘说。

  “哦,那么,师父能否为弟子开示其因呢

  ”国王毕恭毕敬地问。

  于是,比丘把前世因缘,娓娓道来。

  “我过去世中,也是修行人,平日专责打理饮食供养师父,有一次我备好了饭食,礼请师父用斋。

  “用斋前,我要先把手洗干净”我的师父说。

  真怪!师父又不是养官马的人,为何自己不预先洗好手呢

  我当时心里这么想的。

  我师父是何许人呀,他是有了神通的罗汉,我的起心动念,自然逃不出他的法眼。

  “唉呀!别看你这轻微的一个念头闪过, 以后的果报却是重的,这该如何是好

  ”师父说。

  听了师父的话,我心里忧心忡忡,知道自己哪怕是以意念毁谤证果的阿罗汉,获罪也是难以计量的啊!

  “我就快入涅槃了,你怎么还有这不清净的心呢

  ”师父感叹道。

  师父就在那一夜三更入灭了。

  过了几番生死,我那时的一念懈慢不恭,今日已因缘成熟,故招感养马七天的果报。”

  说到这里,比丘感叹的说: “为善为恶都有业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影随移,丝毫不爽,现在,可说是因缘成熟了呀。”

  国王亲眼目睹了这因缘果报, 自是意解而心生欢畅,想皈依于比丘。

  “你应当皈依佛,佛为三界导师。”比丘说。

  国王二话不说,率领了众臣子和随从人民,随着比丘浩浩荡荡来到佛所,顶礼绕佛作礼。

  佛显现美好庄严之威神,一时之间光曜天地。国王及人民大感佛光蔽身的清凉和莫名的感动,此时,佛说无常苦空的人生,国王顿时证得了须陀洹。而臣子人民信念大增而皈依了佛法。

  比丘因一念之差,招感果报。然而,社会上,却有很多人会以为:我只是自己在脑子里想想,也没有行动,更没有作奸犯科、杀人放火,有什么罪可言!法律上更不能认定是罪的呀。

  但,法律是社会道德和秩序最后的防线。

  何况,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意念萌生而导致。所以,起心动念也能造业。既有“意”因,就有果报。

  人活在世间,学业、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忧苦和障碍在所难免,与其让脑子如脱缰的确野马般不断妄念纷飞,烦恼不断,压力重重。还不如一意不乱的念阿弥陀佛,既能蒙佛光普照、消业障,又能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如此方便法门,何乐而不为呢

  

  

    通人性的熊

  有一位穷人,以砍柴贩卖为生。这樵夫,如往常般入山林砍伐木材,一时间迷了路,绕来绕去,找不到出口的他眼看着天色渐晚,乌云密布,果不其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心里一片慌乱,正不知如何是好!

  “哗啦、哗啦”的雨声中,毒蛇恶兽已在不觉中围了上来,对他呲牙裂嘴。此时,樵夫见一石洞,赶紧躲了进去。进石洞后,赫然发现一只大熊正以亮晃晃的眼睛看着自己,樵夫这一惊,顿时拔腿想逃,这时,大熊突然开口道:

  “你不必怕,留下来住吧!”樵夫见大熊果然坐在原地,没有扑过来伤害他的意思,犹豫之下便留了下来。

  大熊倒也通人性,见樵夫被打湿的衣服紧贴在身上颤抖着,便以自己的体温让樵夫取暖,并以香甜水果、甘美的清水供养樵夫。

  这雨时而滂沱大雨、时细雨绵绵。

  “天雨路滑,还是等雨停吧。”熊似能理解樵夫的心情说道。樵夫迫于无奈,也只好等待天晴,七天后,天空从浮云中逐渐露出灿烂的骄阳。大熊晃动着身躯,说:

  “我给你指出一条出山林的小路。”熊送了樵夫一段路后,说:

  “我们就此分别吧,我乃待罪之身而今转世为畜生,人类是我的冤家,如果有任何人向你问起,就说没见过我。行吗

  ”

  当时,樵夫的内心,对于熊的搭救之恩,自是溢于言表,当下拍着胸脯:

  “行!我保证不会说出你所住的洞穴。”樵夫一口允诺。

  樵夫挥挥手道别了熊,沿着熊所指的羊肠小道走着走着,听到路上有人语,不觉加快了脚步。眼前几位猪人见了樵夫,就发话道:

  “你打那儿来,有没有看见什么猎物呀

  ”

  樵夫想着熊临别时特别交代,不可泄露她的踪迹,于是,嚅嗫道:

  “我是遇着一只大熊,…”

  猎人眼睛一亮。却又听樵夫说:

  “可是…”

  “可是什么

  ”猎人迫不及待的追问。

  “它对我有恩!我可不能告诉你们”樵夫说。

  “哎呀,你想想,我们是人,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你未免太死心眼了,何必在乎一只熊呢

  ”猎人说。

  樵夫摇了摇头,又沉吟不语。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好运不会天天来,但,你日子还得天天过吧,也得吃也得穿,…快,快告诉我们!我们多分一些熊肉给你不就得了!”猎人怂恿道。

  樵夫心内虽犹豫,但经不起猎人们诱之以利,于是改变心意道:

  “好吧!我告诉你们。”他把洞穴的位置和盘托出。

  猎人依樵夫的指示,沿着茂密的丛林,很快地找到石洞,果然见一庞然大熊,猎人们迅雷不及掩耳地将刺刀、毒箭飞射了出去,熊倒在血泊当中,奄奄一息。

  猎人欢天喜地、扛上熊尸,沿山路唱着庆祝的歌。

  宰割熊后,猎人依约分些上好的熊肉给樵夫。樵夫笑呵呵地伸出双手正要捧熊肉,此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樵夫两只手肘竟同时脱落。

  “啊!”大家见状无不惊讶。

  “究竟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

  ”猎人讶异不已。

  “这只熊救过我,”樵夫痛苦扭曲的脸孔,缓缓说道:

  “可是,我…我却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这是我的报应呀!”

  猎人们一听,都心惊胆颤,把手上原来视为美味佳肴的熊肉,吓得给扔了,全身毛骨悚然,哪里敢再吃这熊肉呢。其中一位年长的猎人说:这熊不知是什么来历,若吃了,恐怕也不好。大家睨了睨樵夫的断肘,也有同感。年长猎人又说:不如拿去供养出家僧众,还可以得到一点功德。

  大伙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就这么着,猎人们收拾起熊肉,肩担背扛地来到僧院。

  僧人立刻禀报上座,上座是具六大神通的有德阿罗汉,能预知过去、通晓未来。他一看这熊肉,心头一震,哎呀,这可不是只普通的熊。

  “这熊是菩萨化现啊!”

  猎人吓得跪了下来,因为目睹樵夫断手,更不觉磕起头来。

  “此熊有大因缘,有大慈大悲心量,未来定能成就佛果,当奉塔供养!”阿罗汉对下座僧人说。

  于是率领比丘和猎人筑遗塔供养。

  佛陀继续对比丘们说: “那时的熊,就是现在的我;而忘恩负义的砍柴人,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

  说到提婆达多,许多学佛人都知道,他是佛陀在世时因出佛身血而下地狱。由此可见,提婆达多宿世习性、积习难改,又不知忏悔修正,罪业不断加重,结果终酿成不可弥补的灾难。

  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首先,能放下刀的人,乃是因心念转变。如心念不转,最后落得身随着业转,不断在业海苦难中载浮载沉,无法了脱自在。

  世人一旦面临挫折困难,怨天尤人的多,怪这怨那,其实是自己的招感,只能怪自己没有觉悟忏悔吧。

  再者,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业力使然,有些不幸沦为畜生道。但,人们为了口腹之欲,又不知伤害了多少众生呀。

  

    小小牧童能解经文

  从前,有一位比丘从不犯戒,且精进持戒。在精舍,平日诵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凡听比丘诵经清净之音的人,无不心生欢喜。

  此时,一位年仅七岁的小牧童,正在城外牧牛,在飘渺中听得比丘诵经的音声,于是,循声而至精舍。

  小儿静静地听闻经文,一听便能知晓经义,心内非常欢喜,便趋前询问比丘经文义理。

  “不可意会。”比丘说。

  “经文意义很微妙,…从来没有听过的。”牧童说。

  比丘一听,心想:这孩子非比寻常,一般人听经,懵懂的多,小小年纪的他竟有这“微妙”的理解,不禁赞叹: “你很有智慧,不是一般凡人俗子啊!”

  比丘赞叹后,牧童告辞离去。回到牧牛之处,惊见牛儿杳然无踪。自己的牛哪里去了呢

  他一边喊着,一边张望着,不知不觉走入山林。

  牧童沿足迹寻觅,恍然间一只老虎扑来,顿时入了虎口。

  牧童神识投胎到一位长者家。自入了长者夫人胎中后,夫人口能说“般若波罗蜜经”,从早到晚口中喃喃不停念经。长者向来不信奉佛法,不免责怪夫人口出妄言,又以为被鬼魂附身,请人来占卜问卦,始终不得其解,家中之人自是忧心忡忡、惶恐不安。

  这时,比丘正好进城,近长者家时,听得朗朗诵经声,心中着实悦然。便问长者:

  “施主,敢问家中谁正诵这部意义甚深的佛经

  音声是如此微妙和雅…。”

  “唉,什么的什么呀,这可是内…

《佛教故事五则(佛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