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世人的時空觀成立唯識義(真誠)

  依世人的時空觀成立唯識義

  真誠

  我們生活在一定的時空之中,縱向可回顧到幾萬年之前,橫向可環地球入太空,構成人類的曆史篇章離不開時空。站在大乘唯識的角度看待時空,一切皆是唯識所變。

  衆生皆有八識,由識變現根身、器界,心識之外無一切物質現象,故唯識無境。下面結合世親菩薩的《唯識二十論》來探討唯識無境。

  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繩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宗: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因: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喻:如有眩翳見發繩等

  以世親菩薩爲代表的唯識家立唯識無境,針對這個觀點,當時的印度各部派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其中小乘外道以時、空爲根據提出了四事不成難。唯識家針對此四事闡述唯識之義。

  外人提出“若有心無境,四事皆不成”的質疑。

  頌文:若識無實境,即處時決定,相續不決定,作用不應成。

  唯識家舉夢等喻,證明四義得成。

  頌文:處時定如夢,身不定如鬼,同見膿河等,如夢損有成。

  唯識家提出外境是心識所變現,無有實在性。針對唯識家的觀點外人主張外境是實有,認爲如果外境是心識所變現那麼就有以下四種情況:時間決定不能成·立,處所決定不能成立,相續不決定不能成立,作用不能成立。對比外人與唯識家的不同觀點,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

  一、關子處所的討論

  外境的處所決定是否成立

  

  1、世人的觀念

  世人認爲處決定不能成。

  何因此識有處得生非一切處

  外人認爲:如果唯識無境,外境是心識所變,處決定不能成立。

  如果境隨心變,應該是有心的地方即有其境,應該是有境之處才生其心。現實生活中我們所見的外境都是有一定的處所,例如緣南普陀寺的識必于廈門生,緣天安門的識必于北京生。而現實生活中恰恰相反,現實中是識隨境而生,並非境隨心而現,由此可證明外境是真實有。

  如果外境是唯識所變,那麼處所決定就不能成立。雖然在北京應該能看到南普陀寺,雖然在廈門也應該能看到天安門。可實際上不是這樣,說唯識所變是和現實相違。既然外境有一定處所,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

  2、唯識家的觀點

  唯識家認爲處決定能成。

  如夢意說如夢所見,夢中雖無實境,而或有處見有村園男女等物非一切處。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處定非不得成。

  我們所見的外境雖然有一定的處所,但人在夢中時,夢中境界不是也有一定的處所嗎

   譬如我們夢中所見的城市、鄉村、房屋、山林等等都是有一定的處所。

  如夢中所見,雖無實境,但隨心生,然而山川陵谷、草木園林、村莊男女、思怨苦樂等等各有一定的處所,並不是一切處都如此。此處遇恩,歡愉欣喜:彼處遇怨,恐怖慌張。這和醒著的時候沒有什麼不一樣,夢中自然也成一個時空環境,哪裏一定是醒著的時候才有一定的處所呢

  由此可知,萬法唯識,並非處決定不成立。

  所以,外境非實有,唯識所現。

  宗:非夢時境雖無實而處亦定

  因:許境無實故

  喻:如夢中所見

  二、關于時間的討論

  外境的時間決定是否成立

  

  1、世人的觀念

  外人認爲時間決定不能成立。

  何故此處有時識起非一切時

  

  世間人認爲:如果唯識無境,則時間決定不能成立。

  一般世間人會認爲,境即隨心變,雖然沒有彼境之時,緣彼心應起。例如人坐在房間的客廳裏,有客人來到客廳時才見到客人。客人沒到客廳之時,見客之識不起。又如夜晚的圓月,生起圓月之識一定是在十五的月圓之夜,在初一的夜晚或者在陽光燦爛的白天絕對不會生起見圓月之識。由此可知,識待時生,非時不起,由此可證明外境是實有,並不是唯識所現。

  如果外境是唯識所現,應該隨心而現無須一定的時間,客人沒來到就應該看到客人,在白天也應該能看到圓月。但現實中不是這樣,這種觀點是和現實生活相違的。如果外境是心識變現,外境時間決定不能成立。

  我們所見的外境,不但有一定的處所,同時也有一定的時間。例如要看雪一定要在冬天;要看蓮花一定要在夏天。如果外境非實有,一切都是心識所變現,那麼夏天想看雪景,雪景就應該馬上出現在眼前;冬天想看蓮花,蓮花立即現前。可是事實並不如此,看雪景仍然要在冬天,看蓮花一定要在夏天。既然外境有一定的時間,所以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

  2、唯識家的觀點

  唯識家認爲時間決定成立。

  如夢意說如夢所見,夢中雖無實境,即于是處或時見有彼村園等非一切時。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時定非不得成。

  針對外人的執著我們所見的外境皆有一定的時間,如果外境是心識所變現,則外境有一定的時間就不能夠成立。唯識家認爲我們所見的外境雖然有一定的時間,但我們在夢中所見也有一定的時間,比如也有晝夜之分,有晨昏之別。但夢中的時間等境界,皆是心識所變現。由此可知,

  白天的境界又何嘗不是心識所變現

  假使你一定執著于白天的境界、是離開識而實有,那麼也應該承認夢中境界是實有。所以,時決定得以成立。

  如夢所見,雖無實境,但隨心生,然而山川陵谷、草木園林、村莊男女、思怨苦樂等等各有一定的時間,非一切時。先時升官,高歌歡舞;後時斬首,憂愁悲傷。與覺時無異。夢中自宇宙,哪裏一定需要實境才能有一定的時間呢

  由此可知,萬法唯識,並非時決定不成立。

  所以,外境非實有,唯識所現。

  宗:非夢時境雖無實而時亦定

  因:許境無實故

  喻:如夢中所見

  叁、關子共見的討論

  相續不決定是否成立

  

  1、世人的觀念

  外人認爲相續不決定不能成立。

  同一處時有多相續,何不決定隨一識生

  

  世間人認爲:如果唯識無境,則相續不決定不成立。

  世人認爲外境既無但隨心變,即應各人所見不同,不應諸人共見一境。世人能共見,可見外境是實有。

  如果外境是心識變現,爲什麼外境不隨一個有情的識而變呢

  相續是衆生的異名,此處作爲人的代名詞。人輪回生死,相續不斷。如果外境既然是一個人的心識所變現,應該由一人所見,不應該衆人共見。許多人同在一個地方,每個人的業報各不相同,應該是各人的心識變現出各人所見的外境。可是事實上許多人在同一場所,所見的外境都是一樣。比如大家共同見到大海,共同看到天山。許多人共見同一的外境,證明外境實有,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

  爲什麼衆多有情于同一時間同一處所能共同見聞

  爲什麼不隨一個有情緣境識生,其他有情此識不起呢

  例如現實生活中有眩翳的人見空中有發繩,而無眼病的人則看不到。如果說外境是唯識所變,每個人的識不同,所變的也應該不同,爲什麼我們大家會共同見一個境呢

  例如,我們共同見到南普陀寺、天安門。由此可知南普陀寺等外境是實有。如果外境是唯識所變,每個人的識不同所變的也不同,所見的也不應該相同,可是現實中我們卻能共同見到同樣的境,由此可知唯識所變是和現實生活相違的。認爲唯識所變則相續不決定不能成立。

  2、唯識家的觀點

  唯識家認爲相續不決定能成。

  說如鬼言,顯如餓鬼,河中膿滿故名膿河。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多相續不定義成。

  雖識所變,亦可共見。例如鬼見膿膿河,鬼所見與人所見之水不同,這是鬼類的共業和人類的共業不同。

  六道之中,生在同一趣的衆生由于業力(共業)可以見同一境界;不同趣的衆生所見的境界則不一樣。例如我們所見的河水,人見之爲河水,天人見之爲莊嚴地,魚類見之爲其宅窟,餓鬼見之爲膿血之河,這是因爲其業報不同,所見亦不同。如餓鬼所見的膿河,這在人看來只是河水,可是在餓鬼眼中所見到的,因爲他們共業異熟的障礙力,所以看到的是膿血之河。這不是一個餓鬼的所見,而是餓鬼道共同的所見。

  唯識家以鬼做比喻。我們世間人所見的清澈河水,餓鬼由其業力所見的是積聚著血的膿河,由此可知人所見的並非一定是實有的水。因爲如果人說水是真膿河是假,鬼也可以說膿河是真水是假。這樣就無法確實是水還是膿河。由此可知,外境是各隨識變皆非實有。相續不決定非不得成。

  宗:同于一時同于此處相續不定其理得成

  因:許無實境故

  喻:如餓鬼所見膿河等

  四、關于事物有作用的討論

  事物有作用是否成立

  

  1、世人的觀念

  外人認爲事物皆有作用不能成立。

  世人認爲:如果唯識無境,事物有作用不應成立。

  世間萬物,各有其作用,如土木磚石用以建屋,米麥糧食用以果腹。既然萬物各有其作用,可知外境是實有,唯識所變義就不能成立。

  爲何患有眼病的人所見空中發等沒有實用,而現實生活中頭發有結髻等實用

  爲何夢中飲食無實用,而生活中的飲食有飽等實用

  爲何尋香城等幻化之城無實用,而現實中的城有住等實用

  

  如果外境是唯識所變,應該所有的實境皆如眼有翳病的人所見空中物一樣沒有實用,可現實中不是這樣,水有淹的作用,刀有割的作用,火有燒的作用,唯識無境這種觀點與現實相違。由此可知外境是實有。如果外境是唯識所變,則萬物有作用不能成立。

  2、唯識家的觀點

  唯識家認爲事物有作用能成。

  如夢中境,雖無實而有損失精血等用,由此,雖無離識實境,而有虛妄作用義成。

  外人提出作用不應成的問難。執著世間萬物各有其作用,如衣以禦寒,食以充饑,如果萬法都是心識所變現,則萬物的作用不能成立。你剛才說白天也和夢境一樣,可是夢中境界是不生作用的。如夢中飲酒不醉,夢中吃飯不飽;而白天卻是飲酒會醉,吃飯能飽,怎可拿夢境和白天相比呢

  

  唯識家認爲夢中境界雖然是心識所變現的幻境,但也有其作用,如男女夢淫時能使男女流失精液有損害身體的作用,夢中受到驚嚇會有出汗等現象。由此可見,夢境雖非實有,但也有其作用。既然夢中的境界是唯識所幻現,有其作用,我們目前所見的境界又何嘗不是唯識所現呢

  在我們生活中,杯弓蛇影、望梅止渴、談虎色變等故事,都是因心識而發生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作用得成。

  宗:眩翳非眩翳等,所見發等,有用無用成

  因:許無實境故

  喻:如夢失精等

  唯識家立唯識無境,外人提出處決定不應成,唯識家以夢中所見的境界也有決定的處所來回複:提出時決定不應成,唯識家以夢中所見的境界以有決定的時間來回複:提出相續不決定不應成,唯識家以餓鬼所見的膿河也是有衆多的同見來回複;提出有作用不應成,唯識家以夢中所見的境界也有決定的作用來回複。所以一切皆如夢等,外境由識所變,非實有。

  綜上所述,在現實的時空之中,唯識家安立大乘叁界唯識,印度當時的一些學派提出了處決定不能成,時決定不能成,相續不決定不能成,事物作用不能成四點疑問。唯識家以夢等比喻破斥了這些疑問。願修學佛法之人能站在大乘佛法的立場,遣除我法二執,早證菩提!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依世人的時空觀成立唯識義(真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