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生命—一 海濤 輯
1.對一切衆生來說,死亡通常是一種極爲強烈的痛苦,而此種痛苦的感受在佛教中,尤其是在大乘與金剛乘的教義裏,基本上只是一種觀念而已。
2.死亡,或者死亡這個字所代表的概念,與出生的涵意是相同的。
3.死即是生,生即是死。死亡是另一剎那的再生,另一個存在,另一種對新環境的全然體驗。
4.出生意味著死亡,是前一剎那的消逝,前一生所有生活體驗的完結,前一個時空的全然轉移。
5.假如能如實地去透視死亡的實相,它其實就是另一個重生。
6.瑜伽修行者密勒日巴,曾在他的十萬歌集裏說,對于一個瑜伽行者,所謂的死亡並不是死亡。事實上,死亡是瞬間閃過的開悟經驗。死亡是當下剎那的了悟。
7.在金剛乘,死亡的經驗,事實上是對我們根本的佛心、根本的佛性的一種體驗;它也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輪回塵囂中很難體認到的自性本心。
8.在死亡的當下,我們有一個最佳的機會從塵囂的色、聲、香、味、觸、法等紛擾中解脫出來,所有這些紛擾此刻都停止了。
9.在死亡的時刻,在死亡的當下,我們會進入一個關鍵的時刻,一個珍貴的時刻——一個可以體驗到我們自心本然無念境界的寶貴機會。
10.密勒日巴說,對金剛乘的行者而言,死亡是決定何處、何時我們可以了悟自性的時機。
11.在顯教來說,就是可以了悟自心的本性,也就是在心經,以及其它很多般若智慧經典裏所闡釋的畢竟空性。在小乘及聲聞乘裏,死亡是我們能完全體驗無常以及剎那生滅的一個機緣。
12.做爲一位佛教徒,一位不論是金剛乘、大乘、小乘的佛教徒,我們都應期待去體驗它,這是一個我們應該盼望的大好機緣。
如何面對生命—二 海濤 輯
1.死亡本身並非一種好或壞、快樂或痛苦的體驗。如果我們能以其本來面目去經曆它,則此體驗將轉化爲一個更深的悟境——自心本性的當下深悟。
2.把心安住于死亡的實相,並體驗它。這就是金剛乘與死亡打交道的方法,也是對死亡最真實的體驗與了解。
3.輪回中的一切經驗,都帶著恐懼的本質。
4.變壞之苦其實就是無常之苦。如果我們不了解無常的本質,無常便會造成我們的痛苦。
5.死亡時的恐懼,是因爲害怕失去「我」;害怕傷害這個我們極爲執著,稱之爲「我」的生命肉身。
6.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所謂的「我」基本上只是一種組合,一個肉體生命和心靈神識的組成。因此,我們真正的「我」,「我」的實際存在只是我們心識作用的延續而已——每一分每一秒,前世到今生,此生到來世。
7.心識剎那作用的連續,心識剎那存在的連續,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才是真實的自我。
8.死亡並不是什麼值得恐懼痛苦的事,因爲它只是像搬換了一間公寓一樣——我們這個色身就像一間公寓,是一間租給我們心識住的房子。
9.肉體就像一間我們租來的房子,而我們的心識則像搬入新房子或搬出舊房子的主人,此生全看我們如何來使用這間租來的房子。我們可以期望搬進好一點的地方,或者壞一點的地方,因此,搬家不一定就是壞事,死亡也不見得就要恐懼。
10.對于一位佛教行者而言,死亡是可以讓我們體悟自心真性、體悟我們心識真實本質的大好機緣。
11.心識的負面有恐懼、痛苦等情緒,例如,憤怒、憎恨、嫉妒、貪愛等,這些是屬于我們心識的負面;另外,心識有它的正面,正面的本質我們稱之爲根本的清淨,或心的根本真善,它也是我們心的真實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