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跪拜的利益(妙覺)

  跪拜的利益

  妙覺

  人們把禮敬諸佛的跪拜儀規,稱作“兩把半”:即肅立合十,腕與心口平,曲膝前傾,左掌不動,右掌向下按于蒲團中央,兩膝順勢跪下,此爲“第一把”:左掌隨後按在蒲團左前方,此爲“第二把”:右掌由蒲團中央移至右前方,與左掌平行相距約六寸,此爲“半把”,叁個步驟合稱“兩把半”

  (即曲膝禮)。然後將頭面垂叩于兩掌中間的蒲團之上,兩掌隨即翻轉,手心向上,意在心存殷重之觀想,雙手托承佛足,以求福慧(即頭面接足禮)。二禮結合跪拜時,腰部以下需徹底放松,使臀部盡量貼近腳後跟,表示恭敬之至。頂禮畢起身時,雙手曲指成拳翻轉,頭面離蒲團,右掌移回蒲團中央;左掌再舉回胸前,右掌將身體撐起肅立與左掌合,彎腰垂至膝前,行鞠躬禮。.接下來,身體肅立,再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兩手大指相並,食指尖相對伸直(以此爲定印),舉至齊眉,以問訊作結。

  記得皈依叁寶時,法師曾說,修持路上的“兩把半”是學佛的基礎,就好比蓋房子,地基打得牢,房子才蓋得穩。細究起來,是門學問。

  “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爲長跪;首至手則爲拜手;手至地則爲拜;首至地則爲稽首。此禮之等也。”

  (《日知錄》)追根溯源,中國的跪拜禮源于“席地而坐”的漢代,坐的姿態近似于跪:即兩膝著地,腳掌向外,臀部坐于腳後跟上。人們坐著待客時,往往要“引身而起”

  (挺直上半身),然後俯身向下, 由此形成類似跪拜的曲膝禮。

  跪拜的初衷本是表達謙恭和感激:長者相對的跪拜,體現出一種相敬如賓;後學拜谒前輩,表達了謙恭和景仰;面對雪中送炭之人,跪拜則飽含著感激之情。隨著社會生活的延續和發展,跪拜的禮數和涵義也逐漸豐富起來,如金蘭之交的八拜,宮廷祭祀的“二跪六拜”、

  “叁跪九拜”等等。而社會等級製度的森嚴壁壘和強權豪勢的恃強淩弱,使跪拜的存在形式從單純的禮尚往來和崇敬感激,逐步向臣服、乞求衍變:平民要給賊寇跪拜,奴才要給主子跪拜,窮人要給富人跪拜;晚輩要向長輩跪拜,臣民要向皇帝跪拜。由于滲入了更多的弱者對強者的卑躬屈膝和低眉順目,跪拜,似乎成了一種羞辱的代名詞。有人會問,貴爲天子的皇帝也下跪嗎

  是的。皇帝也會向天地祖先跪拜,祈求“五谷豐登”、

  “國泰民安”。

  隨著帝製的廢除,平等意識的覺醒,在人人高喊“膝下有黃金”的今天,當我們不再盲從權威、跪著說話的時候,發現自我、建立自我和張揚自我的浪潮,卻將我們不知不覺地抛向了另一個極端:喪失恭敬心,對大自然,對萬事萬物!殊不知,恭敬心是文明社會的溶解劑,它能使人與有情衆生、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睦融洽。

  沒有恭敬心在佛教看來,是一種稱之爲“我慢”的業障。

  “慢”因“我”而生,故稱“我慢”;我慢之心能障聖道,故名“我慢障”。佛說一切凡夫皆有“我執”,凡有“我執”,皆有“我慢”。

  “執”是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放,不能超脫。

  “慢”是什麼

  現代漢語詞典將其釋義爲“態度冷淡,沒有禮貌”。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現代人最重視的往往是自己。比如看一段有自己在其中的生活錄像或一張團體照片時,人們首先注意到的人一定是自己:有意識地統計人們的談話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一定是“我”。這種以自我爲中心的表現就是“我執”,

  “我執”不加收斂,就上升爲“我慢”。 “高高在上”、 “自以爲是”、 “飛揚跋扈”等含有貶義的詞語都是對“我慢”形態的種種描述。

  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最大成功莫過于做一個受歡迎的人,人們製造利用一切機會展示自己,大都基于這種潛在的動機。然而越想通過表現自己來贏得他人關注的人,就越容易忽視人性的一個本質“我執”。

  “我執”的形式固然有所不同,表現出的“我慢障”也就有輕有重;這在當今保留跪拜最多的佛寺裏,可見一斑。

  星雲大師曾在《蒲團》一文中說到,“觀世人在蒲團上的跪拜,看其或浮躁、或沈著的態度,便可知其學佛的程度。大凡學佛有些年頭或有些功夫的人,禮拜時的態度都很安靜、平和;一些初學佛而脾氣急躁的人,禮拜時的樣子就顯得飄浮、不定了。還有一些貢高我慢,不明學佛行儀的人,非要跪在中央的蒲團上,大模大樣的禮拜:好像在兩邊的蒲團上拜,供奉在中間的佛菩薩就看不見似的……”拜佛的人不一定敬佛,通過比較便可知曉:不曾皈依叁寶或不懂宗教禮儀的人,跪拜時像搗蒜一樣,連連磕幾下頭就了事,身體雖在禮佛,毫無恭敬可言;佛門弟子的跪拜,則講究“兩把半”的禮規,注重威儀,體現虔誠莊嚴。信佛而不拜佛,往往出于對佛教的夾雜和懷疑。有人認爲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可入道,只要心中有佛,又何必注重形式、非要跪拜呢

  

  形式從何而來

  佛祖釋迦牟尼創教時期,雖供奉叁寶,卻不主張祠神位立偶像。佛祖圓寂後,信徒們出于對世尊的崇敬緬懷和傳法觀修的需要,一面宣說釋迦佛的“叁十二相”,

  “八十種好”,一面將其一生中苦行、成道、圓寂等種種行相塑造出來,安放供養于寺廟之中。有人拜佛求偶,有人拜佛求子,有人拜佛求升官發財,有人拜佛求消災免難,有人拜佛求了生死,有人拜佛求增福慧……總之,求佛菩薩保佑萬事通達,心想事成。

  其實佛早就告誡世人,果爲因生,罪福相應,如影隨行。每個人一生的境遇都與因果相聯,將來輪落六道,或上天堂或下地獄,皆是果報自受。俗語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自己不行善積德,祈願佛菩薩慈悲佑護,就是把頭磕破也沒用。

  信佛之人既知世間萬事萬物皆由因緣和合而成,修爲在個人,爲什麼仍需注重禮敬諸佛,講究“兩把半”的威儀呢

  爲的是去除“我慢障”!

  佛說一切衆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爲善爲惡,逐境而生。我們都是凡夫,沒有人能夠憑空超越自我。垂下頭顱,只是爲了讓思想揚起!我們要想成爲一個受歡迎的人,就必須克服“我執”的弱點,並以一顆仁愛之心善待他人的這個弱點。

  “煩惱如病,法門如藥”。禮敬諸佛,是克服“我執”,去除“我慢”的一味良藥,八萬四千個法門,門門皆需。縱使末法時代的善男信女跪求佑護,但能念得一句佛號,一菩薩名,也算是爲自己種下一點善根,在利欲浮華之中覓得片刻清淨了。

  “禮”是禮拜, “敬”是恭敬,

  “諸佛”指的是盡虛空,遍法界,刹中塵,塵中刹,重重無盡的諸佛。我理解的禮敬諸佛,其一就是通過跪拜這種具體的行爲,來體現對佛菩薩的崇敬、緬懷與感激之情,跪拜的過程即是“生恭敬、去我慢”的過程。一個人只有去除自身的傲慢習氣,才能持有一顆恭敬心,去善待周遭的事物:同時,禮佛的過程也是喚醒良知,抑製妄念,遠離顛倒夢想的過程,有助于我們達到一心不亂。從“生命在于運動”的角度而言,

  “兩把半”也不失爲一種很好的有氧運動,循序漸進,身心受益。

  總之,跪拜的利益,常悟常新!願以此心得,與諸位分享,與同修共勉!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