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7-121忍辱之道

  忍辱之道—一 海濤 輯

  

  1.行菩薩道者,若瞋恚偏多,當行慈心。念東方衆生,慈心清淨,無怨無恚,廣大無量,見諸衆生悉在目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製心行慈,不令外念,外念異緣,攝之令還,持心目觀一切衆生,悉見了了皆在目前。

  

  2.慈是心法,出生于心;先從所親,所親轉增乃及怨家,如火燒薪,盛能然濕。

  

  3.慈有善利,斷瞋恚法,開名稱門;施主良田,生梵天因;住離欲處,除卻怨對及鬪诤根;諸佛稱揚,智人愛敬。

  

  4.出家猛力,消滅諸惡;罵辱不善,慈報能伏;結集悅樂,生精進法。

  

  5.若多瞋恚忿亂心,是時不應觀不淨,瞋人觀惡增恚心,如人熱病服熱藥;若人瞋怒行慈心,行慈不舍瞋心滅,行法如是相應故, 如人熱病服冷藥。《坐禅叁昧經》

  

  6.人之爲怨以有惡緣,惡因緣盡還複成親,怨親無定。何以故?今世是怨,後世成親。

  

  7.有瞋恚心起,如蛇、如火在于身上,即應急卻。若心馳散,入于五欲,及爲五蓋所覆,當以精進、智慧之力強攝之還。

  

  8.得是四無量心已,于一切衆生忍辱不瞋,是名衆生忍;得衆生忍已,易得法忍。法忍者,所謂諸法不生不滅畢竟空相。能信受是法忍,是名無生忍,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記,當得作佛。行者應當如是修習也。

  

  9.貪欲、瞋恚、愚癡是衆生之大病。愛身著欲則生瞋恚,顛倒所惑即是愚癡。《思惟略要法》

  

  10.應于瞋憎怨賊應視之如其親裏。所以者何?由是怨賊令我得佛,若使怨賊無惡于我,忍從何生,是則爲我善知識,令我得忍辱波羅蜜。《五門禅經要用法》

  

  11.吾今得佛,諸天所宗,獨步叁界,忍力所致。《羅雲忍辱經》

  

  忍辱之道—二 海濤 輯

  

  1.若起瞋恚,自燒其身;其心噤毒,顔色變異;他人所棄,皆悉驚避;衆人不愛,輕毀鄙賤;身壞命終,墮于地獄;以瞋恚故,無惡不作。

  

  2.是故智者,舍瞋如火;知瞋過故,能自利益。爲欲自利,利益他人,應當行忍。

  

  3.譬如大火,焚燒屋宅,有勇健者,以水滅之;智慧之人,忍滅瞋恚,亦複如是:能忍之人,第一善心,能舍瞋恚,衆人所愛,衆人樂見,人所信受,顔色清淨,其心寂靜,心不躁動。

  

  4.是故瞋怒,猶如毒蛇,如刀、如火,以忍滅之,能令皆盡。能忍瞋恚,是名爲忍。

  

  5.忍者如寶,應善護之。如是忍者,能破瞋恚;正法忍光,猶如炬火,能滅瞋暗,如盲者眼;貧正法者之財賄,除邪見之貧窮;猶如父母,利益其子。

  

  6.瞋恚沒溺,忍爲大船。

  

  7.墮惡道者,忍爲救拔;忍如大水,滅地獄火。

  

  8.忍力能斷餓鬼悭嫉饑渴之惱;若墮畜生,互相殘害,忍力則能施其身命。

  

  9.應樂行忍,常習不舍。若畏惡道,當勤精進,思惟忍力。

  

  10.忍辱相應行,悲心亦不怖;一切人所愛,身壞得生天。

  

  11.能忍之人有五功德。所謂五者:

  一、不诤不怼,此初功德;二、一切無能偷盜其物,此二功德;

  叁、一切人愛,此叁功德;四、多有悲心,此四功德;

  五、身壞命終,得生善道天世界中。《正法念處經》

  

  12.爲人端正,顔色妙好,輝容第一,身體柔軟,口氣香潔,人見姿容,無不歡喜,視之無厭,從忍辱中來。《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13.菩薩生貧家,當持戒;在富家,當布施;在豪家,當忍辱;在山中,當禅定。《惟日雜難經》

  

  忍辱之道—叁 海濤 輯

  

  1.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爲八?《十善業道經》

  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叁、無诤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衆生心;

  七、身相端嚴,衆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2.今見有惡色人,皆從故世宿命喜瞋恚所致,面醜惡色,不如端正好色。如是分明,慎莫瞋恚!《分別善惡所起經》

  

  3.悭者教布施,犯惡令奉戒,瞋恚勸忍辱,懈怠勸精進,亂者使定意,愚冥教令學,智慧度無極,隨時發善權。《佛說演道俗業經》

  

  4.叁種不善思惟,所謂:思惟五欲、思惟瞋害、思惟欺诳。此之叁種不善思惟因何而起?當知皆以無明爲因而得生起,身壞命終,墮叁惡趣。《略教誡經》

  

  5.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6.瞋恚之害,能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憙見。

  

  7.瞋心甚于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8.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遣教經》

  

  9.菩薩有二法,一切智爲首,修行忍辱。何等二?自舍己樂;施與他樂。《大方廣如來秘密藏經》

  

  10.爲人醜陋,喜瞋恚人故;生無所知,不學問故。《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11.瞋恨者能滅百劫所作善業,是名瞋恨。若于一切煩惱境中無所障礙,名無瞋恨。《大莊嚴法門經》

  

  12.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衆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13.慈莊嚴故,于諸衆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衆生,常不厭舍;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舍莊嚴故,于順違境,無愛恚心。《十善業道經》

  

  忍辱之道—四 海濤 輯

  

  1.行者求道時,當忍十事:

  一、蚊虻侵害;二、蛇蚖毒螫;叁、毒獸;

  四、罵詈誹謗;五、打擲加害;六者、病痛;

  七、饑;八、渴;九、寒;十、熱。如是惱事,行者忍之,莫令有勝,常勝此事。

  

  2.瞋惱心生即應除卻,衆生可念:「處胎已來,無時不苦,衆苦備具,雲何更增其惱?如人臨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其苦?又複行道之人,應舍吾我、愛慢等結,雖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應念,何況瞋恚拔樂根本?」

  

  3.瞋恚心盛,不識尊卑、父母、師長,乃至不受佛教。瞋爲大病,殘害無道,猶如羅剎。

  

  4.凡夫行慈除諸瞋恚,得無量福德,生于淨界,世間福德無過是者。求聲聞、辟支佛者,欲界多瞋,慈力能破,及余煩惱則亦隨滅,得離欲界,漸出叁界。

  

  5.因諸煩惱異故,受身種種不同:如多欲者受多欲形,多瞋恚者受多瞋恚形,多癡者受多癡形,煩惱薄者受薄煩惱形。《禅法要解》

  

  6.若無怨憎何因生忍?生忍由怨,怨則我之親善。

  

  7.若多淫欲人,不淨法門治;若多瞋恚人,慈心法門治;若多愚癡人,思惟觀因緣法門治;若多思覺人,念息法門治;若多等分人,念佛法門治。諸如是等種種病,種種法門治。《坐禅叁昧經》

  

  8.瞋憎之心自失大利,破忍辱福,失慈心業,障佛道因緣,是故不應瞋憎。《思惟略要法》

  

  9.有一法菩薩應滅,所謂瞋法。善男子!此是一法應當永滅。《無字寶箧經》

  

  10.怨心如火,汝當速滅;瞋恚在心,不見法義。修忍之人除去瞋恚。瞋恚汙心,形不端正,猶如雲霧,障蔽淨月。《菩薩本緣經》

  

  11.無道墮惡道,自增地獄苦,遠愚修忍意,念谛則無犯。《出曜經》

  

  12.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出曜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