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波巴四法—一 海濤 輯
◎岡波巴四法:一、願心向法;二、願法循道;叁、願道淨惑;四、願惑證智。
1.第一法說明了我們必須要舍離財物,學習善惡之分。有了善惡分別的概念後再學習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2.第二法指出一切舍惡趨善的工作不應只及于自己本身,而更應培養出所謂的菩提心(利他心),以及發心度衆的願力。它同時也說明了菩提心的利益和力量。
3.第叁法則講到了「法無我」以及每一位衆生本身所具足的佛性。在此岡波巴更爲深入說明了空性,也就是智慧以及善巧。
4.第四法說明了迷惑確實可以當下轉爲智慧,而僅借著轉化煩惱便能證悟智慧。煩惱的轉化本身就是智慧,因此不需要做兩遍工作。知道如何對治煩惱本身就是智慧。
5.若想扭轉不斷的失敗和痛苦,我們必須營造身語意的善業,讓它終能帶領我們獲得永恒的快樂。
6.善行真正的意思指的就是佛法的修行——它是將佛法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另外一種說法。
7.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培養正確的心態,從事正當的行爲與業行,這樣它便能協助我們避免再造惡業,未來導致苦果的成熟。
8.善行依我們的發心,會在將來帶給我們福報。
9.正念與正知能使智慧覺醒,有這兩種善法爲基礎,就能增長智慧,而消除虛假的修行所累積的惡果。
10.正念和正知能指引你將心導正,而找到調整、修正、改善發心與修行的方法。假使沒有正念與專注,將無法分辨真實與虛假的修行。
11.修行佛法便是意指清淨我們的一切煩惱。
12.禅修的正念和正知,能使你觀察自己的修行是否與正法相應,也能幫助你看出自己的動機是否出于執著。
13.由于修行不只是爲自己的利益而做,因此我們便擺脫了自私的想法。
岡波巴四法—二 海濤 輯
1.依于佛法的行善有兩種動機:一是希望做善事能得福報,來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另一則是專志行善或修行,唯求回向一切衆生究竟解脫。
2.我們不將任何所累積的功德據爲己有,我們願將它與一切衆生分享。以此寬廣無私的功德,以及願將它回向衆生解脫的意願,使得其間所産生的利益遠較我們以真實財物去布施所累積的功德還大。
3.要培養一個圓滿不變的願力是一種修心的功夫。
4.當我們念儀軌或做任何修行時觀想:「我修行的目的是要清淨無始劫以來的過去生所累積的障礙惡業以證得圓滿覺悟的心。」以這樣的發心,我們的善行便能消除過去所累積的惡業。
5.修行不僅使我們能對治萦繞心中的煩惱,也能爲日常行爲注入才智和智慧。
6.要培養大乘完全利他無私的見地,事實上我們必須先學會關懷自己。我們應對一切衆生生出愛心,一如母親愛她的兒女一樣,誓將由于心智不明導致毫無目標在輪回中流轉受苦的兒女帶離此境。
7.慈悲的力量和無私的發心也可以消除另外一種最主要的煩惱障——妒忌。我們每一個人最難纏也最具破壞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貪、瞋、癡等叁毒。
8.當我們心中容不下傷害別人的想法時,便會真心想帶他們離開痛苦,這樣子的慈悲心是正確的。
9.行者基于一種利他的心願,對一切衆生生出無分別的慈悲心而發誓願,這就是所謂的「菩薩戒」。
10.不具慈悲與愛心,也不溫善的人,不論他們長得多好看迷人,到哪裏都會給大家添麻煩。
11.縱使我們還未能真正地去利益任何人,但誓戒就是表示我們要努力往度化衆生的目標走去,就算我們現在還不能馬上就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