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茶與禅(仁賢)

  茶與禅

  仁賢

  佛教崇尚飲茶,有“茶禅一味”之說。“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稱,意爲“靜慮”、“修心”。“一味”之說則是指茶文化與禅文化有共通之處。這個共通之處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所謂塵心洗盡興難盡,世事之濁我可清。茶,品人生浮沈:禅,悟涅槃境界。

  可以說佛教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茶文化的發展推動著佛教的傳播,茶是僧人坐禅修行不可缺少的飲料,兩者密切相關。佛教僧徒謂“茶禅一味”、“茶禅一體”,又說茶有叁德:坐禅時,通夜不眠;滿腹時,幫助消化:茶爲不發之藥。它有利于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禅宗茶道。僧人種茶、製茶、飲茶、傳播茶文化,爲中國茶葉生産和茶文化的發展及傳播立下不世之功。

  茶之作爲飲食在寺院裏盛行,起始是因爲健胃和提神。禅僧禮佛前必先吃茶,而且學禅務于不寐,不餐食,惟許飲茶。如此修心悟性,以追求心靈淨化,對自然的感悟和回歸,在靜思默想中,達到真我的境界。禅的意境多少和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淨淡泊、樸素自然、韻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歸宿。

  晶茶的環境宜清、宜靜、宜閑、宜空,而不宜過雅。徐渭說:“茶宜精舍,雲林,竹竈,幽人雅士,寒霄靜坐,松月下,花鳥間,清白石,綠鮮蒼苔,素手汲泉,紅妝掃雪,船頭吹火,竹裏雙煙。”不過這是文人雅士的品茗環境,似乎過于雅致,而難達禅宗論道“自心是佛”的空靈之境。不若以茶的本性來論說來得貼切:冷靜、思索、理智。這和禅當下得到甯靜的思想宗旨也是一致的。

  品茶是一種美的景致,茶道含有深刻的文化精髓,而茶與禅也的確有著一種濃稠得剪不斷化不開的千絲萬縷的情結。我們不妨靜下心,暫且從一天的喧囂中解脫出來,讓心靈步塵趙州和尚一並“吃茶去”。

  《五燈會元》卷四詳細地記敘了此事,說河北趙州(趙縣)有一柏林禅寺,寺中有一高僧叫從念禅師,人稱趙州。問新到僧:“曾到此間麼

  ”答:“曾到。“趙州說:“吃茶去!”又問一僧,答:“不曾到。”趙州又說:“吃茶去!”後院主問:“爲什麼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

  ”趙州召喚院主,院主應諾,趙州便說:“吃茶去”。趙州對叁個不同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正是反映了茶道與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學人的妄想分別,即謂“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論來過還是沒來過,或者相識不相識,只要真心誠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以進入“茶禅一味”“茶禅一體”的境界。

  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爲一體,在飲茶中得到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接起來了。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高度。唐宋佛寺常興辦大型茶宴,在茶宴上,要談佛經與茶道,並賦詩,把佛教清規、飲茶談經與佛教、人生觀念都融爲一體,“茶禅一味”、“茶禅一體”說由此産生。

  茶與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體感受,非深味之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地品味,講究井然有序地啜飲,以求環境與心境的甯靜、清靜、安谧。參禅要澄心靜慮地體味,講究專注精進,直指心性,以求清逸、沖和、幽寂。品茶是參禅的前奏,參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體,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純與升華,從而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在民間茶禮方面,由于宮廷茶儀難以效仿,禅院茶禮易爲一般老百姓接受,因此,它對佛教影響也很大。

  自釋迦以來,佛教重要修行之一,就是坐禅。要求獨自一人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更不能臥床而睡,90天爲期。此外,還規定過午不食,不飲酒、不食葷。于是既有提神醒腦、驅除疲勞困倦,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爲禅僧必不可少的飲料。禅僧坐禅時,每焚完一支香,就要飲茶,一天多的喝到四、五十碗,飲茶有助參禅、面壁省悟的妙用,爲越來越多的僧人所親身體驗和感受。唐代《封氏聞見錄》載,泰山靈岩寺降魔藏“學禅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相仿效,逐成風俗”。唐代詩人杜牧的“今日鬃絲禅榻畔,茶煙輕揚落花風”的詩句,更生動地描述了老僧參禅烹茶時閉靜雅致的情景。

  禅境和品茶的精神意趣相通,茶的清淨淡泊、樸素自然、韻味隽永,恰是禅所要求的天真、自然的人性體驗和頓悟的歸宿。茶之韻味千萬種,說不清道不明,正如禅宗“拈花微笑”,可意會不可言傳。品茶品出味,是一種悟,是得道,故茶中有道,茶中有禅。

  修禅要參透生死,看破紅塵,大徹大悟,求得解脫;茶性苦寒,能降火祛病,苦後回甘,苦中有甜,品茶有助參禅者品味人生,參破苦谛。

  修禅求靜,和靜怡真,心齋坐忘,滌除玄鑒,澄懷方能悟道;品茶亦需求靜,茶道精神“和、敬、清、寂”,靜中方能晶出茶之韻、茶之美。“普事故雅去虛華,甯靜致遠隱沈毅”。“茶之爲物,……沖淡閑潔,韻高致靜”。

  修禅求簡,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修禅者要從平凡小事中通過靜慮,悟透人生,參破四谛。品茶亦求簡求凡,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說:“茶道不過燒水點茶而己”,其實質是要人從微不足道的生活瑣事中去感悟宇宙人生。

  修禅求“放”。人之苦,在于放不下,佛教認爲“四大皆空”,修行入道在于“須放下一切”,放下內六根、外六塵、中六識這十八界。放下一切,方能感受天藍海碧,水秀山清,日麗風暢,月白星高;方能脫苦海,成正果。品茶也需放。放下手中活,偷得浮生半日閑,放下繃緊的神經、放下被囚的心性,方可晶茶去。

  “禅茶一味”,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禅需茶助修行,而嗜茶之風尚,又促進了茶事發展。茶禅文化亦交融輝映,合而雙利,形成人與自然的佳緣。

  屋外細雨纏綿,屋內禅茶相對,僧盤坐案前,茶具熱氣成束,袅袅飄去。讓我們在這樣一幅靜谥、玄機、古樸的畫面前,在茶葉的輕舞飛揚中,以禅洗去塵緣,清淨思維,體悟人生的無限真意。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