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叁勝妙—一 海濤 輯
1.叁勝妙——不忘勝妙前行菩提心,解脫分別觀念之正行,以及最終功德的回向。
2.修行要把握此叁勝妙——不論行事大小、钜細靡遺。即使供養一朵花、一柱香、或繞行聖物時,初發心都是非常重要的,應如此觀想:「我願行此善以清淨罪障,並爲衆生的利益而積聚功德。」末了,將功德回向衆生。
3.前行指正確的初發心,由大乘廣大的心量,和金剛乘甚深的心意中所發出。菩薩的廣大心量,或大乘法教即是慈悲心。
4.我們應思維一切如父母衆生,正陷于輪回苦海中,我們要發願:「願我一人能救度一切衆生,使其達到完全覺悟境界。」
5.菩薩發廣大慈悲心的原因,乃是大乘法教以利益無邊虛空的衆生爲主旨。
6.利他的想法根植于慈悲,而慈悲則由感激和愛憫一切苦難生命的情懷而來。
7.菩薩的廣大心量不只是慈悲心,還有願心——熱烈期望能利益衆生,使其達到最高覺悟的心。
8.一顆善心是一切幸福喜樂之泉源。假如一個人稍做努力,便都能具有這樣的心,但最好還是要有菩提心。它是帶著智慧的善心,也是強烈希求開悟,以引領衆生出離痛苦至佛境界的心。
9.佛的法教包括經教和密續。經教是一般性的開示,如戒律、慈悲等漸進法門;密續則直接在果上修持,也就是金剛乘的法門。
10.當我們修習前行的菩提心時,包含了世俗(相對)菩提心和勝義(究竟)菩提心兩種。當我們修習生起、圓滿二次第的正行時,便能自觀念的束縛中解脫。終了時,我們將功德回向,願衆生得諸喜樂。如此的修行,即融合了經教和密續。
11.生起次第是修方便,圓滿次第則修智慧。爲了成佛,我們必須合並修此二次第,以了解相對真理(世俗谛)和絕對真理(勝義谛),達到究竟開悟。
修行叁勝妙—二 海濤 輯
1.在六道中的衆生都是我們的母親,但他們不但不知如何能得到快樂,反而不停地種下輪回苦因。一旦我們誠心思維此事,憐憫和慈悲就會油然升起。
2.人身來自我們的父母,這是一個浩大的慈恩。因爲活著,我們才能修習佛法。
3.事實上,衆生都曾是你的母親,唯一的不同,只是時間先後而已。如果我們能如此觀之,則對一切衆生怎能不生起慈悲心呢?
4.所有衆生無一例外,都曾在某世中是自己的父母。我們必須想到如何利益他們,如何回報他們的慈恩。不只是對今生的父母,也對所有的衆生。這種無偏袒的心態,對衆生不起分別的心,就是無量的平等心,是四無量心之一。
5.修行就是——仁慈、平等、不害一切生命,以利益衆生爲己任。
6.善業有兩種:有條件和無條件的。
一、有條件的善業是指我們心有所想,或心存善念而去做。瞋恨也是有條件的,即是視情況而發生。有條件的瞋怒會摧毀有條件的善業。
二、無條件的善業是法的修持,如清朗虛空,不易不壞。有條件善行如雲,會被風吹散,而無條件的善行則如天空本身,不受風的影響。一旦我們回向並發願,善業便不會被摧毀,一切就能圓滿。
7.有條件的善業做了之後,如果我們忘了回向和發願,一旦發怒就會摧毀這些善業。
8.如果我們將有條件善業轉爲無條件的,即「叁輪體空」——無所行之人,所行之事,和所行對象等之念頭——則此「叁輪體空」即可確保有條件的善業永不被摧毀。
9.叁輪體空即不對做回向的人,回向的對象和回向的善行起任何念頭,自然達到純淨的狀態,此即永不枯竭如海的善業,在經典上稱爲「住空而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