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學的奇葩--佛教楹聯
阿蓮
第二節 佛教楹聯的類型
佛教楹聯的取材多種多樣,大凡經典故事、宗派源流、諸佛菩薩,乃至花鳥蟲魚、閑情雅興都可成爲入聯的素材,現擬就不同種類的楹聯分述如下:
第一類楹聯來源于佛教典故。
所謂典故,就是詩詞或文章中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詩詞。佛教楹聯中的典故言簡義深,富含深刻哲理,給人以啓迪和警醒,使人從中不僅學到佛教的知識,而且還能夠受到佛教的教育和感化。
如少林寺達摩亭有對聯:
一葦渡江,遠源溯六祖;九年面壁,妙理悟叁乘。
對聯介紹了達摩生平典故及其禅法的流傳:傳說達摩渡海來至東土時,並無高廣大船,令人難以想象的是他僅是以一根蘆葦飄洋過海的。因此後人就以“一葦渡江”的典故來表述達摩東來的傳奇故事。達摩來中土之後,先與梁武帝會面,因機緣不投,他遂北上至少林寺面壁九年,由此深徹禅理,遂有達摩“四道行”的理論流傳于世。此後,達摩又傳心法給二祖慧可,如此燈繼薪傳,直至六祖惠能,形成了中土佛教“一花開五葉”的鼎盛局面。這副對聯就是運用佛教典故概括了來達摩中國修行傳法的曆史過程。
又如在佛教界流傳很廣的楹聯:
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姜辣萬年。
這副楹聯含有兩則佛教典故,即: “楊歧燈盞”的故事和“寶壽賣姜”的故事。
上聯“楊歧燈盞”的典故來源于楊歧方會禅師。
“楊岐燈盞”中的“楊岐”,指的是坐落于今天江西萍鄉市郊楊岐寺的開山祖師——楊岐禅師,即宋代高僧方會禅師。當年,他在楊岐寺弘揚臨濟家風,自成一脈,世稱“楊岐派”。同時,楊岐祖師繼承百丈祖風,對于寺院管理既嚴密細致,又合情合理。就是對于各殿堂的香燈以及寮房用燈的點燃、添設等也是有章可循,如佛前長明燈由香燈師精心照看,對寮房用燈則本著節約的原則,要求按時點燃與熄滅。正是這樣,世人對楊岐禅師很是佩服,就以此爲內容,贊揚他在楊岐的修持與管理,用燈爲喻,頌其光明照耀千古。
下聯“寶壽生姜辣萬年”,則借寶壽禅師賣姜的典故入聯,以警戒後人。寶壽禅師是一位嚴持戒律,認真修持的禅師。他曾在湖北黃梅五祖寺庫房擔任司庫。有一次住持和尚戒公禅師生病了,需要用生姜作爲藥引。侍者便去庫房索取生姜,但是被寶壽禅師呵斥而去。侍者便回去報告戒公禅師,然後戒公禅師就叫侍者拿錢去買生姜,這時寶壽禅師方才把生姜給了他。過了一段時間,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便要求戒公和尚介紹一個人去任職。戒公禅師便說:
“那個賣生姜的漢子可以去得。”這樣,寶壽禅師便去洞山寺做了住持。後來,禅門中就流傳著“寶壽生姜辣萬年”的佳話。
這副楹聯中,上聯高度贊揚了楊歧方會禅師珍惜常住之物,處處節儉辦事作風:下聯贊頌了寶壽禅師不徇私情和戒公禅師不以私心作好惡取舍,力薦寶壽禅師的高風亮節。幹載以來,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輝。使人能夠受到極大的心靈震撼!
南京雨花古寺有一楹聯:
雨花人間流法海;花隨天女散靈臺。
這副對聯同時講述了兩個典故:其一是梁武帝時高僧法雲善于宣講佛法,而且講說佛理深入淺出,扣人心弦,上天也因他講經受到感動,天上的花紛紛落了下來,後世成語“天花亂墜”便是由此而來;其二是下聯包含了“天女散花”的典故:據《維摩诘經.觀衆生晶》記載:一天,佛陀在西天坐蓮花寶座講經說法,忽然看見天邊瑞雲自東而來,知道這是維摩诘居士宣稱自己生病了,就讓諸天菩薩和衆弟子前去問候。佛陀知道,維摩诘居士必定乘此機會講經說法,就派身邊的天女去檢驗諸菩薩和弟子們的道行。天女來到維摩诘居處的上空,只見維摩诘端坐殿前,閉目合十,正在與大家參禅,便將滿籃鮮花自空中傾下。鮮花落到諸菩薩與弟子們身上以後,
“悉皆墮落”,唯有落到舍利弗身上的, “便著不墜”。天女就對舍利弗說:
“結習未盡,故花著身;結習盡者,花不著身”。舍利弗由此得知,自己的道行不夠,就更加努力地修行了。
以佛教典故入對聯的還有很多,如蘇州西園寺大雄寶殿有一楹聯:
東震湧莊嚴,看橋通鶴市,山近虎丘,招提久占叁吳勝;
西來參本意,任俠士流芳,生公說法,照澈都歸五蘊空。
此副楹聯上聯講了蘇州西園寺所處地理位置的優越,占盡叁吳(蘇州一帶地區古稱叁吳)形勝,其中“鶴市”,是說古代阖闾女亡,出殡時,鶴舞于阊門,後以鶴市代指阊門;下聯用明代蘇州爆發以顔佩韋等五義士反魏忠賢閹黨的市民鬥爭事,及“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指南北朝的高僧竺道生在虎丘山上說法,最後頑石也點頭贊同)的典故,來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
又如廬山虎溪叁笑亭有一聯:
橋跨虎溪,叁教叁源流,叁人叁笑語;蓮開僧舍,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上聯中說的虎溪叁笑即爲佛教中很有名的一個典故:東晉的著名僧人慧遠住在廬山東林寺,送客從不過溪。一日,與詩人陶淵明、道士陸修靜邊走邊談,不覺過了溪,老虎吼叫起來才驚醒了談意正酣的慧遠,叁人大笑而別,後人因這個典故特建了一叁笑亭爲紀念。
第二類闡釋佛教曆史沿革和宗派源流。
佛教楹聯中有很多是闡述佛教曆史的變遷和各宗派的傳承源流史實。
如靈隱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前抱聯:
入殿參叁世釋迦,不須問過去未來,仗現在一尊,微笑拈花,指點群迷登覺岸;開山是東晉惠理,無論爲雲門臨濟,均禅宗嫡派,頂香持戒,永傳家法守叢林。
此聯把杭州靈隱寺創建的曆史、禅宗的起源和歸流作了藝術概括,與佛像相得益彰。
再如江西廬山東林寺有一副楹聯:
法接西乾,教敷中土;蓮花千葉,蔭被四鄰。
這副對聯是敘述淨土宗從西天傳到東土而盛的曆史變遷過程。
又如普陀山千步沙望海亭石柱上一副楹聯:
一念即慈航,將以出世度人,還須入世;十年曾面壁,此是東方初祖,來自西方。
上聯精湛而又深刻地說明了觀音信仰的大乘佛教的教義:若要出世度人,必須先要入世:下聯則是說中國禅宗的初祖達摩,但是卻從西方遠道而來,曾在嵩山面壁十年參禅。
東林寺還有一副楹聯不僅說明佛教在中國的曆史發展過程,而且蘊含了宗派傳承淵源。其聯雲:
東土樹蓮宗, 自成一脈;西方有佛陀,廣接群生。
本聯上聯闡述了佛教來東土之後,産生了蓮宗,而且蓮宗在中國千百年來,代代相傳,自成一脈,如蓮宗在中國有十叁祖:下聯旨在說明若娑婆衆生,誠心念佛求生西方,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會慈悲不舍,廣度群生。
少林寺的初祖庵有楹聯:
在西天二十八祖;過東土初開少林。
這副對聯上聯概括了禅宗在西天有二十八代祖師師徒相傳;下聯是說禅宗在中上由菩提達摩在少林寺開法傳禅,廣化群迷,他因此被尊奉爲東土的禅宗初祖。全聯形象地概括了禅宗由西天到東土的宗派淵源。
上海玉佛寺大雄寶殿有一楹聯,概括介紹了曹溪法脈,流傳不絕的史實。其聯雲:
滬海潮音,振古如斯,百谷叁山雄首刹;曹溪法脈,于今不絕,一花五葉紹真傳。
本聯講述了上海玉佛寺自建寺以來,佛事興盛,法務昌隆,堪稱滬上名刹之冠,曹溪禅法綿延不絕,到現在依然潮湧不退,一花開五葉的南宗禅師徒相傳,使禅宗成爲中國比較興盛的宗派之一。
天臺國清寺方丈樓聯雲:
宗依法華,判釋五時八教;行在止觀,總持百界千如。
這則楹聯,緊扣天臺宗教義和傳法者的身份,能切題到如此地步,是極不容易的。
有的楹聯是在對聯中演說經文佛理。
如上海西池庵有谛閑法師撰寫的楹聯:
憶佛念佛必定見佛,但使佛念常現在前,便是真實效驗:信心願心更須恒心,要把心願時刻精進,自然感應道交。
這副對聯的上聯是引用《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憶佛念佛,現前當宋必定見佛”的經文來說明信衆若能如子憶母般憶佛念佛,必定可蒙佛接引:下聯以淨上叁資糧(信、願、行)中信心、願心作論,闡述如人有恒心信願念佛,日久自會感應道交,往生西方。
又如緬甸密支那龍華寺楹聯:
大小並融,素昔心願;悲智雙運,示現普門。
上聯大意說:不分大小,一並融攝,這是從前佛家最初發心的宏願:下聯大意說:慈悲智慧,雙雙運用,示現普門戶産救世度化的功德。
“悲智雙運”,指觀音把慈悲、智慧的威德,一同運用;
“普門”,依照《華嚴經疏》所說,是“一門之中,具于多門,總攝福智,重重無盡,名普門。”也就是說,普門是觀音菩薩普攝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之門。
天津大悲院有聯雲:
禅門無住始爲禅,但十方國土莊嚴,何處非只園精舍;渡世有緣皆可渡,果一念人心回向,此間即慧海慈航。
這是一副純用佛家語頌揚佛法無邊,勸人心誠從戒的對聯。禅門:即佛門。無住:佛家語,即一切皆空。佛家認爲,法之初名生,生後而暫住名住。十方:佛經稱東、西、南、北、東南、西北、東北、西南、上、下爲“十方”,即普天之下。莊嚴:佛家指裝飾美盛。引申爲端正尊嚴。只園精舍:古印度橋薩羅國舍衛城豪商給孤獨長者,在王舍城聽如來講法,深爲敬慕,就在只陀園地爲如來建造精舍,請如來居之說法。這裏泛指佛寺。渡世:濟渡世人。此指以普渡衆生爲教義的大慈大悲菩薩。一念:指衆生的善與惡的一大動念。回向:佛教語。謂回轉自己的功德,趨向衆生和佛果。慧海慈航:均佛家語。慧海,即佛之智慧,能使人覺醒;慈航,佛菩薩渡衆生出生死海,猶如舟航,故稱慈航。此謂立即得到大慈大悲菩薩的濟渡。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伏虎寺有聯雲:
山色溪聲,貪圖幾許禅…
《佛教文學的奇葩--佛教楹聯(阿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