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的奇葩--佛教楹聯(阿蓮)▪P2

  ..續本文上一頁機,過去未來現在;花香鳥語,普示無邊圓覺,碧蓮白象青獅。

  此是描寫禅宗悟道之聯。上聯說,山色溪聲,在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中,可悟到生生滅滅、無有常住的一些禅理。

  “山色溪聲”,蘇轼有“溪聲便是廣長舌(指佛的說法講經),山色豈非清淨身”的詩句。

  “禅機”,指佛教禅宗的哲理。下聯說,在釋迦、普賢、文殊座前,花香鳥語,顯示著圓滿的佛性。 “圓覺”,謂圓滿之靈覺。

  “碧蓮白象青獅”,代指釋迦牟尼、普賢和文殊。蓮在佛經中常常提到,與佛教提倡超凡脫俗追求清淨無邪的境界相契合。禅宗自居教外,單傳心印,不立文字,講究頓悟。常用比喻、隱語或動作來啓發人,要人們自己去領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又如中南海萬善殿聯:

  了悟徹聲聞,花拈妙谛;淨因空色相,月印明,心。

  禅宗認爲,認識到每個人內心都有佛叫了悟。聲聞:指聲聞乘,佛教叁乘之一。悟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稱聲聞乘。花拈:即拈花。相傳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是時衆皆默然,惟迦葉破顔微笑。後以拈花微笑比喻心心相印。谛,佛家語。即真言、真理意。淨因:清淨無垢自爲因果。空:佛教指超乎色相現實的境界爲空。色相:佛教主萬物皆空,以無相爲歸。人或物之一時呈現于外的形式,稱爲色相。色,佛教稱事物如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聲香味觸等足以引起變礙者爲色。相,形貌。佛教指宇宙一切事物的形象,即法相。

  “月印”句:指心心相印意。聯語全用佛教語串組而成,旨在突出“萬善”之義。一個“善”字,也須悟徹之後,方能心領神會而付之于行動。

  第叁類楹聯是贊諸佛菩薩及曆代祖師的功績。

  佛教弟子出口最多的佛號是“阿彌陀佛”,因爲佛教認爲: “利劍即是彌陀號,一聲稱念罪皆除。”

  《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凡是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者,經常念誦阿彌陀佛名號,臨終時阿彌陀佛即會前來接引。因此稱頌阿彌陀佛的楹聯自然也就有很多,例如:

  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念佛法門,叁根普被,殊勝至極。

  我佛如來,見一切衆生,皆大歡喜;彌陀慈父,建極樂世界,何等莊嚴。

  恒沙世界極樂最易往;十方諸佛彌陀獨稱尊。

  在山西五臺山顯通寺文殊殿內有一副對聯:

  智鏡常圓,照一萬尊菩薩紮駐清涼勝境;德化普被,散叁千顆金丹療治煩惱衆生。

  文殊菩薩全稱爲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他常住東北方清涼山,自古以來諸菩薩衆于中止住,文殊菩薩與其眷屬菩薩衆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妙法。這副對聯即是贊歎文殊菩薩應化于中國五臺山,並常于五臺山示現靈異,且針對衆生之根機,因病與藥,使其遠離煩惱苦海。

  此殿內還有一聯贊歎文殊菩薩誓願度衆生,爲衆生廣開覺路,使其擺脫沈淪,早登覺岸的對聯:

  秋月朗晴空,五夜山風獅子吼;菩薩開覺路,千年花雨象王宮。

  天臺山國清寺韋馱殿有一楹聯則是贊頌了韋馱菩薩常護法門,饒益衆生,驅除邪魔,使千年梵刹永得安甯的功德。該聯雲:

  菩薩現童真,擁護法門常饒益;

  金剛示忿怒,驅除魔網永安甯。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雷音寺普賢殿楹聯:

  普恩、普德、普事功, 當其時誰能並普

  

  賢家、賢國、賢天下,今之日哪個同賢

  

  普賢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 專管“行”,其塑像多作騎著白象站在釋迦牟尼佛右面。他在華嚴之席宣揚十種大願,其中一願就是要: “以大悲水饒益衆生”、

  “以大悲心隨順衆生”。此聯以鶴頂格的方式將普賢二字嵌入聯內,以反問的方式將普賢大士于衆生的恩德昭然于天下。

  佛寺楹聯中,不僅有贊歎諸佛菩薩之悲心願力,而且還有對曆代祖師的歌功頌德。陝西西安市興教寺就有一副頌揚玄奘大師弘揚唯識宗功德的對聯:

  法海仰奘公,西土亦稱大遍覺;宗學宏唯識,此地堪比那爛陀。

  玄奘大師是唐代著名翻譯家,一生專弘唯識。他年輕時懷著西行求法的堅定信念,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到印度求法,並在印度當時最高佛教學府那爛陀寺留學17年。他跟從那爛陀寺著名住持戒賢學《瑜伽論》等佛教經典,並爲印度僧衆開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等經典。回國後翻譯了大量的佛教經典,並弘揚唯識,興教寺學風勝極一時。這副對聯即是對玄奘大師行化事迹的頌揚。

  河北柏林禅寺有一楹聯:

  真際大師,玄言妙語傳天下;趙州古佛,禅韻宗風溢柏林。

  此聯頌揚的是趙州從谂禅師,唐代高僧,南泉普願弟子。傳揚佛教,不遺馀力,世稱趙州和尚。每出言,必先說“吃茶去”。據說飲茶可達于頓悟,即所謂趙州禅法。

  又如一則楹聯雲:

  大振禅林,門開風氣;廣施法雨,譽滿江湖。

  這是一則題馬祖道一的楹聯。馬祖道一是南嶽懷讓的弟子,學成後在江西傳授禅法,所到之處聚徒說法,創建禅林。他對禅宗的主要貢獻是創立洪州禅,主張“平常心是道”、

  “任運自然”,把禅宗完全推向世俗生活,並培養大批人才,開創了禅宗“分燈越祖”的新時代。此聯就是對他的贊頌。

  曆史上各宗各派祖師層出不窮,相對地贊頌祖師的楹聯也不勝枚舉。諸如唐代鑒真和尚,六祖惠能大師,以及明末四大高僧和近代的虛雲、太虛等等。有很多寺院都以楹聯的形式頌揚了他們的行化事迹以及對中國佛教所做的貢獻等等。

  第四類佛教楹聯是給人以啓示,引發更多的人生思考。

  佛寺楹聯中有一種看似平淡無奇,但讀過之後,常會使人回味無窮。它們或是給人們長久以來無法解決的問題指明了答案,或是規勸人要淡泊名利、少欲知足,也有的是要人珍惜福報、奉獻衆生。總之,這類楹聯總會帶給人更多的啓迪和思考。例如五臺山金閣寺觀音殿對聯:

  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

  中國有句古話: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而此對聯中觀音菩薩因已看破世事,不再處處計較,其意在讓我們世間衆生,對世事不要太過于計較,有時糊塗一點,亦未嘗不是一種最好的處理問題的辦法。當我們能夠人情練達了,品格自然也就會完善了,菩薩也會由此而生起歡喜心,因爲我們的行爲已與諸佛菩薩的行願相應了。

  有的佛寺楹聯意在勸誡世人,不要抱怨命運的不公,凡事要多懷寬容之心,多作退一步想,則自會身心安然。如九華山甘露寺大雄寶殿有楹聯:

  事在人爲,休言萬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後一步自然寬。

  有的佛寺楹聯勸人常思人生無常,看破功名利祿。九華山旃檀林地藏殿有聯:

  睡到二叁更時,凡功名都成幻影;想起一百年後,無少長俱是古人。

  這副對聯告訴我們,世間一切功名利祿終究都是一場空。無論你活著的時候多麼有錢,地位多麼顯赫,也都會有作古的那一天。到那時,你還是要離你苦心經營一生的名位財富而去。這正應了《紅樓夢》中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道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了。

  勸人寬以待人,忍辱謙讓和淡泊名利的對聯很多,這類對聯也是佛寺中最能給人以啓迪使人頓悟的,如一楹聯:

  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難言之事;廣結歡喜緣,滿腮含笑,笑世間名利場中可笑之人。

  此聯說的是彌勒佛。由于其塑像開笑口敞大肚顯得一團和氣,故許多寺院都有供奉,且大都有聯與其形像呼應。

  又如四川辦都寶光寺彌勒佛聯:

  你眉頭著什麼焦,但能守分安貧,便收得和氣一團,常向衆人開笑口;

  我肚皮有這般大,總不愁穿慮吃,只講個包羅萬物, 自然百事放寬心。

  “守分”,安守本分。 “安貧”,常與“樂道”連用,謂安于清貧,以追求聖賢之道爲樂,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處世的態度。 “和氣”,和睦融洽的態度。

  “包羅”,包容、容納。此聯文字雖長,但卻平白如話,寓莊于諧。作者准確地捕捉了佛像大耳豐頤、口角挂笑、袒胸開懷的造型特點,並由表及裏,將筆觸深入其內心世界,從而取得了以形傳神、形神兼備的效果。聯借彌勒佛之口勸誡世人應笑口常開,樂觀豁達,反映了佛家安貧樂道、守虛致靜的人生哲學。此聯語言幽默,淺易感人,無教義之解說,有襟懷之流露;無佛家之肅嚴,有世間之诙諧。讀之讓人深解其意:安分者得快樂,寬宏人少煩惱。

  又如漢陽歸元寺聯: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覺,覺生于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了了,即要了結。慧,佛教指智慧、聰明。覺,爲覺悟。自在,佛教指身體進退無阻,或心離煩惱,通達無礙。生生,即有生。無生,即無滅。佛教認爲,絕對靜止是一切現象的共同本質,一切現象的生滅變化,都是世界衆生虛妄分別的産物。在字裏行間,參拜的人,無意識就被一種事物間沒有質的差別的哲學思想所左右。

  如此意義的楹聯還有如:

  叁思過有限;一笑益無垠。

  律己何妨真面目;待人總要大肚皮。

  以事論事休生事即無事;將心比心莫欺心自安心。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禅關有路捷足先登。

  能受苦方爲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

  凡事但求過得去;此心先要放平來。

  總之,佛寺楹聯蘊含了佛家博大精深的佛理和諸佛菩薩慈悲度人的願心,並給人以更多的哲理思考和爲人處世的指導。我們在朝拜佛山名寺時若能細心品味佛門楹聯,則自會增長道心和智慧,也能夠看破世間順逆之境,從而以平常心對待人生。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佛教文學的奇葩--佛教楹聯(阿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