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P2

  ..续本文上一页机,过去未来现在;花香鸟语,普示无边圆觉,碧莲白象青狮。

  此是描写禅宗悟道之联。上联说,山色溪声,在过去现在未来的变化中,可悟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的一些禅理。

  “山色溪声”,苏轼有“溪声便是广长舌(指佛的说法讲经),山色岂非清净身”的诗句。

  “禅机”,指佛教禅宗的哲理。下联说,在释迦、普贤、文殊座前,花香鸟语,显示着圆满的佛性。 “圆觉”,谓圆满之灵觉。

  “碧莲白象青狮”,代指释迦牟尼、普贤和文殊。莲在佛经中常常提到,与佛教提倡超凡脱俗追求清净无邪的境界相契合。禅宗自居教外,单传心印,不立文字,讲究顿悟。常用比喻、隐语或动作来启发人,要人们自己去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又如中南海万善殿联:

  了悟彻声闻,花拈妙谛;净因空色相,月印明,心。

  禅宗认为,认识到每个人内心都有佛叫了悟。声闻:指声闻乘,佛教三乘之一。悟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称声闻乘。花拈:即拈花。相传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破颜微笑。后以拈花微笑比喻心心相印。谛,佛家语。即真言、真理意。净因:清净无垢自为因果。空:佛教指超乎色相现实的境界为空。色相:佛教主万物皆空,以无相为归。人或物之一时呈现于外的形式,称为色相。色,佛教称事物如眼耳鼻舌身五根和色声香味触等足以引起变碍者为色。相,形貌。佛教指宇宙一切事物的形象,即法相。

  “月印”句:指心心相印意。联语全用佛教语串组而成,旨在突出“万善”之义。一个“善”字,也须悟彻之后,方能心领神会而付之于行动。

  第三类楹联是赞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的功绩。

  佛教弟子出口最多的佛号是“阿弥陀佛”,因为佛教认为: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

  《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凡是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者,经常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临终时阿弥陀佛即会前来接引。因此称颂阿弥陀佛的楹联自然也就有很多,例如:

  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殊胜至极。

  我佛如来,见一切众生,皆大欢喜;弥陀慈父,建极乐世界,何等庄严。

  恒沙世界极乐最易往;十方诸佛弥陀独称尊。

  在山西五台山显通寺文殊殿内有一副对联:

  智镜常圆,照一万尊菩萨扎驻清凉胜境;德化普被,散三千颗金丹疗治烦恼众生。

  文殊菩萨全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常住东北方清凉山,自古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文殊菩萨与其眷属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妙法。这副对联即是赞叹文殊菩萨应化于中国五台山,并常于五台山示现灵异,且针对众生之根机,因病与药,使其远离烦恼苦海。

  此殿内还有一联赞叹文殊菩萨誓愿度众生,为众生广开觉路,使其摆脱沉沦,早登觉岸的对联:

  秋月朗晴空,五夜山风狮子吼;菩萨开觉路,千年花雨象王宫。

  天台山国清寺韦驮殿有一楹联则是赞颂了韦驮菩萨常护法门,饶益众生,驱除邪魔,使千年梵刹永得安宁的功德。该联云:

  菩萨现童真,拥护法门常饶益;

  金刚示忿怒,驱除魔网永安宁。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雷音寺普贤殿楹联:

  普恩、普德、普事功, 当其时谁能并普

  

  贤家、贤国、贤天下,今之日哪个同贤

  

  普贤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 专管“行”,其塑像多作骑着白象站在释迦牟尼佛右面。他在华严之席宣扬十种大愿,其中一愿就是要: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

  “以大悲心随顺众生”。此联以鹤顶格的方式将普贤二字嵌入联内,以反问的方式将普贤大士于众生的恩德昭然于天下。

  佛寺楹联中,不仅有赞叹诸佛菩萨之悲心愿力,而且还有对历代祖师的歌功颂德。陕西西安市兴教寺就有一副颂扬玄奘大师弘扬唯识宗功德的对联:

  法海仰奘公,西土亦称大遍觉;宗学宏唯识,此地堪比那烂陀。

  玄奘大师是唐代著名翻译家,一生专弘唯识。他年轻时怀着西行求法的坚定信念,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到印度求法,并在印度当时最高佛教学府那烂陀寺留学17年。他跟从那烂陀寺著名住持戒贤学《瑜伽论》等佛教经典,并为印度僧众开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经典。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并弘扬唯识,兴教寺学风胜极一时。这副对联即是对玄奘大师行化事迹的颂扬。

  河北柏林禅寺有一楹联:

  真际大师,玄言妙语传天下;赵州古佛,禅韵宗风溢柏林。

  此联颂扬的是赵州从谂禅师,唐代高僧,南泉普愿弟子。传扬佛教,不遗馀力,世称赵州和尚。每出言,必先说“吃茶去”。据说饮茶可达于顿悟,即所谓赵州禅法。

  又如一则楹联云:

  大振禅林,门开风气;广施法雨,誉满江湖。

  这是一则题马祖道一的楹联。马祖道一是南岳怀让的弟子,学成后在江西传授禅法,所到之处聚徒说法,创建禅林。他对禅宗的主要贡献是创立洪州禅,主张“平常心是道”、

  “任运自然”,把禅宗完全推向世俗生活,并培养大批人才,开创了禅宗“分灯越祖”的新时代。此联就是对他的赞颂。

  历史上各宗各派祖师层出不穷,相对地赞颂祖师的楹联也不胜枚举。诸如唐代鉴真和尚,六祖惠能大师,以及明末四大高僧和近代的虚云、太虚等等。有很多寺院都以楹联的形式颂扬了他们的行化事迹以及对中国佛教所做的贡献等等。

  第四类佛教楹联是给人以启示,引发更多的人生思考。

  佛寺楹联中有一种看似平淡无奇,但读过之后,常会使人回味无穷。它们或是给人们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指明了答案,或是规劝人要淡泊名利、少欲知足,也有的是要人珍惜福报、奉献众生。总之,这类楹联总会带给人更多的启迪和思考。例如五台山金阁寺观音殿对联:

  看破世事难睁眼;阅尽人情暗点头。

  中国有句古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此对联中观音菩萨因已看破世事,不再处处计较,其意在让我们世间众生,对世事不要太过于计较,有时糊涂一点,亦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当我们能够人情练达了,品格自然也就会完善了,菩萨也会由此而生起欢喜心,因为我们的行为已与诸佛菩萨的行愿相应了。

  有的佛寺楹联意在劝诫世人,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凡事要多怀宽容之心,多作退一步想,则自会身心安然。如九华山甘露寺大雄宝殿有楹联: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都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有的佛寺楹联劝人常思人生无常,看破功名利禄。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有联:

  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影;想起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这副对联告诉我们,世间一切功名利禄终究都是一场空。无论你活着的时候多么有钱,地位多么显赫,也都会有作古的那一天。到那时,你还是要离你苦心经营一生的名位财富而去。这正应了《红楼梦》中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

  劝人宽以待人,忍辱谦让和淡泊名利的对联很多,这类对联也是佛寺中最能给人以启迪使人顿悟的,如一楹联:

  深具慈忍力,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难言之事;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名利场中可笑之人。

  此联说的是弥勒佛。由于其塑像开笑口敞大肚显得一团和气,故许多寺院都有供奉,且大都有联与其形像呼应。

  又如四川办都宝光寺弥勒佛联: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

  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物, 自然百事放宽心。

  “守分”,安守本分。 “安贫”,常与“乐道”连用,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 “和气”,和睦融洽的态度。

  “包罗”,包容、容纳。此联文字虽长,但却平白如话,寓庄于谐。作者准确地捕捉了佛像大耳丰颐、口角挂笑、袒胸开怀的造型特点,并由表及里,将笔触深入其内心世界,从而取得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效果。联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应笑口常开,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此联语言幽默,浅易感人,无教义之解说,有襟怀之流露;无佛家之肃严,有世间之诙谐。读之让人深解其意:安分者得快乐,宽宏人少烦恼。

  又如汉阳归元寺联: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了了,即要了结。慧,佛教指智慧、聪明。觉,为觉悟。自在,佛教指身体进退无阻,或心离烦恼,通达无碍。生生,即有生。无生,即无灭。佛教认为,绝对静止是一切现象的共同本质,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都是世界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在字里行间,参拜的人,无意识就被一种事物间没有质的差别的哲学思想所左右。

  如此意义的楹联还有如:

  三思过有限;一笑益无垠。

  律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以事论事休生事即无事;将心比心莫欺心自安心。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禅关有路捷足先登。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凡事但求过得去;此心先要放平来。

  总之,佛寺楹联蕴含了佛家博大精深的佛理和诸佛菩萨慈悲度人的愿心,并给人以更多的哲理思考和为人处世的指导。我们在朝拜佛山名寺时若能细心品味佛门楹联,则自会增长道心和智慧,也能够看破世间顺逆之境,从而以平常心对待人生。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佛教文学的奇葩--佛教楹联(阿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