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鑄一鍾,唐寅還爲此鍾寫過一篇《姑蘇寒山寺化鍾疏》,文中附有一偈:“姑蘇城外古禅房,擬鑄銅鍾告四方。試看脫胎成器後,一聲敲下滿天霜。”偈語與張繼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遙相呼應,可見張繼詩的魅力。明鍾的下落是個謎,清徐崧、張大純《百城煙水》載:“明嘉靖間,僧本寂鑄鍾建樓。鍾遇倭變,銷爲炮。”後人傳說,此鍾並未“銷爲炮”,而是被倭寇劫掠回國,致有後來日本僧人山田寒山尋鍾、鑄鍾、送鍾之事(此鍾現存大雄寶殿)。康有爲1920年遊寒山寺時寫下了這首詩,並有款識記:“唐人鍾,已爲日人取去。”(見《重修寒山寺志》)雖說康有爲相信了一種不確的傳說,因而義憤填膺,揮毫抒情;但恰好讓我們看到了康有爲對本民族文化的摯愛之情。詩句有振聾發聩的聲勢:“鍾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鍾聲已經聽不到了!被劫走了唐鍾的寒山寺在冷風中如此淒寒,詩人在“冷”字後特地用了一個“盡”字,讓人倍感寒氣逼人。然後借用“豐幹饒舌”的典故,警示世人,不能重蹈覆轍。康有爲從維新始、以保皇終,很是遺憾,但這首小詩讓人感受到一股正氣,還是令人敬佩的。
當代詩僧、寒山寺法主性空和尚在致力于弘法辦道的同時,創作了許多詩詞書畫作品。他常以寒山寺鍾聲入詩,傳遞和合、和諧、和平的神韻:
夜蘭香潔嘉賓叢,除夕今逢寺有容。金匾銀樓迎海客,魚音梵呗祝祥龍。法燈參照明羅漢,畫棟廣懸唐式鍾。百八聲清誠意遠,鍾聲歲歲袅長空。(《除夕鳴鍾》)
叢林除夕普天同,獨厚楓橋夜泊風。今又霜樓四海客,吉祥袅袅寒山鍾。(《迎春鍾聲傳友情》)
叁十五年國慶逢,天翻地覆終興隆。夜來風雨黃花茂,霜降寒山楓葉紅。物阜民康堯舜世,河清海晏大同風。但願神州一統定,古寺鍾傳萬聲中。(《叁十五周年國慶感賦》)
《除夕鳴鍾》發表于1982年《中國新聞》雜志第`9493期,描寫了第叁屆除夕聽鍾聲活動隆重的場景,凸現一百零八響寒山鍾聲清誠意遠的魅力。時隔一年,性空又在除夕夜賦詩《迎春鍾聲傳友情》,盛贊寒山寺除夕鍾聲給人間帶來吉祥如意。1984年國慶節,性空看到改革開放大好形勢下蘇州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心情激動,寫下了七律《叁十五周年國慶感賦》,以鍾聲象征統一、幸福、和諧、平安。“文革”期間,性空和尚不顧個人安危,保護寒山寺寶貴文物,改革開放後迎來古寺春天,百廢俱興,大和尚倍感欣慰;于是,滔滔情思傾注在一首首詩詞之中。
憶鍾聲的詩不勝枚舉,讀清姚配的“只有疏鍾添客恨,潇潇暮雨過楓橋”的詩句,不由得使人想起唐張祜的詩句:“唯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文人之間常有傾慕之情,前人的妙句銘記于心,自然地流露在自己的詩句中。清蔣棨渭的“一聲鍾欲午,清響落寒泉”,讓人體會到詩人彼時的閑適和惬意。從清王庭的“爲憶鍾聲尋古寺,得因遺像識寒山”句,可見詩人慕名而來寒山寺,意外認識了留下許多詩篇的菩薩寒山子,給他帶來了莫大的驚喜。清馬元勳的“寒霜侵月色,殘夢落鍾聲”,巧妙地再現了張繼《楓橋夜泊》的意境,只是與張繼的心情不同了。而當代國學大師錢仲聯的“年年夜半鍾聲在,吼徹山河大地來”,對鍾聲用“吼徹”和“大地山河”這樣的詞語,確實是對寒山寺鍾聲的高度贊揚。
寫景——濃墨淡彩總相宜
白居易做過一年多時間的蘇州刺史,五十五歲因病回洛陽。蘇杭是江南名郡,風景秀麗,給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記憶;回到洛陽後寫下懷念蘇杭的詩詞,六十七歲時還寫了叁首《憶江南》詞。第一首泛憶江南,第二首憶杭州,第叁首憶蘇州。面對春寒料峭、花未開、水不綠的洛陽春景,回憶起花紅水綠的江南,觸景生情,寫下了美妙的贊歎之詞: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憶江南》之一)
“能不憶江南?”一個反問句,加強了語氣,鮮明地表達了白居易的贊美之情。美學大師朱光潛說:“詩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變動生展中,無絕對相同的情趣,亦無絕對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詩的境界是由創造來的,生生不息的。”白居易之前,張繼來到蘇州,在寒山寺寫下了情味隽永、意境清遠的《楓橋夜泊》。“景”因季節不同、時辰不同而變動著,“情”也因人因時因事而迥異。同樣的道理,描寫寒山寺景物的詩詞,也因時代不同、作者不同和作者的心情不同,而各顯特色、各有千秋。
宋代詩人張師中的五言詩《寒山寺》爲我們展示了一副太平世界裏的寒山寺全景圖。張師中筆下的寒山寺與當今盛世的寒山寺真有許多相同之處:地理環境是“拒城七裏余,冠蓋日旁午。斜徑通采香,遠岫對棲虎”;依舊是“霜樓”、“曉鍾”、“塔影”、“野橋”,河上蕩漾著小船,牆外喧鬧著遊人。這寒山寺,古今都是熱鬧去處,但又“不爲喧所遷,意以靜爲主。何必深山林,峰巒繞軒戶。”真不愧“吳門多精藍,此寺名尤古”,寒山寺古往今來都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寺院。
元代湯仲元筆下的寒山寺是一幅古寺夕照。“孤塔臨官道,叁門背運河”,寫出了寒山寺的重要特征:它不像山間小廟那樣孤獨、僻靜,而是官道旁、運河邊,鬧中取靜的古寺。“鍾鳴驚鳥宿,牆矮入漁歌。”這兩句寫得特別美。夕陽西下,遊人離去,古寺又迎來一個幽靜的傍晚。晚鍾忽然敲響了,驚得歸巢的小鳥繞殿而飛;河邊漁船上飄來悠揚的歌聲,越過寺廟的矮牆,飄進寶殿丈室。這簡直是一幅情景優美的圖畫。
明代善詩的畫家謝晉的《楓橋歌送吳秀才之金陵》是一首一百五十叁個字的七言詩,可能是寒山寺詩篇中最長的名篇。雖爲送別詩,但大半首詩是對寒山寺的環境描述:
君不見,楓橋水,奔流直下太湖來,環繞阖闾城西地,其間風土何佳哉。層樓疊榭侵雲起,望處人家半臨水。水邊歌舞不勝春,橋下帆樯停似蟻。複有大道接金陵,送客每來橋上行。山寺鍾鳴知夜半,漁村月落見燈明。…………
開頭四句將寒山寺放在大背景之下,突出蘇州水城之美。五六兩句描寫楓橋街市的輝煌與臨水民居的幽雅;接著四句突現楓橋之繁華,讓我們看到明代楓橋的商業盛況,也印證了姚廣孝《寒山寺重興記》所說的“臨運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爲沖要之所。舟行履馳,蟬聯蟻接,晝夜靡間。”接下來“山寺鍾鳴知夜半,漁村月落見燈明”兩句,落筆到楓橋鎮寒山寺,夜半鍾鳴,漁村月落,顯然是張繼《楓橋夜泊》的景物,讓人回味無窮。
和謝晉同是蘇州詩人的高啓,爲家鄉寫了不少贊美詩;前文已引他的《泊楓橋》:“畫橋叁百映江城,詩裏楓橋獨有名。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鍾聲。”此外,《賦得寒山寺送別》(七律)對寒山寺的描繪也很出色:
楓橋西望碧山微,寺對寒江獨掩扉。船裏鍾催行客起,塔中燈照遠僧歸。漁村寂寂孤煙直近,官路蕭蕭衆葉稀。須記姑蘇城外泊,烏啼時節送君違。
雖爲送別詩,八句中六句都是寫景,只有最後兩句才點到送別之意,而且,也是借張繼詩韻的“變奏”。詩裏描寫的“楓橋西望”、“寺對寒江”、“船裏鍾催”、“塔中燈照”、“漁村寂寂”、“官路蕭蕭”,組合成了寒山寺的全景油畫,這與前文提到的幾首寫景詩,乃有異曲同工之美。
饒有趣味的一件事是,高啓的另一首詩《歸吳至楓橋》裏有這麼兩句:“遙看城郭尚疑非,不見青山舊塔微。”前一首詩寫的是“塔中燈照”,這一首卻“不見”了。這印證了寒山寺元時有塔,明時無塔的史實。1368年元亡明興,高啓生于1336年,卒于1374年,看到寒山寺佛塔的存滅是完全可能的,何況高啓詩原有注:“舊有塔,今廢。”元末塔廢可信。
吟別——名人寒山寺詩常有的主題
吟別,是名人寒山寺詩常有的主題。上京趕考、赴任離職、遊曆考察、投親訪友,往往成爲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軌迹。楓橋寒山寺名聞遐迩,相邀訪遊,或離別路過,文人們給後世留下了無數吟別詩。
唐代詩人張祜祖籍河北,少年時在蘇州度過,後離開蘇州四處奔波。他一生仕途不順,沈淪下僚,但寫得一手好詩,名氣很大。詩人曆經坎坷,重遊楓橋寒山寺,真可謂百感交集。提筆賦詩,寫下了這首情深意切的《過楓橋有作》: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唯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詩人給草長莺飛的蘇州,塗上了一層濃厚的感情色彩。因爲曆盡波折的詩人回到少年時代的家鄉,心情是十分複雜的。楓橋依然那麼美,但詩人的境遇和眼前的美景反差太大,于是,留給我們的是“暮煙疏雨”中的楓橋。江南雨景,可能是最好看的,也可能會給人帶來一種憂愁,張詩飽含著對楓橋的留戀和自身的憂傷。詩的後兩句實在太美了,蘇州人居然將它書寫在蘇州新區入口處(楓橋寒山寺旁)高高的廣告塔上,可見詩句的魅力。
有趣的是,古時有人把這首詩放在了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名下,題目是《懷吳中吳秀才》,詩句也略有改動: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遊城歲月遙。唯有別時今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杜牧和張祜是好朋友,杜牧對張祜的不平遭遇深表同情,他曾寫詩稱贊張祜,諷刺輕視張祜的白居易:“睫在眼前常不見,道非身外更何求
誰人得似張公子,千首詩輕萬戶侯。”張祜和杜牧的詩風相近,又多次賦詩唱和,所以,後人很有可能將張祜的這首詩詩編進了杜牧的詩集中去,經反複傳抄,出現了與原詩略有不同的結果。這種現象在文學史上並不罕見,《重修寒山寺志》將兩首詩同時收錄,供讀者閱讀,也很有趣味。
明代書法家、“吳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十分欣賞張繼的《楓橋夜泊》,曾書寫過這首詩的條幅,可見文徵明與寒山寺很有緣。他的孫子文肇祉與寒山寺也有善緣,曾寫過一首吟別詩:
辭親遠別動離情,滿幅風帆帶雨行。水長關河無阻道,春深柳陌尚聞莺。輕抛故國叁千裏,細數遐征第一程。此夜維舟不成寐,寒山依舊起鍾聲。(《泊楓橋用大父韻》)
江南最美的春景離不開春風、春雨、綠水、弱柳、啼莺,即將離別家鄉蘇州的詩人在這樣迷人的景色中已經無限留戀,更加上夜泊楓橋,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格外清新悠揚,自然會讓詩人夜不成寐了。文肇祉這首七律讓久居蘇州的讀者感覺特別入情入理,此所謂感同身受也。
細讀名人寒山寺詩,發現古代許多文人離別蘇州時,往往把第一站設在楓橋寒山寺。這固然因爲楓橋裏阊門有七裏,離其余城門則更遠,如午後開船,傍晚才能到楓橋;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喜歡夜泊楓橋,好感受一下寒山寺夜半鍾聲的韻味和魅力。明代高啓另兩首吟別詩就有這種心態:
烏啼霜月夜寥寥,回首離城尚未遙。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鍾孤棹宿楓橋。
煙月籠沙客未眠,歌聲燈火酒家前。如何才出阊門宿,已似秦淮夜泊船。
詩人的船從阊門出發到楓橋,真是“回首離城尚未遙”,但他就是要“宿楓橋”。當時的楓橋不僅有寒山寺夜半鍾聲,還有“歌聲燈火酒家”,是一個熱鬧和清靜並存、佛家和俗家相融的地方。兩首詩嵌入烏啼、霜月、遠鍾、未眠、夜泊等詞語,讓人處處回味張繼《楓橋夜泊》的詩韻。
明代另一位詩人張元凱寫的《楓橋與送者別》也說明古時文人墨客喜歡在楓橋告別:
楓橋秋水綠無涯,楓葉滿樹紅于花。萬裏之行才十裏,阖闾城頭尚堪指。遊子尊前淚濕衣,離心已逐片帆飛。酒酣忘卻身爲客,意欲元同送者歸。
因爲“萬裏之行才十裏”,所以,“阖闾城頭尚堪指”,楓橋離蘇州城實在太近了,又是那樣一個充滿詩意的地方,無怪乎古代蘇州文人送客常常會送到楓橋。
徜徉名人寒山寺詩歌走廊,感觸良多。寺與詩如此投緣,這是寒山寺一大魅力所在。期望當代詩人繼續爲寒山寺寫詩,讓“詩之寺”不斷增添新的篇章。
附言:
名人寒山寺詩詞也有憶及寒山的詩,如宋代孫觌的詩句:“阊阖曾城外,寒山古道西。”(這裏是用寒山指代寒山寺)清代詩人徐崧的詩句:“一笑同寒拾,天臺是別峰。”清代詩人王庭的詩句:“爲憶鍾聲尋古寺,得因遺像識寒山。”但總的說來,數量不大。明清時期,寒山在蘇州人心目中逐漸轉變爲喜神、和合大聖,寒山走進了蘇州普通百姓家,反而淡出文人的視野。
主要參考文獻:
[1]《寒山寺志》葉昌熾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
[2]《寒山寺志(重修本)》性空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3]《全唐詩簡編》高文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
[4]《詩論》朱光潛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008-9-15
--------------------------------------------------------------------------------
[1]張君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古寺千年伴詩韻(張君年)》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