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铸一钟,唐寅还为此钟写过一篇《姑苏寒山寺化钟疏》,文中附有一偈:“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偈语与张继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遥相呼应,可见张继诗的魅力。明钟的下落是个谜,清徐崧、张大纯《百城烟水》载:“明嘉靖间,僧本寂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后人传说,此钟并未“销为炮”,而是被倭寇劫掠回国,致有后来日本僧人山田寒山寻钟、铸钟、送钟之事(此钟现存大雄宝殿)。康有为1920年游寒山寺时写下了这首诗,并有款识记:“唐人钟,已为日人取去。”(见《重修寒山寺志》)虽说康有为相信了一种不确的传说,因而义愤填膺,挥毫抒情;但恰好让我们看到了康有为对本民族文化的挚爱之情。诗句有振聋发聩的声势:“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钟声已经听不到了!被劫走了唐钟的寒山寺在冷风中如此凄寒,诗人在“冷”字后特地用了一个“尽”字,让人倍感寒气逼人。然后借用“丰干饶舌”的典故,警示世人,不能重蹈覆辙。康有为从维新始、以保皇终,很是遗憾,但这首小诗让人感受到一股正气,还是令人敬佩的。
当代诗僧、寒山寺法主性空和尚在致力于弘法办道的同时,创作了许多诗词书画作品。他常以寒山寺钟声入诗,传递和合、和谐、和平的神韵:
夜兰香洁嘉宾丛,除夕今逢寺有容。金匾银楼迎海客,鱼音梵呗祝祥龙。法灯参照明罗汉,画栋广悬唐式钟。百八声清诚意远,钟声岁岁袅长空。(《除夕鸣钟》)
丛林除夕普天同,独厚枫桥夜泊风。今又霜楼四海客,吉祥袅袅寒山钟。(《迎春钟声传友情》)
三十五年国庆逢,天翻地覆终兴隆。夜来风雨黄花茂,霜降寒山枫叶红。物阜民康尧舜世,河清海晏大同风。但愿神州一统定,古寺钟传万声中。(《三十五周年国庆感赋》)
《除夕鸣钟》发表于1982年《中国新闻》杂志第`9493期,描写了第三届除夕听钟声活动隆重的场景,凸现一百零八响寒山钟声清诚意远的魅力。时隔一年,性空又在除夕夜赋诗《迎春钟声传友情》,盛赞寒山寺除夕钟声给人间带来吉祥如意。1984年国庆节,性空看到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苏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心情激动,写下了七律《三十五周年国庆感赋》,以钟声象征统一、幸福、和谐、平安。“文革”期间,性空和尚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寒山寺宝贵文物,改革开放后迎来古寺春天,百废俱兴,大和尚倍感欣慰;于是,滔滔情思倾注在一首首诗词之中。
忆钟声的诗不胜枚举,读清姚配的“只有疏钟添客恨,潇潇暮雨过枫桥”的诗句,不由得使人想起唐张祜的诗句:“唯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文人之间常有倾慕之情,前人的妙句铭记于心,自然地流露在自己的诗句中。清蒋棨渭的“一声钟欲午,清响落寒泉”,让人体会到诗人彼时的闲适和惬意。从清王庭的“为忆钟声寻古寺,得因遗像识寒山”句,可见诗人慕名而来寒山寺,意外认识了留下许多诗篇的菩萨寒山子,给他带来了莫大的惊喜。清马元勋的“寒霜侵月色,残梦落钟声”,巧妙地再现了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只是与张继的心情不同了。而当代国学大师钱仲联的“年年夜半钟声在,吼彻山河大地来”,对钟声用“吼彻”和“大地山河”这样的词语,确实是对寒山寺钟声的高度赞扬。
写景——浓墨淡彩总相宜
白居易做过一年多时间的苏州刺史,五十五岁因病回洛阳。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后写下怀念苏杭的诗词,六十七岁时还写了三首《忆江南》词。第一首泛忆江南,第二首忆杭州,第三首忆苏州。面对春寒料峭、花未开、水不绿的洛阳春景,回忆起花红水绿的江南,触景生情,写下了美妙的赞叹之词: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之一)
“能不忆江南?”一个反问句,加强了语气,鲜明地表达了白居易的赞美之情。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白居易之前,张继来到苏州,在寒山寺写下了情味隽永、意境清远的《枫桥夜泊》。“景”因季节不同、时辰不同而变动着,“情”也因人因时因事而迥异。同样的道理,描写寒山寺景物的诗词,也因时代不同、作者不同和作者的心情不同,而各显特色、各有千秋。
宋代诗人张师中的五言诗《寒山寺》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太平世界里的寒山寺全景图。张师中笔下的寒山寺与当今盛世的寒山寺真有许多相同之处:地理环境是“拒城七里余,冠盖日旁午。斜径通采香,远岫对栖虎”;依旧是“霜楼”、“晓钟”、“塔影”、“野桥”,河上荡漾着小船,墙外喧闹着游人。这寒山寺,古今都是热闹去处,但又“不为喧所迁,意以静为主。何必深山林,峰峦绕轩户。”真不愧“吴门多精蓝,此寺名尤古”,寒山寺古往今来都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佛教寺院。
元代汤仲元笔下的寒山寺是一幅古寺夕照。“孤塔临官道,三门背运河”,写出了寒山寺的重要特征:它不像山间小庙那样孤独、僻静,而是官道旁、运河边,闹中取静的古寺。“钟鸣惊鸟宿,墙矮入渔歌。”这两句写得特别美。夕阳西下,游人离去,古寺又迎来一个幽静的傍晚。晚钟忽然敲响了,惊得归巢的小鸟绕殿而飞;河边渔船上飘来悠扬的歌声,越过寺庙的矮墙,飘进宝殿丈室。这简直是一幅情景优美的图画。
明代善诗的画家谢晋的《枫桥歌送吴秀才之金陵》是一首一百五十三个字的七言诗,可能是寒山寺诗篇中最长的名篇。虽为送别诗,但大半首诗是对寒山寺的环境描述:
君不见,枫桥水,奔流直下太湖来,环绕阖闾城西地,其间风土何佳哉。层楼叠榭侵云起,望处人家半临水。水边歌舞不胜春,桥下帆樯停似蚁。复有大道接金陵,送客每来桥上行。山寺钟鸣知夜半,渔村月落见灯明。…………
开头四句将寒山寺放在大背景之下,突出苏州水城之美。五六两句描写枫桥街市的辉煌与临水民居的幽雅;接着四句突现枫桥之繁华,让我们看到明代枫桥的商业盛况,也印证了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所说的“临运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冲要之所。舟行履驰,蝉联蚁接,昼夜靡间。”接下来“山寺钟鸣知夜半,渔村月落见灯明”两句,落笔到枫桥镇寒山寺,夜半钟鸣,渔村月落,显然是张继《枫桥夜泊》的景物,让人回味无穷。
和谢晋同是苏州诗人的高启,为家乡写了不少赞美诗;前文已引他的《泊枫桥》:“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此外,《赋得寒山寺送别》(七律)对寒山寺的描绘也很出色:
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渔村寂寂孤烟直近,官路萧萧众叶稀。须记姑苏城外泊,乌啼时节送君违。
虽为送别诗,八句中六句都是写景,只有最后两句才点到送别之意,而且,也是借张继诗韵的“变奏”。诗里描写的“枫桥西望”、“寺对寒江”、“船里钟催”、“塔中灯照”、“渔村寂寂”、“官路萧萧”,组合成了寒山寺的全景油画,这与前文提到的几首写景诗,乃有异曲同工之美。
饶有趣味的一件事是,高启的另一首诗《归吴至枫桥》里有这么两句:“遥看城郭尚疑非,不见青山旧塔微。”前一首诗写的是“塔中灯照”,这一首却“不见”了。这印证了寒山寺元时有塔,明时无塔的史实。1368年元亡明兴,高启生于1336年,卒于1374年,看到寒山寺佛塔的存灭是完全可能的,何况高启诗原有注:“旧有塔,今废。”元末塔废可信。
吟别——名人寒山寺诗常有的主题
吟别,是名人寒山寺诗常有的主题。上京赶考、赴任离职、游历考察、投亲访友,往往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轨迹。枫桥寒山寺名闻遐迩,相邀访游,或离别路过,文人们给后世留下了无数吟别诗。
唐代诗人张祜祖籍河北,少年时在苏州度过,后离开苏州四处奔波。他一生仕途不顺,沉沦下僚,但写得一手好诗,名气很大。诗人历经坎坷,重游枫桥寒山寺,真可谓百感交集。提笔赋诗,写下了这首情深意切的《过枫桥有作》: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忆重游岁月遥。唯有别时因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诗人给草长莺飞的苏州,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因为历尽波折的诗人回到少年时代的家乡,心情是十分复杂的。枫桥依然那么美,但诗人的境遇和眼前的美景反差太大,于是,留给我们的是“暮烟疏雨”中的枫桥。江南雨景,可能是最好看的,也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忧愁,张诗饱含着对枫桥的留恋和自身的忧伤。诗的后两句实在太美了,苏州人居然将它书写在苏州新区入口处(枫桥寒山寺旁)高高的广告塔上,可见诗句的魅力。
有趣的是,古时有人把这首诗放在了晚唐着名诗人杜牧的名下,题目是《怀吴中吴秀才》,诗句也略有改动:
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城岁月遥。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疏雨过枫桥。
杜牧和张祜是好朋友,杜牧对张祜的不平遭遇深表同情,他曾写诗称赞张祜,讽刺轻视张祜的白居易:“睫在眼前常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张祜和杜牧的诗风相近,又多次赋诗唱和,所以,后人很有可能将张祜的这首诗诗编进了杜牧的诗集中去,经反复传抄,出现了与原诗略有不同的结果。这种现象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重修寒山寺志》将两首诗同时收录,供读者阅读,也很有趣味。
明代书法家、“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十分欣赏张继的《枫桥夜泊》,曾书写过这首诗的条幅,可见文徵明与寒山寺很有缘。他的孙子文肇祉与寒山寺也有善缘,曾写过一首吟别诗:
辞亲远别动离情,满幅风帆带雨行。水长关河无阻道,春深柳陌尚闻莺。轻抛故国三千里,细数遐征第一程。此夜维舟不成寐,寒山依旧起钟声。(《泊枫桥用大父韵》)
江南最美的春景离不开春风、春雨、绿水、弱柳、啼莺,即将离别家乡苏州的诗人在这样迷人的景色中已经无限留恋,更加上夜泊枫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格外清新悠扬,自然会让诗人夜不成寐了。文肇祉这首七律让久居苏州的读者感觉特别入情入理,此所谓感同身受也。
细读名人寒山寺诗,发现古代许多文人离别苏州时,往往把第一站设在枫桥寒山寺。这固然因为枫桥里阊门有七里,离其余城门则更远,如午后开船,傍晚才能到枫桥;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喜欢夜泊枫桥,好感受一下寒山寺夜半钟声的韵味和魅力。明代高启另两首吟别诗就有这种心态:
乌啼霜月夜寥寥,回首离城尚未遥。正是思家起头夜,远钟孤棹宿枫桥。
烟月笼沙客未眠,歌声灯火酒家前。如何才出阊门宿,已似秦淮夜泊船。
诗人的船从阊门出发到枫桥,真是“回首离城尚未遥”,但他就是要“宿枫桥”。当时的枫桥不仅有寒山寺夜半钟声,还有“歌声灯火酒家”,是一个热闹和清静并存、佛家和俗家相融的地方。两首诗嵌入乌啼、霜月、远钟、未眠、夜泊等词语,让人处处回味张继《枫桥夜泊》的诗韵。
明代另一位诗人张元凯写的《枫桥与送者别》也说明古时文人墨客喜欢在枫桥告别:
枫桥秋水绿无涯,枫叶满树红于花。万里之行才十里,阖闾城头尚堪指。游子尊前泪湿衣,离心已逐片帆飞。酒酣忘却身为客,意欲元同送者归。
因为“万里之行才十里”,所以,“阖闾城头尚堪指”,枫桥离苏州城实在太近了,又是那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地方,无怪乎古代苏州文人送客常常会送到枫桥。
徜徉名人寒山寺诗歌走廊,感触良多。寺与诗如此投缘,这是寒山寺一大魅力所在。期望当代诗人继续为寒山寺写诗,让“诗之寺”不断增添新的篇章。
附言:
名人寒山寺诗词也有忆及寒山的诗,如宋代孙觌的诗句:“阊阖曾城外,寒山古道西。”(这里是用寒山指代寒山寺)清代诗人徐崧的诗句:“一笑同寒拾,天台是别峰。”清代诗人王庭的诗句:“为忆钟声寻古寺,得因遗像识寒山。”但总的说来,数量不大。明清时期,寒山在苏州人心目中逐渐转变为喜神、和合大圣,寒山走进了苏州普通百姓家,反而淡出文人的视野。
主要参考文献:
[1]《寒山寺志》叶昌炽着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
[2]《寒山寺志(重修本)》性空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
[3]《全唐诗简编》高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5月
[4]《诗论》朱光潜着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008-9-15
--------------------------------------------------------------------------------
[1]张君年: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古寺千年伴诗韵(张君年)》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