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的奇葩--佛教楹聯(阿蓮)

  佛教文學的奇葩--佛教楹聯

  阿蓮

  (續上期)

  第叁節 佛教楹聯的的文學性

  從文學角度來講佛教楹聯也是一種用語言塑造文學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藝術。它既具有文學的形象性、真實性和傾[句性特點,也具有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審美功能。佛教楹聯的文學性體現在它可以敘事、可以狀物、也可以議論、抒情。

  敘事

  如靈谷寺一楹聯雲:

  爐火紅深,懶殘煨芋; 密陰綠滿,懷素書蕉。

  這是一則敘事聯,上聯中“懶殘煨芋”說的是唐明瓒禅師,號懶殘。一日李泌見其正撥火煨芋而食,懶殘取芋一半與泌,雲:“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下聯“懷素書蕉”說的是唐代高僧懷素,他也是著名書法家,曾廣植芭蕉,以葉代紙。

  又如—則楹聯雲:

  磨穿鐵履去尋道,看破紅塵不住山。

  很顯然,這是一則題雲遊的楹聯。與之相應的還有一則題雲水堂的楹聯:

  翻來覆去,缽吃千家,如不了道明心,踏破草鞋非谛當;

  朝南走北,身遊萬裏,果能懸崖撒手,行參雲水實悄然。

  上聯說:雲水僧托缽行化,去了又來,吃著千家飲食,如果不誠心修行,縱然踏破草鞋也尋求不到佛教的真谛所在。下聯說:雲水僧朝南走北,身遊萬裏,果真能夠達到在攀附懸崖時放開雙手的無我境界,那行腳參禅如雲水行蹤,定悄然無迹可尋。

  又如題華嚴經一則楹聯雲:

  五十叁參,遍訪良師求正智;百城煙水,廣行悲願踐初心。

  此聯說的是善財童子曆經一百余城參訪五十叁位善知識求法的故事。

  又如:

  無樹非臺何惹塵,慧根悟道;明心見性秘傳法,能者得之。

  看聯便可知是題禅宗六祖慧能的,上聯寫的是慧能所述的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禅偈,下聯是寫五祖弘忍由此而知慧能已經明心見性最後讓他做了衣缽傳人。

  狀物

  佛教寺院楹聯的內容多與所在的景物或寺名相結合,寫得具體生動。如大明寺平山堂有一副楹聯:

  銜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

  這副楹聯中集了宋代四大名家一一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王禹偶的《黃崗竹樓記》、蘇東坡的《放鶴亭記》四個名篇中的句子而成。很貼切地表現出了平山堂迷人的景色。

  又如杭州韬光寺有一副楹聯: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相傳韬光寺是因唐代高僧韬光在此結庵說法而得名。寺後是觀海亭,站在此亭可遙望錢塘江入海,清代新增“西湖十八景”中“韬光觀海”即由此而來。

  又如常熟興福寺有一楹聯:

  無挂無礙無怖畏,但憑努力;有色有聲有規模,始稱壯觀。

  這是一則描寫瀑布的楹聯。

  又如南京弘濟寺的一副楹聯:

  松聲竹聲鍾磬聲,聲聲自在;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此聯以複字法和疊字法重複使用,上聯突出一“聲”字,下聯突出一“色”字,既是寫景,又是寫情,寓意深刻。

  又如四川省峨眉山清音閣一楹聯:

  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占月浮。

  此聯是趙樸初所題,上聯描繪日出之景。滿天朝霞,五彩紛披,在迎接冉冉上升的紅日。下聯刻畫雲海之景,謂山巒在雲海中奔騰,峰尖有如小舟,起伏蕩漾。作者善于抓住峨眉山奇景,用擬人手法把朝霞滿天比爲天著霞衣,又把雲繞峰頭比爲船浮雲海,十分形象生動。

  類似的還有峨眉山歸雲寺的一則楹聯:

  松呼萬樹俱低影;雲破千峰盡點頭。也以擬人的手法將景物寫得極爲傳神。

  此外在寫景狀物的楹聯中還常常寄寓了無限的禅味。

  如:峰影不隨流水去,鶴聲猶帶夕陽飛。

  這種隨緣自在,心境湛然,不爲境移,不受物擾的聯語,所流露的自然也是禅味。“峰影”、 “鶴聲”、 “流水”、

  “夕陽”都是具體的事物,作者隨手拈來,涉筆成趣,畫面生動,令人擊節。

  又如:

  地拓叁弓,喜幾淨窗明,柳眼花須齊掩映;塘開一鑒,看鸢飛魚躍,天光雲影共徘徊。

  由此聯可以看出這處建築是臨水而建,-巳窗明幾淨,春光明媚,讓人在看景賞魚的同時,心境也風清雲淡,閑適到了極處。

  南嶽高臺寺聯:

  松陰匝地,佛法參天。

  此聯說的是在高臺寺旁的岩石上,有叁株念庵松,胸圍兩米,樹幹卻高不過——丈,“匝地”二字由此而來,爲寫景。參天,高出空際,二字表現了“佛法”廣大。又如:

  禅心似鏡留明月;松韻如篁振午風。

  “禅心”, 謂清靜寂定的心境。“鏡”、

  “月”是禅的智慧的象征,它朗照世界和人心,能破除迷妄,顯揚真理。戒、定、慧是禅修的入門途徑;而松、竹常是表現這叁者的喻物,如有名言雲“青青翠竹,盡是法身”。此聯爲佛寺而題,以渚多象征物寫“禅心”,其戒、其慧、其定,皆在其中,有入化之妙。

  議論

  西園寺觀音殿有一楹聯:

  妙相圓融遍塵刹而無求不應,

  悲心志切度群生而有感皆通。

  此聯所論的是觀音信仰,觀音信仰自傳入漢地以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仍然盛行不衰,其信仰之虔誠,信徒面之廣大,是其他信仰刁;可比擬的。探究其根源不光是觀音信仰的修持方法簡單易行--只要全心稱念或者祈願觀音菩薩的名號,就能達成心願;還因爲在信徒心中觀音信仰與其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叁災八難,還是曲折坎坷,觀音信仰總能助其生起正念與信心,度過難關。

  又如雞鳴寺觀音樓的楹聯雲:

  問菩薩爲何倒坐

  歎衆生不肯回頭。

  雞鳴寺的觀音與衆不同,爲一尊倒坐觀音菩薩像(面朝北而望),神龛上的這副楹聯道明原因之時又蘊含了極爲深刻的佛理,意在奉勸衆生在人世苦海中及時回頭。與此類似的還有蕭山觀音寺的一則楹聯: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四川省峨眉山息心所殿門 楹聯雲:

  萬籁無聲心自息,一身非我物同春。

  此聯把息心的意思說透徹了。意思是在此一切聲音都沒有,空間寂靜,心自然也就安靜下來,感覺到自己也是萬物之一的一種無我境界,與天地同春。所謂“息”心,就是佛家所指不作非分之想,就是要排除雜念。

  杭州靈隱寺前冷泉享有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的一副對聯:

  泉自幾時冷起,峰從何處飛來

  

  杭州西湖的飛來峰,相傳晉代鹹和元年有印度遊僧慧理登臨時歎道:

  “此是中天竺靈鹫之小峰,不知何年飛來。”董其昌在撰聯時抓住這一掌故,以設問方式爲聯,既新穎又能喚起遊人的遐想,更引出了後人“泉自冷時冷起:峰從飛處飛來”等應答之作。

  廣東韶關南華寺有一副楹 :

  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衆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養;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來由

  

  這副對聯,寫于南華寺天王殿中,殿中供奉的彌勒佛與其他地方的略有不同,但見“他”一手托缽,肩上攜著一個空布袋,席地而坐,神情間少了些許遊戲人生的況味,倒是多了些冷落空寂之感。

  又如大明寺四面廳有一楹聯:

  最難得過來人,相逢香火有緣,即空即色,正婆娑春夢一場,蘇臺歸烏;

  何處尋幹淨土,大好園林無恙,宜時宜雨,即仿佛西湖叁月,花港觀魚。

  上聯中“即空即色”是佛家常用經典之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蘊含空有不二的佛理,

  “蘇臺歸烏”指的是烏雀重返舊林的中興景象。下聯則無疑肯定了此處軒閣就是作者心中的淨土,時節均合時宜,仿佛到了人們心目中天堂杭州西湖一般讓人心曠神怡,感受到了無盡的悅樂。

  抒情:

  江蘇丹徒招隱寺有一聯雲:

  一勺勵清心,酌水誰含出世想

  

  半生盟素志,聽泉我愛在山聲。

  此聯是清代名將鐵良所題,聯中以“酌水”作爲廉吏之典,述說自己心地的清白以及對出世的向往,又以“在山聲”爲尾,表明自己絕不會同流合汙的志願。全聯寄情,于景,吟懷慨歎,清嘯而又委婉,表現出作者自視高潔的情操和期望脫離人世束縛的隱逸心理。

  峨眉山伏虎寺有一聯雲:

  山色千重眉鬓綠,鳥聲一路管弦同。

  上聯寫峨眉山千山萬壑,翠色撲面而來,似乎要把眉毛鬓角都染黑了。

  “綠”,謂烏亮之色。下聯說沿途鳥聲婉轉,如同奏出清脆悅耳的樂章。聯語概括了作者遊山所見所聞。峨眉山萬綠滿望、鳥聲盈耳,似管弦之樂,一片生氣勃勃,似乎人也鬓發變黑,返老還童,其興奮喜悅之情,躍然聯中。

  雲南劍川地藏寺悔悟亭有一楹聯:

  悔不盡千差萬錯,悟透了後果前因;悔難追事當頭戒,悟過來人放步行。

  由此聯,讀者不難設想到那種愧悔的心境,同時也會醒悟不再重蹈覆轍,重新開始生活。

  另外佛教楹聯中還有爲慶賀法師升座而寫的楹聯,如:

  巧把塵勞作佛事;善行方便度群生。

  如來說莊嚴佛土;菩薩住無相布施。

  大願無邊登勝蓮座;悲心普度轉妙*輪。

  弘法流傳名山生色;依持得主古寺常新。

  荷擔如來家業;依持圓覺伽藍。

  爲寺院落成開光而寫的楹聯,如:

  喜現莊嚴國土 欣沐佛陀靈光。

  大梵刹大叢林皆大歡喜;新殿堂新光彩唯新氣象。

  去舊更新梵宇複輝煌之製;宏宗演教法源得流通之祥。

  爲祝壽而寫的楹聯,如:

  了解塵緣是壽者相;宏開法會發菩提心。

  獅猊吟呻百靈警惕;龍象蹴踏萬衆歡騰。

  效伯玉之知非五十年愆尤,從茲盡忏;師仲尼之立命百千世懿範,永用遵行。

  賀傳戒而寫的楹聯,如:

  張戒網以振宗風,二谛圓明,誠足追蹤往哲;布慈雲而降法雨,叁根普被,允堪贻範後昆。

  爲高僧示寂而寫的悼念楹聯,如:

  德長年高, 聞道安詳西去;功成身退,還希乘願再來。

  一定有先知,即將寶座傳賢,而後安然歸去;獨思在耳言,殷切關心禅刹,真感痛失良師。

  成就此功德,早種諸善根。

  性天路遠,迷夢夜長,不幸師座早亡,切思道樹常存,千秋覆蔭;苦海波深,慈恩光大,無妨祖燈忽熄,唯願蓮華上品,頃刻敷榮。

  經世雄才,宦遊閩海,誰不聞政界內宏名,忽覺萬樹花開,盡似黃粱夢境; 精參妙谛,存想蓮池,我失卻化城中良友,偶見千江月現,皆成白色銀臺。

  另外還有自勵楹聯,如印光大師所寫:

  道業未成,敢使此心散亂;死期將至,力辭一切應酬。

  悉將格致誠正措己躬,是真豪傑;不以身心性命置度處,乃大丈夫。

  這些充滿人情味的楹聯,以入世之姿態寫出了人間喜悲,讓人體味個中冷暖,或能心有所悟。

  總之佛教楹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的精神財富,其功用不光是起到了莊嚴寺院殿堂,重要的是它通過文字傳達出了豐富的佛教文化信息。

  讀者在賞析這些佛教楹聯之時,于生活的萬丈紅塵中暫時抛開名缰利鎖,放下俗務牽絆,萌發探究人生之念,或能心有所悟。但願他日頓悟契機,直探如來本懷,傾心向佛,發自利利人之心,直至成就無上菩提,圓成佛道。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佛教文學的奇葩--佛教楹聯(阿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