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健康(曾智泉 黃美瑜)

  佛教與健康

  曾智泉 黃美瑜

  摘要:佛教因其教義、佛教醫藥學、佛教生活方式、佛教音樂、佛教心態、佛教建築藝術及寺院宗教氛圍等因素對當代人們心理健康和建設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佛教佛教內涵心理健康

  馬克思說: “宗教是這個世界的總的理論,是包羅萬象的綱領”。現代宗教思想家蒂裏希說:

  “宗教是人的終極關懷。”可以說,宗教直接爲人類提供的是精神關懷,它的一些活動在客觀上有助于人類身心健康。

  有研究表明:信仰任何一種主流宗教的人,不論男女,其平均壽命均比其他人長;他們的免疫系統功能也比其他人強;他們的血壓比其他人低;他們患中風、抑郁症、心髒病的可能性也比其他人小;他們自殺的可能性更是遠小于普通人。中國是佛教大國。佛教,作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有著同樣的作用。

  一、佛教的産生、發展與傳播

  約公元前6世紀,古印度釋迦族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對人生的生、老、病、死和變幻無常深感痛苦,于是苦思冥想,尋求解脫。他後來得道成佛,並向大衆宣傳自己悟出的真理,進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

  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因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民族文化和曆史背景不同,佛教在中國形成了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西南地區的小乘佛教叁大系。

  漢族地區佛教,是指由印度向北,經西域和河西走廊傳入葉:,國內地廣大地區的佛教。漢地佛教最初傳播的地區以長安、洛陽爲中心;東漢末年,佛經被大量譯成漢語,佛教教義開始同中國傳統的倫理和宗教觀念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般若學說受到門閥世族的歡迎,佛教因此得以迅速發展,寺院大興,教徒劇增,明僧輩出,石窟寺大量開鑿,佛經大量被翻譯、介紹,各種經論學派紛然而起,儒、佛、道互相融合、滲透,使佛教勢力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隋唐時期,由于統治者采取儒、佛、道兼用的方針,漢地佛教的傳播進入鼎盛時期,寺院經濟得到高度發展,譯經的規模、水平空前絕後,適應中國情況的佛教禮儀、法規基本完成,從而形成了天臺宗、叁論宗、律宗、法相宗、華嚴宗、淨土宗、禅宗、密宗等各宗派,並由中國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兩宋以後,佛教逐漸走上衰敗的道路。

  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或“藏密”,是佛教大乘密宗跟西藏地方本教相結合的産物。它的發展分兩個時期:

  (1)公元7—9世紀,佛教從中原和尼泊爾兩個方向傳入西藏,建立寺院,確定了喇嘛出家和供養製度,翻譯了大批佛經;

  (2)10世紀後期是藏傳佛教的正式形成時期,其特點是大量傳譯印度波羅王朝時期盛行起來的密教無上瑜珈部的經典。

  小乘佛教,流行于西南(雲南)地區,公元7世紀由緬甸傳入。小乘佛教在傣族、德昂族等民族中具有全民信仰的性質,並逐漸演化爲民族習俗。例如,傣族男孩到入學年齡時必須出家爲僧,在寺院中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時再還俗,只有個別優秀的可以留寺深造並逐步升爲正式僧侶。再如,傣族人共同的年節——潑水節,實際上是傣族最大的佛教節日。

  二、佛教中的健康因素

  1、佛教教義。人生是苦的,苦的根源在于人類自身的各種欲望,人的善惡行爲會有因果報應及輪回;要想脫離苦海,就要進行修持,徹底改變自己的世俗欲望和認識;主張忍耐、順從,放棄鬥爭。

  佛教都讓人們相信:冥冥之中存在著一個完美公正、無所不能、時刻洞察著世間一切的因果定律。當人們遇到疾病和困難時,一心念佛祈禱和求助,就能使自己冷靜下來,緩解內心的矛盾和沖突,獲得心理的解脫,進而獲得與命運抗爭的靈性、勇氣和力量。就這點而言,佛實際上承擔起了心理醫生的角色。

  佛教讓人深信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讓人們從宗教各種的戒律中,清淨自守、與世無爭。

  “窗外塵塵事,窗中夢夢身。既知身是夢,一任事如塵。”

  (宋·範成大),不僅刁;違反有形法律和社會倫理道德規範,而且更能對所信仰的教義,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因而産生自我約束與自我激勵的巨大力量。

  佛教崇“善”。現代著名佛學家雪松和尚說得好: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讓人在修行和願行中,常心存慈愛、關懷別人,並激勵自己從利益衆生的願行中去謀求人群整體的幸福,忘我無私地服務社會的公益,從幫助別人解除痛苦、增進幸福中提升自己,獲得人生的真愛;心中有愛,自然身心康甯、延年益壽。

  2、佛教中的醫藥學知識。佛教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也注重研究、積累醫藥學知識,並編入典籍,爲各國、各地區人類的健康服務;例如,我國隋唐史書上記載的由印度翻譯過來的醫書和藥方就有十余種,藏語系佛教《大藏經》中也有大量的醫學內容,傣文大藏經中收錄有各民族僧侶著述的醫藥知識,這些醫藥學知識伴隨佛典在信徒中流傳。

  在邊遠地區,佛教對于人類健康的幫助、醫學的發展,作用尤其顯著。例如,藏族的一座佛教寺院就是一所學校,它不僅傳播佛教禮儀,還傳播文化知識,包括醫藥學知識;中國雲南小乘佛教流行的地區,佛寺出來的和尚有的精通藥典,成爲農村草醫。特別是在西雙版納地區,佛寺曾經是學習一切文化知識,包括醫學知識的惟一場所。

  3、寺院的宗教氛圍。經常置身寺廟或教堂的宗教環境中,甯靜喜樂的氣氛,能提升起人們心中的善與美;而在各種宗教儀式中,他們祈禱、反省、忏悔、感恩與祝福所獲得的信心與慰藉,對于松弛身心的緊張,增進心靈的平安,具有很大的效力,對健康長壽很有助益。

  當人們端詳著慈眉善目、雍容大度、從容不迫的佛像時,狂躁的心態便能迅速平和下來。

  4、簡樸實用的日常養生法。佛教要求衣著幹淨整潔、樸素大方,能夠遮羞和抵禦嚴寒即可,反對追求華麗新奇。佛教要求飲食簡樸、清淡、素淨而富于營養。追求“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余。”

  (唐·大梅法常)的淡泊。佛教要求居住環境安靜、簡單、整潔。 “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閑。” (宋·志芝)。

  “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複無涯。時人若問居何處,綠水青山是我家” (唐.龍牙)。佛教要求出行簡單。一襲袈裟、一根竹杖、一只缽就可雲遊四方。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青目睹人少,問路白雲頭。” (南北朝·契此和尚)。

  總之,佛教對于衣、食、住、行的總體要求就是簡樸實用。這不僅可以減省人們爲過于追求生活享受而耗費精力,勞神傷心,也蘊含著許多值得紅塵中入學習和借鑒的科學道理。如每頓只吃七成飽,可以維持體內荷爾蒙的平衡,是很有效的延年措施。再如飲食口味清淡,可以延長血管的青春期,推遲硬化。

  5、佛教心態。清心寡欲的處世態度:佛教一般要求人們不要主動追尋親朋好友,主張斷絕名利思想,省卻一切不必要的應酬。

  “選得幽居惬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嘯一聲。” (唐·李翺)。清心寡欲,閑雲野鶴,心遊世外。

  “萬事無如退步人,孤雲野鶴自由身。松風十裏時來往,笑揖峰頭月一輪。”(宋·慈受懷讓)。

  6、佛教音樂。寺院音樂總稱“佛樂”。中國佛樂最先起于梵呗,所謂“梵呗”,就是以曲詠經、以歌誦經。宗教活動使用打擊樂器,以鍾、鼓、磬、木魚爲主,配以鈴、铛子等,取其清澈靜穆的效果;佛樂演奏則以吹管樂器(如管子、笛、笙等)爲主,輔以打擊樂器(如钹、镲、雲鑼等),各種樂器既相互照應,又各顯其長,從而達到佛教音樂悠遠、虛無、淡泊、甯靜的宗旨。日常的晨鍾暮鼓就足以讓人心空如谷,神清思靜;進入佛教音樂狀態,人心容易寵辱皆忘。

  7、佛教建築。宗教場所是人們平等參加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不管是祠廟、道觀、寺院,還是教堂、清真寺,一般原則上是對所有民衆開放的。在這樣一個神聖的地方,面對這些高大、神聖的建築,信徒們在心理上獲得了暫時的平等。宗教建築一般不僅獨具特色,還有一定的藝術性,有的宗教建築幾乎是當時建築、裝飾、園林美化藝術的最高體現,人們身臨其境,可享受到藝術的熏陶。有的宗教建築,尤其是許多的道觀、寺院,大多建在有山有水、風景秀麗、萬籁俱寂的地方。“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俱寂,但余鍾磬音。”

  (唐·常建)在這種環境中,人們既可享受到域外美景、呼吸到新鮮空氣,又可沐浴到佛教的神韻,對調節身心大有裨益。

  叁、佛教信仰是心靈的淨化劑

  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決定他健康與否的根本要素。樂觀平和、充滿信心,就會不斷努力,逐漸改變自己的一切;反之,則會精神空虛萎靡、意,志消沈。

  “窮算命,富燒香”。現代社會是個競爭社會,金錢讓人性的發展倍受壓抑,背離了人性自然化的生存原則和生存方式,人們的精神疾病發病率必將大大增高,僅僅依靠在社會中建立大量的精神衛生防治站和心理咨詢站,是遠遠不能夠解決社會中衆多的精神疾病患者問題的。古今中外的曆史證明:社會中的宗教(佛教),往往對解決人們的精神心理疾患,有很大的積極疏導作用。這就是說,要建設一個人人心理健康的和諧社會,除了應該積極使用科技醫療手段外,還應該充分注意宗教(佛教)對社會健康發展的積極意義。

  參考書目:

  《詩僧的天涯》,編者司南,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