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軌及其《因明入正理論疏》(沈劍英)▪P2

  ..續本文上一頁能量智與量果的統一關系。因明在說現量和比量時,會涉及量果的問題。《入論》釋量果雲:“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證相故。”這句話不易理解,智與果爲什麼是不離的呢?又爲什麼稱作證相呢?文軌解釋說:

  謂現、比證諸法自相、證諸法共相,自、共相是所量,二量之體爲能量,即此能量證二相智,自照明白爲量果,故雲是證相故。……既于證相一心之上有此能量、所量之義,故此證相量果亦名爲量也。13

  這段解釋深中肯綮,指出自相與共相就是所量相分,現量與比量則是能量見分,能量之智即是量果,也可稱之爲證相。證相就是心識的主體(自證分),它變生出見分和相分來,它自己複可成爲量果。文軌的這些闡發都是合乎唯識學說的,如《成唯識論》卷一雲:

  複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14

  由此可知,相、見二分乃由自證分生起。故《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雲:

  護法等雲,謂諸識體即自證分。15

  所以心識的主體即自證分,亦即能量智,亦即證相,它既可變生相、見二分,而且“即用此量智,還爲能量果”。16文軌的解釋與此別無二致。

  第五,在對十四過類作詳解的基礎上,厘定似能破的界說。十四過類是陳那所總結闡發,至商羯羅主則將其納入似宗、似因、似喻和缺減性的過失之中,不再專門闡釋十四過類。然而文軌在疏解似能破時依然引入十四過類說並對之一一闡釋,這部分內容後來保存在《趙城藏》中,基本完好,是現今能看到的唐人釋十四過類的稀有文獻。文軌對十四過類的疏解保存了玄奘的不少口義,也提供了不少實例,使之具體化。在闡釋十四過類的基礎上,文軌複對似能破的界說作進一步的厘定:

  如上所列十四過類,名似能破。以彼敵愚,于他能立無過量中不能緘言,惑亂立人、證者、聽衆,欲顯已勝,妄施此難,故是似破,亦有于他過量中不知其過,而更妄作余過類難,亦是似破。17

  這一界說殊爲精確。文軌在此界說中揭示,似能破包括兩方面的情況:一是立者的論證本無過失,難者卻妄言有過;二是立者的論證雖有過失,難者卻是所破非其過。這是從外延上來界定似能破,較之《入論》僅以無過論證難作有過論證這一種作爲似能破的界說,要全面而中肯。不過文軌的補充可溯源于陳那,如《正理門論》雲:

  所言似破……由彼多分于善比量,爲迷惑他而施設故,不能顯示前宗不善,由彼非理而破斥故。18

  陳那所說的“由彼多分于善比量”,意指似能破所破斥的並非都是無過失的比量。文軌的補充解說即本于陳那所雲,然而更爲明確。

  由上列數點可知,《文軌疏》的價值在于不僅錄存了玄奘的許多口義和印度中世紀的一些因明研究的思想資料,而且融入了文軌在深沈思考基礎上産生的智慧結晶。這些也就是文軌在因明研究上所作出的貢獻。固然,文軌的因明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但這在因明初傳時期似難避免,連誕生于叁十年以後的最具權威性的窺基《大疏》,亦存在許多類似的錯訛。

  二、《文軌疏》早在盛唐時期即已流傳日域

  在奘門諸師所作的因明疏記中,早期以文軌所撰的《入論疏》最爲盛行,後期則以窺基的《入論疏》影響最大,故世稱《大疏》。此兩種疏及諸師的因明章疏後來均由日本遣唐學問僧絡繹傳回日本。

  《文軌疏》傳至日域的時間應該不會晚于盛唐。據日釋永超《東域傳燈目錄》和藏俊《注進法相宗章疏》所記,日釋慶俊(688─778)撰有《因明入正理論文軌疏記》叁卷。這是一部以文軌《入論疏》爲文本對之作注釋的著作。慶俊生活的年代相當于從武則天到唐代宗的時期,他的這部疏記當寫于我國盛唐至中唐期間,于此可證,其時文軌疏已傳至日本。其實何止文軌的疏,奘門諸師的因明疏記亦已大都傳至日本,這是入唐求法的日本學問僧的功勞。

  日本法相宗以玄奘和窺基創立的慈恩宗爲祖庭,先後有四傳。道昭于西元653年入唐師從玄奘八年,歸國後住元興寺,弘傳法相教義,是爲第一傳。西元658年(即道昭入唐後的第五年),智通和智達二人也入唐求法,師事玄奘和窺基,是爲第二傳。以上二傳均爲南寺傳,也稱元興寺傳。上述日釋慶俊就是南寺系的佛教學者,他所釋的《入論文軌疏》,當是道昭或智通、智達攜回。西元703年,智鳳、智鸾、智雄叁人又奉旨入唐,受教于慈恩叁祖智周,歸國後住興福寺,弘揚法相唯識之學,是爲第叁傳。西元717年,智鳳一系的玄昉入唐,師承智周學習法相教義十八年,歸國後也住興福寺弘法,是爲第四傳。第叁、四兩傳合稱北寺傳,亦稱元興寺傳。北寺系的學者也從中國攜回大量經論。如玄昉的傳人善珠(723─797)所撰的《因明論疏明燈抄》,煌煌十二卷,其中就廣泛引用了文軌、神泰、淨眼、文備、定賓、玄應、圓測、壁公、元曉、靖邁、順憬、慧沼、太賢(圓測的二傳弟子)等人的《因明疏記》,其中引用文軌的釋文和觀點達數十處之多。可見善珠對文軌的重視程度。善珠生活的年代相當于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德宗貞元十叁年,這一時期,唐王朝經曆了安史之亂,正由盛轉衰,因明研究也隨著慈恩宗的頹勢而漸趨式微,然日本的因明研究卻正處在初始階段,不過其起點甚高,善珠的《明燈抄》即是北寺系學者的代表作。

  這之後,日本南寺系學者、元興寺的願曉律師亦對文軌的《入論疏》作了專門研究,撰有《因明義骨》叁卷。願曉生年不詳,卒于西元874年,其生活的年代約當于我國晚唐時期。《義骨》叁卷今已不存,但《圓超錄》《永超錄》《藏俊錄》均有記載,而且圓超(862-925)、永超(1014-1095)、藏俊(1104-1180)均親見此書,藏俊的《大疏抄》還多次引用《義骨》的文字。圓超特地注明此書爲“《莊嚴疏》末疏也”。19永超則注雲“《軌疏》爲本,見行本二卷”。20這兩個注腳使我們了解了《義骨》與《文軌疏》的關系,並且突顯出《文軌疏》的地位。在日本,除了慈恩宗初祖窺基所撰的《因明大疏》受到法相宗學者的普遍推崇外,文軌的《入論疏》也享有普遍關注的特殊地位。

  【未完待續】

  【注釋】

  1. 《因明入正理論莊嚴疏》(以下簡稱《莊嚴疏》,卷一頁二左,支那內學院,1934年。

  2. 窺基《因明大疏》卷六頁九左。

  3. 《莊嚴疏》卷一頁一左右。

  4. 《莊嚴疏》卷一頁二左右。

  5. 《大正藏》第30卷42b。

  6. 《大正藏》第32卷31a。

  7. 《大正藏》第32卷30c。

  8. 《莊嚴疏》第一頁十六左、右。

  9. 《大正藏》第32卷31c。

  10. 《莊嚴疏》卷一頁二十二右~二十叁左,內院本,1934年。

  11. 《莊嚴疏》卷一頁十五左,內院本,1934年。

  12. 如淨眼就作如此讀,他還對文軌以“因同品”爲讀提出批評,參見《略抄》寫卷第148~159行。

  13. 《莊嚴疏》卷叁頁二十二右~二十叁左,內院本,1937年。

  14. 《大正藏》第31卷1a。

  15. 《大正藏》第42卷241a。

  16. 《大疏》卷八頁十六左,金陵本,1896年。

  17. 《莊嚴疏》卷四頁二十七左,內院本,1934年。

  18. 《大正藏》第32卷9a。

  19. 《大正藏》第55卷1135a。末疏,注釋之書。

  20. 《大正藏》第55卷1160c。

  轉自:《澳門佛教》2006年第7期

  

《文軌及其《因明入正理論疏》(沈劍英)》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