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能量智与量果的统一关系。因明在说现量和比量时,会涉及量果的问题。《入论》释量果云:“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这句话不易理解,智与果为什么是不离的呢?又为什么称作证相呢?文轨解释说:
谓现、比证诸法自相、证诸法共相,自、共相是所量,二量之体为能量,即此能量证二相智,自照明白为量果,故云是证相故。……既于证相一心之上有此能量、所量之义,故此证相量果亦名为量也。13
这段解释深中肯綮,指出自相与共相就是所量相分,现量与比量则是能量见分,能量之智即是量果,也可称之为证相。证相就是心识的主体(自证分),它变生出见分和相分来,它自己复可成为量果。文轨的这些阐发都是合乎唯识学说的,如《成唯识论》卷一云:
复谓识体转似二分,相、见俱依自证起故。14
由此可知,相、见二分乃由自证分生起。故《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
护法等云,谓诸识体即自证分。15
所以心识的主体即自证分,亦即能量智,亦即证相,它既可变生相、见二分,而且“即用此量智,还为能量果”。16文轨的解释与此别无二致。
第五,在对十四过类作详解的基础上,厘定似能破的界说。十四过类是陈那所总结阐发,至商羯罗主则将其纳入似宗、似因、似喻和缺减性的过失之中,不再专门阐释十四过类。然而文轨在疏解似能破时依然引入十四过类说并对之一一阐释,这部分内容后来保存在《赵城藏》中,基本完好,是现今能看到的唐人释十四过类的稀有文献。文轨对十四过类的疏解保存了玄奘的不少口义,也提供了不少实例,使之具体化。在阐释十四过类的基础上,文轨复对似能破的界说作进一步的厘定:
如上所列十四过类,名似能破。以彼敌愚,于他能立无过量中不能缄言,惑乱立人、证者、听众,欲显已胜,妄施此难,故是似破,亦有于他过量中不知其过,而更妄作余过类难,亦是似破。17
这一界说殊为精确。文轨在此界说中揭示,似能破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立者的论证本无过失,难者却妄言有过;二是立者的论证虽有过失,难者却是所破非其过。这是从外延上来界定似能破,较之《入论》仅以无过论证难作有过论证这一种作为似能破的界说,要全面而中肯。不过文轨的补充可溯源于陈那,如《正理门论》云:
所言似破……由彼多分于善比量,为迷惑他而施设故,不能显示前宗不善,由彼非理而破斥故。18
陈那所说的“由彼多分于善比量”,意指似能破所破斥的并非都是无过失的比量。文轨的补充解说即本于陈那所云,然而更为明确。
由上列数点可知,《文轨疏》的价值在于不仅录存了玄奘的许多口义和印度中世纪的一些因明研究的思想资料,而且融入了文轨在深沉思考基础上产生的智慧结晶。这些也就是文轨在因明研究上所作出的贡献。固然,文轨的因明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但这在因明初传时期似难避免,连诞生于三十年以后的最具权威性的窥基《大疏》,亦存在许多类似的错讹。
二、《文轨疏》早在盛唐时期即已流传日域
在奘门诸师所作的因明疏记中,早期以文轨所撰的《入论疏》最为盛行,后期则以窥基的《入论疏》影响最大,故世称《大疏》。此两种疏及诸师的因明章疏后来均由日本遣唐学问僧络绎传回日本。
《文轨疏》传至日域的时间应该不会晚于盛唐。据日释永超《东域传灯目录》和藏俊《注进法相宗章疏》所记,日释庆俊(688─778)撰有《因明入正理论文轨疏记》三卷。这是一部以文轨《入论疏》为文本对之作注释的着作。庆俊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从武则天到唐代宗的时期,他的这部疏记当写于我国盛唐至中唐期间,于此可证,其时文轨疏已传至日本。其实何止文轨的疏,奘门诸师的因明疏记亦已大都传至日本,这是入唐求法的日本学问僧的功劳。
日本法相宗以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慈恩宗为祖庭,先后有四传。道昭于西元653年入唐师从玄奘八年,归国后住元兴寺,弘传法相教义,是为第一传。西元658年(即道昭入唐后的第五年),智通和智达二人也入唐求法,师事玄奘和窥基,是为第二传。以上二传均为南寺传,也称元兴寺传。上述日释庆俊就是南寺系的佛教学者,他所释的《入论文轨疏》,当是道昭或智通、智达携回。西元703年,智凤、智鸾、智雄三人又奉旨入唐,受教于慈恩三祖智周,归国后住兴福寺,弘扬法相唯识之学,是为第三传。西元717年,智凤一系的玄昉入唐,师承智周学习法相教义十八年,归国后也住兴福寺弘法,是为第四传。第三、四两传合称北寺传,亦称元兴寺传。北寺系的学者也从中国携回大量经论。如玄昉的传人善珠(723─797)所撰的《因明论疏明灯抄》,煌煌十二卷,其中就广泛引用了文轨、神泰、净眼、文备、定宾、玄应、圆测、壁公、元晓、靖迈、顺憬、慧沼、太贤(圆测的二传弟子)等人的《因明疏记》,其中引用文轨的释文和观点达数十处之多。可见善珠对文轨的重视程度。善珠生活的年代相当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德宗贞元十三年,这一时期,唐王朝经历了安史之乱,正由盛转衰,因明研究也随着慈恩宗的颓势而渐趋式微,然日本的因明研究却正处在初始阶段,不过其起点甚高,善珠的《明灯抄》即是北寺系学者的代表作。
这之后,日本南寺系学者、元兴寺的愿晓律师亦对文轨的《入论疏》作了专门研究,撰有《因明义骨》三卷。愿晓生年不详,卒于西元874年,其生活的年代约当于我国晚唐时期。《义骨》三卷今已不存,但《圆超录》《永超录》《藏俊录》均有记载,而且圆超(862-925)、永超(1014-1095)、藏俊(1104-1180)均亲见此书,藏俊的《大疏抄》还多次引用《义骨》的文字。圆超特地注明此书为“《庄严疏》末疏也”。19永超则注云“《轨疏》为本,见行本二卷”。20这两个注脚使我们了解了《义骨》与《文轨疏》的关系,并且突显出《文轨疏》的地位。在日本,除了慈恩宗初祖窥基所撰的《因明大疏》受到法相宗学者的普遍推崇外,文轨的《入论疏》也享有普遍关注的特殊地位。
【未完待续】
【注释】
1. 《因明入正理论庄严疏》(以下简称《庄严疏》,卷一页二左,支那内学院,1934年。
2. 窥基《因明大疏》卷六页九左。
3. 《庄严疏》卷一页一左右。
4. 《庄严疏》卷一页二左右。
5. 《大正藏》第30卷42b。
6. 《大正藏》第32卷31a。
7. 《大正藏》第32卷30c。
8. 《庄严疏》第一页十六左、右。
9. 《大正藏》第32卷31c。
10. 《庄严疏》卷一页二十二右~二十三左,内院本,1934年。
11. 《庄严疏》卷一页十五左,内院本,1934年。
12. 如净眼就作如此读,他还对文轨以“因同品”为读提出批评,参见《略抄》写卷第148~159行。
13. 《庄严疏》卷三页二十二右~二十三左,内院本,1937年。
14. 《大正藏》第31卷1a。
15. 《大正藏》第42卷241a。
16. 《大疏》卷八页十六左,金陵本,1896年。
17. 《庄严疏》卷四页二十七左,内院本,1934年。
18. 《大正藏》第32卷9a。
19. 《大正藏》第55卷1135a。末疏,注释之书。
20. 《大正藏》第55卷1160c。
转自:《澳门佛教》2006年第7期
《文轨及其《因明入正理论疏》(沈剑英)》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