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施波羅蜜—一 海濤 輯
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以財物惠施,獲八功德。雲何爲八?
一者、隨時惠施,非爲非時;二者、鮮潔惠施,非爲穢濁;
叁者、手自斟酌,不使他人;四者、誓願惠施,無憍恣心;
五者、解脫惠施,不望其報;六者、惠施求滅,不求生天;
七者、施求良田,不施荒地;八者、然持此功德,惠施衆生,不自爲己。」
2.若有衆生欲先樂而後樂,當行布施,求此先樂而後樂。
3.平等施者,福第一尊。
4.佛告彌勒:「菩薩摩诃薩布施之時作是思惟:『諸有衆生之類,菩薩最爲上首,具足六度,了諸法本。』何以故?食已,諸根寂靜,思惟禁戒,不興瞋恚,修行慈心,勇猛精進,增其善法,除不善法,恒若一心,意不錯亂,具足辯才,法門終不越次。使此諸施具足六度,成就檀波羅蜜。」
5.若欲布施之時,若多、若少,若好、若醜,歡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布施,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
6.盡當普惠施,終無悋悔心;必當遇良友,得濟到彼岸。
7.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我今日審知衆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報。最後一抟之余,己不自食,惠施他人。爾時不起憎嫉之心,如毛發許。以此衆生不知施之果報,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報,平等之報,心無有異。是故衆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墮落,恒有悭嫉之心,纏裹心意。」 (以上講義內容整理自《增壹阿含經》)
8.有人說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施即五陰。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爲自利、他利及自他利,則具五陰。如是布施即能莊嚴菩提之道。
9.若有于財、法食生悭,當知是人于無量世得癡、貧報。是故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時,要作自利及利益他。
布施波羅蜜—二 海濤 輯
1.若人樂施,一切怨雠悉生親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則得成就施果。
2.遠離煩惱,多財巨富,名施正果;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名施余果。
3.施果叁種:有財勝故,獲得勝果;有田勝故,獲得勝果;施主勝故,獲得勝果。
一、向須陀洹至後身菩薩乃至成佛,是名勝田。施如是田,故得勝果。
二、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觸,是名財勝,以是物施故得勝果。
叁、若有施主信心淳濃,(具足)施、戒、聞、慧,則得勝果。
4.譬如比丘修集慈心,如是慈心實無受學,而亦獲得無量果報。施塔像等,亦應如是得五果報。如人種谷,終不生苽。施于塔像,亦複如是:以福田故,得種種果。是故我說:田得果報,物得果報,主得果報。
5.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叁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一、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饒財寶——金、銀、琉璃、車渠、瑪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
二、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報。
叁、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爲父母、兄弟、宗親一切衆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
四、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
五、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是財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
布施波羅蜜—叁 海濤 輯
1.有人說言:施于塔像不得壽、命、色、力、安辯,無受者故。是義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心而行布施,是故應得如是五報。
2.若好色施,以是因緣,是人獲得微妙上色。
3.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稱遠聞。
4.若以味施,是人因是衆樂見聞;既見聞已,生愛重心。
5.若好觸施,是人因是得上妙觸。受者受已,則能獲得壽命、色力、安樂、辯才。
6.施有二種:一者、法施;二者、財施。法施則得財、法二報;財施,唯還得財寶報。菩薩修行如是二施,爲二事故:一、令衆生遠離苦惱;二、令衆生心得調伏。
7.複有叁施:一、以法施;二、無畏施;叁、財物施。
一、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爲壞邪見說于正法,能分別說實、非實等,宣說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
二、若有衆生怖畏王者、師子、虎、狼、水、火、盜賊,菩薩見已,能爲救濟,名無畏施。
叁、自于財寶破悭不悋,若好、若醜,若多、若少,牛羊象馬、房舍臥具、樹林泉井……,如是等物,稱求者意,隨所須與,是名財施。
8.施有四累:一、悭貪心;二、不修施;叁、輕小物;四、求世報。如是四累,二法能壞:一、修無我;二、修無常。
9.若欲樂施,當破五事:
一者、瞋心;二者、悭心;叁者、妒心;
四者、貪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樂布施。
10.菩薩施財,凡有二種:一者、衆生;二者、非衆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悋惜,名一切施。菩薩布施由憐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時、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布施波羅蜜—四 海濤 輯
1.樂施之人,獲得五事:
一者、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者、一切衆生樂見樂聞;
叁者、入大衆時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稱;五者、莊嚴菩提。
2.菩薩之人,名一切施。雲何名爲一切施也?
一、菩薩摩诃薩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
二、恒以淨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
叁、少物能施,名一切施。
四、所愛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
五、施不求報,名一切施。
六、施時不觀田以非田,名一切施。
七、怨親等施,名一切施。
3.不施病人不淨食藥。不劫他物乃至一錢,持以布施。
4.或時設以不淨物施,爲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鎖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終不以施。
5.菩薩施時雖得自在,終不罵打,令諸仆使生瞋、苦惱。如法財施,不求現在、後世果報。施已,常觀煩惱罪過,深觀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無所求。
6.施貧窮時,起悲愍心;施福田時,生喜敬心;施親友時,生放舍心。若見乞者,則知所須,隨相給與,不令發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無量果。
7.有智之人爲四事故樂行惠施:
一者、因施能破煩惱;二者、因施發種種願;
叁者、因施得受安樂;四者、因施多饒財寶。
8.無貪之心,名之爲施。雲何無貪?施即是業,物即是作;爲業、爲作,具足布施,名爲無貪。因于布施破煩惱者,既行惠施,破悭貪、嫉妒、瞋恚、愚癡。
9.有智之人,爲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調伏自心;二者、壞怨瞋心。如來因是名無上尊。
(以上講義內容整理自《優婆塞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