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出家的現代意義
明智
摘要:出家,在佛教中即指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專指出家修道者。真正的出家人,是慈悲的、智慧的,是陽光燦爛的。是心憂天下弘化世界的。現今社會急需佛法滋潤人心,滌淨社會顛倒之亂象,很慶幸有慈悲的僧寶們發心,各以已身所修之法門,結合十方叁寶之宏願,爲衆生攜手共築慈悲、清淨、祥和且安樂的國度。
關鍵詞:出家、佛教、現代意義
前言
佛教的修行綱領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並依戒定慧叁學,以求達到圓滿的目標。而常言,法賴僧傳,佛法的弘揚,離不開僧寶的付出和傳承,當今社會,只有用佛法的甘露才能滌盡衆生內心的煩悶和不安,從而樹立理智、大覺、發奮、進取、樂觀、向上的理念,讓我們每個人在佛法的教育下,在僧寶的引導下,得到幸福快樂、創建社會和諧、國家富強、世界大同的美好未來。
一、出家的含義
1、一些世俗誤解
出家,“在佛教中即出離家庭生活,專心修沙門之淨行;專指出家修道者。”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好像出家與自殺的意義幾乎是相同的;在事業上、金錢上、名利上,受了重大的打擊,遭了不可挽回的失敗,就心灰意冷,沒有勇氣面對現實,處處逃避,對世不滿,當再也不想奮鬥下去之時,第一條路就是以自殺的方法結束這無可奈何的生命;第二條路就是遁入空門,披剃出家,青磬木魚,了此殘生。這種觀念,絕對不是佛教出家的本來面目,但我不否認,的確有如此的人進入佛門出家,這些人進入佛門,不會有多大的建樹,也不會有多大的破壞,然而這樣就導致社會上形成對于佛門僧侶的若幹誤解。
2、出家是大孝
還有許多人認爲出家是不孝的行爲,《孝經》有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出家剃發就是不孝。《孟子·離婁上》說:“不孝有叁,無後爲大。”對社會上影響最大的是不婚配、棄妻絕別,我國社會是以宗法血緣爲紐帶的,曆來就重視家庭傳承,認爲多子多福,力求香火不斷,所以人們認爲出家是大不孝。
其實,出家的使命是爲了普度衆生,出小家而入大家,讓天下人都能夠孝順父母,這是一種大孝。佛教認爲父母在世勞苦萬分,子女未能報答全恩,哪能爲自己的貪欲而娶妻生子,在世俗中會受到倫理的束縛,只有出家才能救度父母。所以出家是大孝。
出家是一件非常鄭重的事情,而且在佛教徒看來,是一件非常值得贊歎的事情,出家不是要逃避什麼挫折或者世間男女感情,佛法能夠在世界上流傳下來靠的就是一代代出家僧寶千辛萬苦的努力,要有一顆“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不爲自己求安樂,只願衆生得離苦”的大菩提心。
二、出家的目的
1、出家要發菩提心
要想出家,先要看看自己出家的發心,是否具有出離心,認識到了輪回六道的痛苦,想要出離叁界六道,更要看是否具有菩提心。如果具有了菩提心,那麼出家後,有著這種菩提心的支持,一定能成就道業。相反,只是因爲一段時間的挫折或者情感問題,或者願意清靜幾天,那麼貿然出家而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支持的話,出家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我們要發心出家,發菩提心出家,什麼是菩提心呢
菩提心就是要自己通過修行佛陀至高的覺悟智慧,跳出六道生死輪回的苦海,並且幫助一切衆生走出生死輪回苦海的大願心。換句話說就是:“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大悲心。
2、出家要了生死
我們要真爲生死出家,“真爲生死出家”就是我們要在有限的一生中了生死、出輪回。一個人若能有真爲生死出家的心,那他對人、對事、對物的心態,自然就與別人不一樣,不會再爭名奪利,也不會勾心鬥角。他知道那是輪回業,一心爲了生死、出叁界,不是做不到,老實按照佛陀的話去做,依教奉行。我們要多想想自己有沒有老實去做。
3、出家要真心
在末法時代很難了生死,我們這個人生就像在演電視劇一樣,各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其間劇情不離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看戲的人也隨著劇情忽喜忽樂、忽憂忽悲的,而這好惡憂樂,也不過是我們自己眼根對著塵境,在分別取舍。我們看娑婆世界也是一樣,順境、逆境、善的、惡的,心境隨之起伏,而不幸的是我們的惡習深重,眼根對境,見惡易隨、見善難徙,看到惡的,契合自己惡性習氣,就心生歡喜,恣心縱意,隨順而去:而聽到佛菩薩的作爲,像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卻心生爲難,認爲那只是佛菩薩的境界,自己是凡夫,如何能做得來,而心生退卻,對佛菩薩只能空贊歎。結果好的沒學到,壞的卻越染越深,這就是本身沒有誓願力的緣故,沒有真心出家的緣故。
出家人放下一切,看破一切,遠離是非之爭,不介入人我長短,這被一般人以爲是消極思想的表現。其實,佛門的出家人,自己放下看破,是積極的:讓人放下看破,更是積極的。人間的罪惡與禍亂,難道不是由于放不下、看不破的人太多嗎
我們出家人,一邊教自己放下看破,並教他人放下看破,同時也教自己並教他人直下承當;名利私欲要放下看破,救人救世要直下承當,這不是消極,反而是積極的。
《無量壽經》中的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落實到我們生活中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善導大師說:“一切從真實心中作”,所以我們出家要發菩提心,還有我們要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一切衆生,救度衆生,這樣我們才能自了生死,也能幫他人了生死,才能達到出家的目的。
叁、出家的現代意義
1、出家是社會的需要
五年前的“非典”,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等等,這些災難是真的突如其來的嗎
肯定有發生的因緣。佛陀說:“一切外因莫不是由于衆生的起心動念而來。”“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天地自有公道,爲何天地不仁
還不是因爲衆生“自作自受”,所謂“地動莫不是因爲人心先動。
現今社會急需佛法滋潤人心,滌淨社會顛倒之亂象,很慶幸有慈悲的僧寶們發心,各以己身所修之法門,結合十方叁寶之宏願,爲衆生攜手共築慈悲、清淨、祥和且安樂的國度。佛法是教導人們放棄貪欲,放棄爭鬥,以一顆清明平和的心來看待世間萬物,來愛人、幫助人、拯救人的。
2、出家要承擔使命.
真正的出家人,是慈悲的、智慧的,是陽光燦爛的。是心憂天下弘化世界的,古來高僧,不僅對佛法貢獻卓越,對江山社稷和百姓的福祉也是功高蓋世的。在佛法傳入中國之前,帝王去世都要用活人陪葬,導致無數家庭生離死別。而隨著佛法在東土的傳播,以至被朝廷擁戴,佛法慈悲擴生的精神就自然廢除了這一殘忍的陋習,福澤後世難以言表。佛法的和平、環保、仁愛精神,給人類的文明帶來了巨大的貢獻,並且將進一步造福後世。
有很多出家人,發心深入教育,以己身的特長,輔助學校教學,如教育學生愛國、仁慈、惜福、惜字、孝順、守節、守信、守義、守時、禮儀、盡忠……等;教導衆生不言詞失禮、不作奸犯科,不殺、盜、淫、妄而胡作非爲:發心到全國及世界各地監獄講經說法,教導技藝,許多受刑人接受佛法的開示,從此洗心革面,改過向善,這些人回到社會後,從事正當淨業,自願服務社會人群;在接受供養後,將財物拿去行善布施,救濟國內外貧困者,或鋪橋造路,或救濟,或興建醫療、文化、教育……等設施或不經過第叁者,直接送交急需救助者手中;發心輔導叛逆、吸毒、逃學、辍學、不敬父母師長的問題青少年,很多人都被佛門中“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大愛所感化,從此收斂放蕩、桀骜不馴、逞強好鬥的個性,不再成群結黨,製造事端、困擾社會、危害國家。
結語
由此可見,社會需要佛法,給不知方向的人指明方向,給消極失落的人,以正確的教導。總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佛法,佛門的出家對社會來說是如此的重要。
寫完本文,讓我對出家的僧寶,再次有了詳細的了解和認識,也讓我明白做一個如法僧人的偉大和重要。讓我知道,在這末法時期,我們僧寶肩負的責任不光是弘揚佛法,還要利用我們的修證,去爲構建和諧社會做更多的貢獻。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