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和諧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表現特征及現實意義(存潤)

  和諧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表現特征及現實意義

  存潤

  在宗教工作中樹立和強化“和合”理念,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妥善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宗教問題,努力促進宗教關系的和諧,對于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弘揚中華文化,都將會發揮重大作用。在我國,

  “不信神”的執政黨能夠把“信神”的群衆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設祖國的現實美好的幸福生活上宋,這是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

  本文對和諧宗教是宗教工作的現實要求進行分析,提出了和諧宗教理論的六項基本內容,概括了五大基本特征及五個具體特點,指出創建和諧宗教的六大現實意義,總結了和合文化是和諧宗教建設的思想價值觀念。

  一、和諧宗教是宗教工作的現實要求

  衆所周知,佛教是來源于古印度,是中國化了的具有世界性的宗教。漢傳佛教是與中國傳統的儒家及道教進行了圓融和合而形成的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曆史悠久、影響範圍廣泛的宗教。很多著名寺院是儒釋道和諧文化的典範之地。

  中國地域遼闊,疆域廣大,聚集著多民族多宗教信仰的民衆,和諧是求生存、求發展的客觀現實要求。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交通極爲方便快捷,世界變成了地球村;全球化發展趨勢不可阻擋,人們生存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信息交流廣泛,人們的信仰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已經是客觀存在的現實。

  宗教工作涉及的社會群體是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鑒于我國宗教領域的狀況,我們還要重視五大宗教以外、爲數衆多的民間信仰的信衆,還有不信教的群衆。

  和諧是當代哲學和人類智慧關心的主題。實現人自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和終極理想。

  二、和諧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

  和諧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是: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和黨的宗教政策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鼓勵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衆自覺地愛國愛教、團結進步。堅持信仰上互相尊重,政治上團結合作,實現廣大信教群衆和不信教群衆以及信仰不同宗教群衆的大團結,推進同一宗教內部、各種宗教之間、宗教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共同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一)堅持宗教工作長期存在的基本認識

  宗教存在的長期性、群衆性和特殊複雜性,這叁個特點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其中最根本的是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在生産力空前發展、科技飛速進步、人類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的同時,本來應該有更多的人能夠自覺地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再也不需要向虛幻的神的世界去尋求精神寄托。但現實是,宗教不僅沒有消亡,影響卻還在增大,在一些地方頗有升溫之勢。

  (二)堅持宗教工作“四句話”的基本方針

  我國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是, “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

  (叁)堅持宗教工作“以爲人本”的基本原則

  堅持宗教工作“以人爲本”的基本原則,集中表現在“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上,這個政策既是尊重、保護人權的重要體現,也是最大限度地團結廣大信教群衆的必然要求,對于增強黨同信教群衆的血肉聯系與宗教同社會的和諧關系,不斷鞏固和擴大黨的群衆基礎具有重要意義。

  (四)堅持宗教工作“求同存異”的基本態度

  “求同存異”的思想就其精神實質來說,體現了一種政治文明的包容性和寬容精神。

  “求同存異”反映了政治文明的多樣性與差異性的互動關系,具體在宗教工作中,“同”即“政治之同”,

  “異”即“信仰之異”,其間同不斥異,異不妨同,這就是“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突出體現了傳統和合文化所蘊含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和衷共濟”的思想精髓。表現爲黨和政府與信教群衆在根本利益和政治目標一致的基礎上,可以有彼此不同的信仰,而且還要互相尊重、寬容。

  (五)堅持宗教工作發揮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

  宗教的服務社會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現在它有助于勸人向善、慰藉心靈、扶貧濟困,有助于文治教化、淳化風氣、社會穩定。

  宗教要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首先宗教自身、宗教內部就要和諧。一個“和諧的宗教”而不是一個“沖突的宗教”,才是宗教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釋放消極作用的基礎。因此,我國五大宗教的負責人發出了鄭重倡議:

  “發揮優勢,共建中國和諧宗教:五教同光,創建和諧寺觀教堂”。

  (六)堅持宗教工作以慈善爲橋梁和紐帶的基本觀念

  愛是人類共同的語言,慈愛是各宗教共同的教義,各宗教界以自己的方式踐行慈善事業,向社會融入宗教特有的愛。宗教界還本著關愛人民、慈善助樂、服務社會的理念,積極參與扶貧救災、捐資助學等社會公益事業活動。

  佛教的公益事業理論集中體現在佛教的事業觀、慈悲觀、福田觀和布施觀,總結佛教公益事業的類型有:扶危濟困、捐資助學、醫療救助、護生環保以及文化事業等等,佛教團體進入慈善事業領域所表現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跨宗教和跨信仰,從而成爲不同宗教、信仰之間相互理解的橋梁。

  叁、和諧宗教的表現特征與特點

  和諧宗教的表現特征如下:

  一是專一性與包容性相統一。專一性體現在各大宗教有獨特的教理教義,有自己供奉的教主及教規;包容性就是承認彼此存在的合理性,佛教徒認爲其他宗教的教主是本教主的隨機應化,這體現了完全的包容性。

  二是競爭機製與合作機製相統一。要弘揚本教的教理教規,吸引更多的信教群衆,就必然呈現出競爭性;爲了各大宗教自身能夠生存與發展,合作才是明智的選擇。

  叁是崇善教化與避惡警戒相統一。佛教有“五戒十善”:基督教從猶太教那兒承襲了一些古代戒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摩西十誡”。諸如此類,與其它宗教在崇善教化與避惡警戒方面都有相似之處。

  四是殊途同歸與成就唯一相統一。不同宗教世界觀盡管不同,有緣起性空說,有上帝締造說等,但是追求完美,渴望公正平等,創造幸福生活的願望是一致的。

  五是修學獨特與趨向一致相統一。基督教認爲人生來就是有罪的,就需要忏悔;佛教深信因果報應,認爲是自作自受。這就人心向善的教化是一致的,都是除惡從善。

  認識了和諧宗教的特征,就理解了和諧宗教理論工作的基本思想和要求,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時代性。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在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中承擔責任。

  二是發展性。社會主義社會本身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作爲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的宗教問題也會不斷出現新情況,因此和諧宗教理論也必須不斷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

  叁是分散性。和諧宗教理論散見于黨的宗教政策、馬列主義經典作家對于宗教問題的論述、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宗教問題的重要論述、以及宗教工作部門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理論結晶和具體做法等。

  四是具體性。一方面,和諧宗教理論的基本表現形式中便包含著許多工作原則和工作方法,能拿來即用:另一方面,和諧宗教理論的形態性和抽象理論性能給具體的宗教工作指明方向。

  五是和合性。和合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其顯著特征。中華民族講求和合、兼容並包的文化傳統,鑄就了中國人對宗教寬容的理性精神,形成了中國宗教多元模式與人文、宗教和諧共存的格局。

  和合文化包含了十分豐富的內容。

  “和合”之“和”,主要指和諧、和平、祥和,“合”指結合、融合、合作。其所強調的“和而不同”的觀點,是在承認不同事物之矛盾、差異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于一個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並在不同事物“和合”的過程中,取長補短,使之達到最佳組合,由此促進新事物的産生,推動事物的發展。

  四、和諧宗教的現實意義

  和諧宗教理論承襲了“和而不同”的文化淵源;既有借鑒,又有創新,具備較強的理論活力與應用前景。大力推進和諧宗教文化建設,不但能解決宗教潛在的某些不和諧之處,而且能夠充分調動宗教界的積極因素爲社會主義社會服務,使宗教逐步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第一,宗教的心理調適功能,有助于增強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宗教作爲精神信仰,可以成爲信教群衆的精神寄托。它把種種事件納人信仰的解釋模式之中,並從超越現實的彼岸給予“合理化”的解釋,從而使人們的精神痛苦和情緒擾亂被內在地消除,使得人們在精神和行爲上達到一種有益的適度狀態,這就是宗教的心理調適功能。

  第二,宗教的社會組織功能,有利于增強人們的凝聚力,從而增進社會的穩定。宗教不僅是一種社會意識,而且是包括信教群衆、宗教教職人員、宗教組織和宗教活動場所在內的一種社會實體。在長期的曆史演變中,各種宗教都形成了各自比較穩固的組織體系、典章製度、經典教義和活動方式,形成了一批專門的宗教教職人員,通過各種宗教組織聯系廣大信教群衆。

  第叁,宗教的道德約束功能,有利于調節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早在原始社會,道德規範就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現。宗教倫理中包含了許多人類社會世代相傳的、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對調節人際關系都極有價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則。其中與社會主義道德規範相符相通的宗教倫理,可以通過其自身對社會假惡醜現象的貶抑,和對真善美價值的推崇,調節相應人群的社會行爲、社會活動,進而調整社會倫理關系,有助于社會公德狀況的改善。

  第四,宗教的交往功能,有利于加強交流與合作。宗教是一種共同的信仰,凝聚力極強,往往用信仰的紐帶把教徒聯系在一起,使他們彼此認同,並把各自的文化帶給對方。宗教團體和宗教組織是愛國統一戰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和政府團結、教育宗教界人士的橋梁。充分發揮愛國宗教團體的作用,是貫徹執行好黨的宗教政策,使宗教活動正常化的重要保證。

  第五,和諧宗教能夠調動信教群衆的積極性,宗教和諧不但能消除矛盾、促進穩定。如果引導得好,還可以激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衆的積極性,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在我國,宗教領域已經是有著擁有較多信教群衆的不可忽視的領域。信教群衆首先是我國公民,其次才是教徒。廣大信教群衆是最廣大人民群衆的一部分,是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第六,和諧宗教能夠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宗教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宗教界貫徹實施的載體和形式。宗教和諧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既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又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

  五、總結

  受和合文化的影響,我國古代的各種思想文化,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相互吸收與融合,從而形成了多元共存、和睦相處、相互借鑒與共同發展的格局,並由此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正是由于“和合”精神的影響,曆代統治者在對待宗教問題上,基本上都能采取一種寬容理性的態度,由此形成了政教和諧、教教和諧以及宗教與社會和諧的良好關系。

  “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中國的宗教,在黨和政府正確的宗教工作方針政策指引下,可以爲促進社會和諧,爲祖國和平統一,爲中國和平發展,爲建設和諧世界,爲天下太平、人類幸福,做出獨特貢獻。

  當今時代,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實現和諧宗教不僅僅理論上是可行的,也是現實社會的客觀需要,這對于研究和諧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特征及現實意義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本文是首屆《江蘇宗教論壇》演講稿)

  

《和諧宗教理論的基本內容、表現特征及現實意義(存潤)》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