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攝法與和諧社會(智毅)

  四攝法與和諧社會

  智毅

  內容摘要:四攝法爲菩薩修行的重要法門,本文通過引用經論對四攝法的內容作了基本的概括與疏理。並指出立此四攝法的目的,在于建立世間的和諧關系,四攝法在現今的重要意義在于消除科技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並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四攝法和諧社會

  引言

  隨著世界範圍內科技革命的突飛猛進和國際市場一體化的進一步拓展,帶來市場經濟的日臻完善。科技、經濟的快速發展,給社會大衆帶來豐富的物質生活。與此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消極影響。豐富多彩的物質生活與相對貧乏的精神生活形成鮮明的反差。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種種問題。面對以上矛盾,我認爲佛教博大的文化底蘊以及精妙的義理定能夠抓住曆史的契機在建立和諧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佛教徒本著慈悲和愛心與人爲善,應以此四攝法門來解決上述矛盾。

  1. 四攝法及基本內容

  釋尊一生說法四十九年,終于娑羅雙樹間而入涅槃。綜觀佛陀的言教,其目的都是對治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令有情衆生擺脫生死,獲得正覺。佛立四攝法在《集異門足論》中便有說明攝事者,謂由此布施等,攝近持,令相親附,如是布施于他有情,能等攝,能近持,能令親附,是故名爲布施攝事。從此論對四攝法作用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佛陀立四攝法的原因,是令衆生信受佛法。佛教不單是自利求解脫的,更應是利他的。佛教徒在自身修學佛法感受到切身的利益的同時,更應該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讓世間所有的人都獲得佛法的利益,進而對佛法産生堅定不移的信仰。所以立此四攝法是讓佛教徒通過這四事來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並以此爲契機弘揚佛法,使衆生起正信、正行。

  四攝法即菩薩攝受衆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示的四種方法。若依其原語直譯爲四種把握。四攝法又作四攝事、四事攝法、四集物,簡稱四攝、四事、四法。

  1.1布施攝的基本內容

  四攝法的第一條爲布施攝,布施攝又作布施攝事等。即以無所施之心施受直理(法施)與施舍財物(財施)。 《佛說梵網經》卷上雲:

  “若佛弟子,能以施心被一切衆生,身施,口施,意施,財施,法施教導一切衆生。”因而布施可分爲以下幾種。

  1.1l財施:

  財施就是物質的布施,用以解決他人在生活上的種種困難,令其無饑寒之苦。布施財物的真正意圖第一是破除內心的悭貪,第二是培養自身的慈悲利世之心。釋尊在《優婆塞戒經》雲:

  “樂施之人可獲五種利益:一、終不遠離一切聖人,二、一切衆生樂見樂聞,叁、入大衆時不生畏怖,四、得好名稱,五、莊嚴菩提。”

  1.12法施:

  鸠摩羅什大師講有兩種施,下人以財施,上人以法施。法施就是以佛法來布施他人。最殊勝的布施就是用佛法去利益衆生,佛法作爲世出世間最爲殊勝的法門,能去除人們內心的煩惱與痛苦,並將解脫痛苦與煩惱的修行方法告訴迷悟衆生,使其明白如何修行,如何廣種福田,如何待人處世。因此法施也爲曆代祖師大德所推崇備至。

  1.13無畏施: ;

  叁界如火宅,有情多畏怖。 《優婆塞戒經》雲:

  “若有情怖于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于種種極怖中,隨力濟拔,此則爲無畏施。”在衆生身心不安,恐怖害怕之時,無畏施能夠幫助他人消除內心的恐懼與驚慌。現今世界恐怖主義肆虐,局部地區沖突不斷,自然災害頻發,幾乎人人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安全感。由此可見無畏施在現今社會上的重要性。

  1.2愛語攝的基本內容

  愛語攝又作愛語攝方便、愛語攝事等,謂依衆生的根性而善言慰喻,令起親愛之心而依附菩薩受道。愛語可以分爲柔軟語和法語,對于一般世人,根據不同的情況,善于運用世間的語言,使其心平氣和,使其遠離憤懑。

  那可毗達摩集異門足論》中所講“當知諸愛語中,最爲殊勝者,謂善導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屬耳聽法,時時說法時時教誨,:時時抉擇是名愛語。”因而最爲殊勝的愛語,使用佛法的語言鼓勵衆生生起歡喜心並修學佛法。諸佛子所說法應順衆生根性,使衆生喜愛,快樂,如此方法說一切種種真實語言,這樣便可調和一切衆生心性,使之無瞠無愚無念無诤之性,是名真愛語。

  1.3利行攝的基本內容

  利行攝:又作利行攝事、利益攝等。謂行身口意善行利益衆生,令生親愛之心而受道。利行也就是有利于他人的行爲。利行亦有二種:一種令人得到世間的利益,另一種是令人得到佛法的利益。

  《集異門足論》言:

  “當知諸行中最爲勝者,謂不信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信圓滿。若破戒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戒圓滿。若悭貪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施圓滿。若惡慧者方便勸導,調伏安立令慧圓滿。諸如是等說名利行。”也就是說最爲殊勝爲佛陀所贊揚的利行是根據衆生心態從佛法的角度而分別教以能對治其心態的方法,通過種種的勸導讓其建立正確的信仰而形成正知正見,並修習佛法,解脫生死。

  1.4同事攝的基本內容

  同事攝:又作同事攝事、同事隨方便等。謂親近衆生同其苦樂,並以法眼見衆生根性而隨其所樂,分形示現,令其同沾利益而入道。同事是隨自己的智慧及功德爲他人說法,攝受利益一切衆生,令其安住佛法之中。集異門是論第九說:

  “同事者,謂于斷生命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斷生命:若于不與取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不與取;若于欲邪行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欲邪行:若于虛诳語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虛诳語;若于欲酒深厭離者,爲善助伴令離欲諸酒。諸如是等說名同事。”真正的同事攝應該是設身處地爲被攝者著想,即同處一個角度對衆生實施教化,令其斷惡,行善,引導大衆入佛法。

  至此已明白何爲四攝法,其目的是用來修學佛法,度化衆生。

  2. 如何行持四攝法

  通過對四攝法的內容與目的分析,我們可以感覺到,菩薩修行的法門雖然廣開八萬四千之繁多,但各個法門皆融六度于四攝之中,但如何持好四攝確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l如何行布施攝

  2.11布施不住六塵

  《金剛經妙行無住分第四》: “複次須菩提,菩薩于法應無所住行于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

  《金剛經》于文字義理上一再強調布施是不住相、不住心爲主題。因此在第四分佛陀提出布施的觀點:

  “應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布施不住六塵,才能根除人我分別,打破有無界線,才是修行者真正的歸依處。因而我們的布施應該做到四點:不貪求勝境,應隨緣布施;不吝惜所有,應隨力布施:不分別怨親愛憎,應隨喜布施;不妄想未來果報,應隨心布施。如果我們能做到不住六塵布施,妄心即伏,菩提即生。

  2.12布施應講“叁輪體空”

  無住相布施的功德是不可限量的,此種布施去除一切雜念妄想其功德自然也如虛空般不可限量。正如《金剛經》所載:

  “若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布施心中存相就會增長我法二執,對于施者、受者和施物這叁件事都不存于心,無有執著。一般的布施者總心存一些想法,發心不會很純正,而將來的果報也是有限的。須達多長者爲佛最傑出的在家弟子之一,他爲人樂善好施,但凡貧窮孤苦之人,無不受其恩惠,他的布施與慈悲對貧困者如雪中送炭,給世人帶來了溫暖,因而被尊稱爲給孤獨。北傳《增一阿含經》中他被釋尊喻爲布施第一。

  2.2如何行愛語攝

  愛語中的愛是指關懷、慈悲、友好之意。愛語必定是以德行爲基礎的。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是說言語是一個人內在美德的外現。孔子強調語言要言之有禮,言之有情。因而愛語應做到以下幾點。

  2.21以情動人

  世間事逃不過一個情字,勸人爲善更是如此。情真方能動人,無論再鐵石心腸的人也難免不爲情所動。語言不美,情不動人,別人很難接受,更不會被勸化。因而愛語一定會包含善意,以情動人。

  2.22把握好時機

  要顧及具體的環境和勸說對方的具體情況。不說則己,一開口就要切中關鍵。如若不然,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而及之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金剛經》中說:

  “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妄語者,不異語者。”佛以廣大心量,以種種愛語,贊歎,包容大衆。因而佛是愛語的實踐者,據經典記載,佛陀每見人來則曰善男子,善女人,對衆生軟言慰喻,予以鼓勵。

  2.3如何行利行攝

  前面的愛語是對衆生的言教,而利行則可以理解爲身教。利行的重點就是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做有益于他人、社會的事情。在利行的過程中肯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此時正需要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利行攝只有在此種金剛無畏的精神指引下方可發揮巨大的作用,行願無窮。

  《大智度論》記載,佛陀爲度一位視力不佳的老比丘,可以親身爲他撿一根針,可見佛視衆生平等,爲了利益衆生而不舍小善之利行。 “不積矽步,無以至千裏”、

  “勿以善小而不爲”,利行也需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積少成多。

  2.4如何行同事攝

  現今社會紛繁複雜,社會人員良莠不齊,同事朋友的關系往往很不容易把握。很多人都期盼伯牙與鍾子期的情誼,朋友會成爲人與人之間相互支持和鼓勵的力量。如何才能獲得善友

  佛陀教授有七種方法:難予能予:難作能作:難忍能忍:密事相語;不揭彼過:遭苦不舍;貧賤不輕。只有這樣,才能處好同事朋友的關系,行好同事攝。

  3. 四攝法與和諧社會

  大乘菩薩發菩提心具其根本,以大悲爲基礎,以方便爲究竟。菩薩觀察四聖谛之真理,視叁界如火宅,爲解脫衆生之苦發四弘誓願。菩薩欲化導衆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菩薩以此四法令衆生生親愛之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

  隨著科技的進步,物質生活雖然日益豐盛,但是人類精神生活卻越見缺乏,傳統道德觀念日益淡化。而四攝法對于人際關系的融洽,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安定、繁榮與發展都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因此,現代人更應發菩提心以四攝法來構建和諧的社會。

  3.1布施攝與慈善事業

  個人若能將四攝法中的布施用于社會,樹立個人的價值觀、道德觀,則可建立起個人對社會的奉獻精神。布施行于社會,很大一方面體現爲現代社會的慈善事業。我們的慈悲之心,應該讓社會大衆看到,切身的感受到。自古以來,佛教一直本著利他的精神,廣行布施,不遺余力地爲社會人群奉助物資。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後,佛教團體發揚“慈悲濟世,扶危濟困”的優良傳統,舉行消災祈福法會。大陸佛教界向災區捐助1.45億元,並且兩岸四地佛教界在四川成都市新都寶光寺舉行大法會,現場募集善款2600多萬元。佛教急人之所急,並以自身特有的方式,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向災區群衆奉獻了一份特殊的愛心和溫暖。事實也證明了慈善事業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是弘法利生的一個窗口,向社會各界展示了中國佛教慈悲濟世的襟懷與風貌,爲佛教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也感染了與動員了更多的善心人士參加到社會公益事業之中,從而對教化社會,冷化人心,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2愛語攝與社會語言文明

  人時時都生活在某種語言環境中。語言是交流思想,發表見解的工具。通過愛語攝的感化,令社會大衆形成生活中的語言藝術。孔子曰: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說話的風度是一個人內在氣質在語言上的表現,是一個人涵養的外化。因而說話要令人感覺到如沐春風,帶給人生活的勇氣與希望。

  “良言一句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便是此理。觀世音菩薩有叁十二應身說法,所以勸說他人要能善加觀察,對機,並且采取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以充滿包容與智慧的愛語來攝化他們。愛語能改善人際關系,人人行之,則能消除不良的惡口、兩舌的習氣。語言清淨了,幹擾內心的不良因素就會隨之減少,才會有助于人心的淨化和社會和i皆。

  3.3利行攝與愛國

  人不能脫離社會單獨生存,社會國家的繁榮也與個人的奉獻休戚相關。大衆將利行用在社會上,就表現爲一種愛崗敬業,勤勞勇敢的精神。而更高的利行就是有利于祖國,我國佛教界向來以熱愛祖國爲榮,並努力維護民族團結和進步,維護國家統一和獨立。在佛教發展史上,愛國志士代有其人,這些大師都是愛國興邦,修行未忘濟世利民。佛門巨匠弘一法師在日本侵華,國難當頭之時,發出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獅子吼”。喜饒嘉措大師不僅佛學淵博,還爲宣傳抗日而奔走呼號,爲維護祖國統一而堅決反對達賴集團的武裝叛亂,爲穩定藏區而竭盡全力,被尊稱爲“愛國老人”。如果人人都有利行愛國的精神,這股強大的精神力量定夠實現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繁榮。

  3.4同事攝與人際關系

  現代社會,工作是生活的重心之一,社會是由具體的社會成員組成的,多數人心理的穩定與平衡是社會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之一。社會成員如果彼此之間充滿怨恨,相互猜忌,或者對社會持有一種不信任乃至仇恨;的態度,內心都焦躁不安,疑慮重重或者充滿莫可名狀的恐懼感,那麼這個社會要獲得穩定與發展是十分困難的。同事攝以一顆博愛、仁愛、慈悲和利他的心來處理好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彼此相互關照,會共同推進和諧社會的進程。

  結語

  四攝法爲菩薩攝受衆生令生愛心而入佛道的方法。在佛教中菩薩爲衆生修學的楷模,因而四攝法也應成爲世人的道德觀念。世人以布施精神推廣社會慈善事業,以愛語培養社會的文明風氣,以利行精神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以同事精神建立友愛互助、相互支持、相互愛護而不計回報的親密的人際關系,這定會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家庭的和睦和國家的富強,實現社會的和諧。這就是四攝法在二十一世紀的意義與價值。(班級:3屆1班指導法師:本覺法師)

  參考文獻:

  [1]《大智度論》

  [21《阿毗達摩集異門足論》

  [3]《優婆塞戒經》

  [4]《金剛經》

  [5]《佛光大辭典》

  [61《大寶積經》

  摘自《寒山寺》2009年第4期

  

《四攝法與和諧社會(智毅)》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