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顆平常心
阿蓮
著名社會活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九十二歲高齡時曾作一首《寬心謠》: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鑽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叁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新舊衣服不挑揀,好也禦寒,賴也禦寒;
常與知己聊聊天,古也談談,今也談談;
內孫外孫同樣看,兒也喜歡,女也喜歡;
全家老少互慰勉,貧也相安,富也相安;
早晚操勞勤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
心寬體健養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趙樸老雖已駕鶴西歸,但是他的這首《寬心謠》卻仍然極具生命力,在市井巷陌中廣爲流傳,深受大家的喜愛。尤其是爲許多老年人所深愛,奉之爲座右銘,視之是健康長壽的秘訣。全文共有十個組合句,均以一個“寬”字之旨貫穿其間,字裏行間透露出趙樸老淡泊、達觀的人生態度。
細細品味後,我們可以發現,這首寬心謠,不光是爲老年人寫的,同時也是爲我們所有人寫的。從這首《寬心謠》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一種難能可貴的淡泊的、淡然的爲人處世的人生理念,同時也感受到了那種知足常樂的豁達和大度的心態。雖是“謠”,帶有一種民間的隨編隨唱的隨意性,但這“謠”的精神內涵卻無比的豐富,既有對世俗生活的一種委婉的調侃,又有作爲一個佛教居士的人生感悟。對愁與喜、爲人處事、錢財的多少,吃穿、』乙孫、忙閑等雅事、俗事、瑣事均作了直接而深刻的闡釋,並最終讓人明了在生活中擁有一顆寬心的重要性。這首“寬心謠”雖然淺白如話家常,但個中意味卻是深長,耐人尋味。猶如一縷清新的風,一束明麗的陽光,沐浴著人的心靈,淨化著人的心靈。
其實做一個人就應知足常樂。在這個世界上尤其是當今社會,誘惑太多,想發財,想擁有豐厚財富;想升官,累得人是心力交瘁;如果用不正當手段來獲取,最後只能身敗名裂,毀了一生。
《寬心謠》所帶給我們的就是:用一顆平常心來生活,凡自己能力能達到的就去努力,凡自己能力達不到的就不要苛求自己,須知健康才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唯有擁有了好的心態才能心寬體健,生活才能幸福。
住在我家對面的老王,前一段時間單位裏開始評定職稱。老王已經在單位裏兢兢業業地做了十五年,論能力有能力,論人緣有人緣,按說此次職稱定是能夠評得上了。誰知,天不遂人所願,該著他的那個名額,偏偏被一個新宋不久的新人給拿走了,究其原因不言而喻,這位新人的父親是位大人物……。單位的領導爲著此事,曾經專門找過老王談話,做他的思想工作。沒想到老王把手一揮,說了句:
“沒啥大不了的,該著咱的,咱高興,不該著咱的,咱也不強求。咱是老職工,應當給新人多做鋪路工作。”之後,老王在單位依舊認,真工作、恪盡職守,閑暇之余還是喜歡遊山玩水,心態依舊從容淡定。
我很欣賞老王的這種處世風格,也爲他的寬闊心胸而歎服。事實上,我們在世間生存,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之中,的確都是需要有一顆“寬心”來善待自己和他人,從而減少幾多煩惱,平複身心的浮躁。
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晚年時,有一次到普陀山遊覽時,撿到一個筆記本。打開一看,裏面寫了一幅對聯: “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是:
“春在哪裏
”,再往後翻,還有一首“絕命詩”,詩的旁邊署著當天的時間。郭老非常著急,趕緊尋找失主。最後在一處懸崖前發現了一位神情憂郁的姑娘,經過老人耐心的詢問,姑娘終于向老人敞開了心扉。原來這位姑娘叁次高考落榜,愛情也受到挫折,于是想魂歸普陀。郭老聽完她的經曆後,耐心開導她說:
“這副對聯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只不過是太消沈了,這樣好不好,我給你改一下,讓它表達另一種心情。”于是郭老將對聯改成: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是:
“春在心中。”這一改,令姑娘深受感動,就將心中的苦悶全都傾訴給了郭老。郭老又寫了第二聯,上聯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沈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叁千越甲可吞吳。”對聯下署:蒲松齡落第自勉聯。姑娘聽後,深受啓發,精神一振,稍加思索,也作了一首詩謝郭老。詩雲:
“梵音洞前幾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筆竟藏加春力,感謝恩師救迷航。”
現實的生活中,我們一定還會遇到很多類似于這樣的“不公平”、
“不順利”、“不如意”……等等逆緣,面對這樣的逆緣,我們要做的是讓心在得失、取舍、是非中飽受煎熬,還是讓心安定下來,不爲煩惱所擾,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依然故我地保持一種安詳甯靜的心境
我想,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面對身邊的事事非非和長長短短,關鍵在于應該用一種怎樣的心態去看待,去面對,去思索,去作爲。這種心態也可以反應出一個人的品質和人格。在面對金錢、職位、利益等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時,我們的態度,所做的決策,其實也正是一個人修養程度的外在表現。
俗話說:
“比海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的是人的,L,靈。”一個人心靈的寬闊,不光反映在他待人接物的態度上,也同時反映在他面對順境、逆緣時泰然與否。因爲生活不論如何磨人,如何將你壓縮在一個四方的小盒子裏,但思維的空間是不受限製的,心靈的疆域不設圍欄,無比寬廣。
生活就象一面鏡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就哭。禅宗裏有一個“哭婆”變“笑婆”的故事:從前有個老婆婆,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兒是賣布鞋的,小女兒是賣雨傘的。每當下雨的天氣,她就爲大女兒發愁,鞋賣不出去怎麼辦呀!可是天晴了,她又爲小女兒發愁,傘賣不出去怎麼辦呀!一天到晚就是愁呀愁,哭呀哭。有個禅師知道這種情況後,對她說:
“下雨天你小女兒的傘不是好賣了嗎
大晴天你大女兒的鞋不是好賣了嗎
”老婆婆一聽,對呀,愁什麼呢!我高興還來不及呢!從此以後“哭婆”變成了“笑婆”,每天高高興興、笑容滿面。
這就如同桌子上有半杯水,有一個人看到了,心想: “太好了,還有半杯水,我可以喝。”他看到的是水,這是一種“正性情緒”。另外一個人,同樣看到這杯水,心想:
“怎麼就只剩下半杯水了,眼看就沒有了,真糟糕!” 他看到的是空杯子,體驗到的是一種“負性情緒”。唐朝詩人白居易曾說:
“自淨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飛對生活中的雞毛蒜皮,人生中的磕磕碰碰,仕途升遷中的得失成敗,要看得淡一些。用“清靜心看世界,歡喜心過日子,平常心有情味,柔軟心無怨尤。”這樣我們才能甯靜、淡泊,善良、熱忱地爲人做事。
一個寬心的人,必然也是一個快樂的人,而快樂是心靈的一劑良藥,經常快樂的人就會身心健康。俄國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
“快樂是養生的唯一秘訣。”快樂與健康是天然相連的。快樂必然促進健康,因爲它能給人以心理上的愉悅和舒適,是“心理上的享受”。最近網絡上不是很流行這樣的一句話嗎一一“心對了,人就對了,人對了,這世界就對了。”
佛家更是注重“調心”,認爲一切源于心,心安則一切安。
當年達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禅時,神光慧可禅師翻山越嶺來拜谒達摩祖師,要求開示,並請爲入室弟子。時值風雪漫天,神光于是在門外伫候,過了很久,雪深及膝。達摩看他確實求法虔誠,才開口問他:“你久立雪中,所求何事
”
神光道:“惟願和尚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說:
“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尚不能至,汝公以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神光聽此誨勵,即以刀斷臂在達摩座前。
達摩說: “諸佛求道爲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
”神光答道: “弟子心未安,請祖師爲我安心!”達摩喝道: “把心拿來,我爲你安!”神光愕然地說:
“我找不到心!”達摩微笑說道: “我已經爲你將心安好了。”
神光慧可于是找不到著落處,而在一個轉身時,終于豁然大悟。我們的煩惱本空,罪業本無自性,識心寂滅,沒有妄想動念處,就是正覺,就是佛道。
佛教認爲世間的一切都不過是虛幻的現象而已,並沒有什麼是能夠永遠的存在。所以,我們那顆在世俗中不安分的心其實就是世俗妄心,是雜念,並非我們自己本來具有的。既然本來不曾具有,那就如同石頭入水激起的漣漪一般,我們只要把心安定下來,不在世俗的染缸裏受到汙染,就不會在心中生出許多妄想,就不起煩惱、執著,那就一定能夠保持一顆平實不亂的真心,佛性當下就會開顯。也基于此,禅宗六祖慧能在其《壇經》中指出:
“但于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古德亦言:“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雲:罪從心生,還從心滅。由是之故,知道善惡一切皆是由于自己的心,所以心是根本。如果想求解脫,首先必須認清根本。要是不能通達這個道理,必定是徒勞無功,著相外求,無有是處。
寬心,即意味著要我們打開心胸,對世之善惡、美醜、長短等等世態能容、能納,以己立場,爲他人著想,不計較,不介意,也不張揚,不得意忘形。黃蘖希運禅師有一句著名的禅語:
“終日吃飯,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這裏講的就是不著相、不住相的意思。我們能否不被世間的相牽著鼻子走呢
是否會依舊自由自在,不成爲相的奴隸呢
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遇到很多事情,這就是世間的相,有的讓人高興,有的讓人失望,有的讓人郁悶,總會或多或少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一旦爲世相的好而歡喜不能自禁,或者爲世相的壞而憂慮、憤懑,那就是著了相,住了相。
那麼怎樣才算是不著相,不住相呢
誠如馬祖道一禅師所言: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聖。只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這就是一顆寵辱不驚、物我兩忘的平常心》
禅宗六祖慧能在《壇經·付囑品》裏用“一相叁昧”來說明這種平常心。他說“若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舍,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叁昧。”心平則自有般若現起,通達任何一法,都無大無小,無高無低,無優無劣,無善無惡,無淨無不淨,無有少法可起分別。所分別既無,則分別心與五分別智亦無所得,而一切五分別,平等共如,心不住一切相,惟有一清淨相,相續而轉,故名一相叁昧。至于行直,其具體表現,應知即六祖所說的“一行叁昧”相。六祖說:
“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由于心乎,不住諸相,如如不動,與境相接,自不起思慮分別,而隨感隨應,直往直來,其心仍然是清淨無相,如如不動,故名一行叁昧。這就是說:心平行自直,行直心必平。如果用“寂照”義去理解平直義,則一相叁昧是寂而常照,慧在定中;一行叁昧是照而常寂,定在慧中。把這兩種叁昧結合起來,就是平常心的全貌。
所謂的平常心,就是指一種待人處事不強求,一切順其自然的安之若素的心態,就是該睡覺的時候睡覺,該吃飯的時候吃飯,而不是在睡覺的時候百般思索,在吃飯的時候千種索求。同樣,熱了的時候就乘涼,寒的時候就取火,這是一種沒有分別矯飾,超越染淨對待的自然生活。是人本來清淨自性的一種天然本真的面目,古人稱之爲道,今人奉之爲禅。故明人範仲淹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現代成功人士李嘉誠說:“好景時,決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過分悲觀”,這都是平常心的真實寫照。
近代高僧弘一大師亦是具有一顆平常心的人。大師晚年把生活與修行統合起來,過著隨遇而安的生活。有一天,他的老友夏丐尊來拜訪他,吃飯時,他的面前只有一碗鹹菜。夏丐尊忍不住問他:
“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
”“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丐尊又問:
“沒有茶葉嗎
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
”弘一大師笑著說: “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鹹菜的鹹,開水的淡都是一種味道,這代表弘一大師已經視一切爲尋常,恢複了一種素樸自然的人生取向。這種淡然的平常心也正和大師所提倡的生存第一法則相應: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同樣,人生的旅途上,很多時候是沒有選擇的,因此應該隨遇而安,來什麼品味什麼。聚與散、得與失、快樂與悲傷、失望與希望……樣樣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假如你學會品嘗,樣樣都有它的滋味。生命裏的幸福是甜的,甜有甜的味道;愛情中的離別是鹹的,鹹即有鹹的味道;
日子的平常是淡的,淡也有淡的味道。
當然,在生活中如果想要達到大師這樣的境界,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曆和寬闊的胸襟是很難做到的。因爲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物質財富的欲望也隨之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這就難免會造成一部分人産生了一種依賴于物質的心理,一味地追求享受,沒有滿足的時候,這就使得人心開始浮躁,急功近利,最終丟失了平常心,而沈浮于一失一得的不安甯狀態中。不過,在生活中,還是有很多人善于調整自己的心態,能夠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現實和自己的真實能力,尊重客觀規律,不高估自己亦不看輕自己,凡事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但求盡力而爲。具有一種淡定從容的信心,以一顆平常的心,看淡名利,不執著于染境,既珍惜當下,努力生活,亦有足夠的力量承擔挫折和不幸。誠如世人傳誦的六然歌所言: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坦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這才是真正的平常心,不單是一種心胸豁達的表現,更是一種做人的境界,可以讓我們直面人生時消除偏狹和狂傲之氣,舍去浮躁和虛華,更加淡定和從容。
摘自《寒山寺》2009年第4期
《擁有一顆平常心(阿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