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無常(釋本幻)

  淺談無常

  釋本幻

  無常二字,實爲修行人之大根大本。每一個學佛的人若都能以無常作爲個人的修行之基,則淨業可就,生死可了。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有這麼一段文,講述無常頗爲恰當。大師言“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爲爾我一切衆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沈淪之無上妙法耳。”故真知無常者,是真識如宋的妙法。不體無常的道理,而想了生脫死,當在驢年。驢年若無,那了生死也無期。

  末學早年之時,大約七、八歲時,總有輕生的念頭。何以有這樣的念頭,因見村中的老人,盡皆會死。並且老人死時之狀又都較慘,多是倒在床,達一年之久,兒女照料也很少,後便郁郁而死。若逢夏日,則屍體便臭爛。每見此,總覺爲人有何益。既難免一死,反不如早死,以圖個幹淨。因有這樣的念頭,故心中有願,不願老時而死,願四五十歲時即死。

  後蒙彌陀慈恩加被,得睹淨宗無上妙典。方知求生極樂淨土,爲了生死、出叁界之絕妙殊勝無上第一法門。故欣欣然而受之。印光大師在《饬終津梁》跋文中說“古人雲:死生亦大張矣,可不悲哉。竊謂徒悲究有何益。須知生死,大事也。信願念佛,大法也。既知死之可悲,當于未死之前,修此大法。則死不但無可悲,且大可幸也。何以故,以淨業成熟,仗佛慈力,直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得以永離衆苦,但受諸樂。漸次進修,直至成佛而後已也。”誠如印祖所說的,不知無常之妙者,徒爲悲傷,究有何益

  而知無常之妙者,必欣欣然求生淨土。

  無常雖廣,然其之最要,當莫過于“生死”二字。倘生死心不切,則無常之觀決定不成。故“知生死”爲了道之第一要務。蒲益大師在《靈峰宗論》中言, “真爲生死,固不得過遠師友,妄自師心,亦不得單恃夾持,不深自操履。必須有善財之志趣力量,方能收百城知識之益;有常啼之堅固勇猛,方能受法上菩薩之經。”可見真爲生死,決定能了生死。若口言爲生死,而行持卻逆其之言,蓋是未真體生死之要者。正如此,故印光大師言“大丈夫生于世間,事事無不豫爲之計。唯有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問。直待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不知此一念心識,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叁途是家鄉。叁途一報百千劫,複生人天了無期。由是言之,則了生死之法,固不可不汲汲講求也。”

  《臨終叁大要》言“世間最可慘者,莫甚于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爲之計慮也。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舍此身軀,複受別種身軀耳。不知佛法者,直是無法可設,只可任彼隨業流轉。今既得聞如來普度衆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回之幻苦,證涅槃常住之真樂。”何以知無常,而言淨土。因今之人,人根陋劣。我等自觀自心,貪心多否

  瞠心多否

  自心爲是之心多否

  如此一觀,方知己根淺之又淺,劣之又劣。不自反省,即是增上慢狂徒。印光大師言“當今之世,縱是已成正覺之古佛示現,決不另于敦倫盡分,及注重淨土法門外,別有所提倡也。使達摩大師現于此時,亦當以仗佛力法門而爲訓導。時節因緣,實爲根本。違悖時節因緣,亦如冬葛夏裘,饑飲渴食,非唯無益,而又害之。”

  末學雖然無能,但總不願自以爲是,狂妄自大。憶早年學佛,以禅宗、密宗爲殊勝,極不屑于淨土法門。後得遇《無量壽經》,方知淨宗爲方便之第一方便,圓頓之最極圓頓。若自以上上人自居,而輕視即方便而又圓頓的淨土法門,何異談玄說妙、鼠即鳥空。然末法之時,談玄者不少,鼠即者亦不乏。總以圓教人自居,總以上上乘人自居。聽其言超佛祖之先,觀其行則落豕狗之後。正如靈峰大師所言“若漫雲悟心之士,此間即寂光。何不曰惡罵是稱贊,惡打即供養,糞穢即桷檀,塗炭是天宮寶殿乎。倘未能瞰糞臥炭,則淨土決不可不生。設果能,亦豚豕雞犬耳。何若老實念佛,導之以信,要之以願,徑登九品蓮臺,與觀音勢至海衆爲眷屬。回視空頭惡見邪禅,博一時假祖師之虛名,墮萬劫拔舌犁耕之實苦,何啻雲泥也哉。莫論散心定心,只克課程,終身不缺,日勤日切,淨土華蕊,晝夜增榮矣。”

  亦有人言諸有爲法,皆如夢幻,則極樂世界亦是夢幻。此之疑,幸智旭大師在《宗論》示謝在之中有言, “人謂諸有爲法,皆如夢幻,不知心性,不可喚作有爲,不可喚作無爲,因迷故即無爲成有爲。有叁界輪回因果,喻如夢幻泡影露電。若返迷歸悟,則又即有爲成無爲,如夢得醒,幻複本,泡歸水,影歸質,露不異濕性,電不異常光。今念佛求生淨土,正返迷歸悟,至圓至頓。概以夢幻埽之,可乎哉。”大師于後又言“今人于夢幻妻子家緣,刁;能當下割舍,夢幻功名富貴,不能當下遠離,夢幻苦樂寒暑,不能當下觑破,乃至夢幻詩文機鋒轉語,不能當下唾棄。獨于夢幻西方,則不求生,亦大惑矣。夫依對待而論,娑婆活計,添夢者也。求生淨土,醒夢者也,不可不求生也。依絕待而論,惑業感于叁界,惡夢也。念佛生于淨土,好夢也,亦不可不求生也。惑者又曰,當下即是淨土,何必西方。問曰,當下即飽暖,何必吃飯穿衣。當下即富貴,何必貨殖科甲。當下是學問,何必讀書。當下是帝京,何必北上。既世間法毫不可廢,何獨于出世法而廢之。苟深思此理,淨土之生,萬牛莫挽矣。”天如祖師雲“悟後不願往生,敢保老兄未悟。”可見開悟的人必定會求生極樂,不願往生的人,決定沒有開悟。更不用提那些自命是上上根機,而輕慢淨土法門的人。

  實則自以上上人自居,而不屑淨土之士。決非真上上之士。 《金剛經》雲“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後又言“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天臺宗的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言到“智者熾然求生淨上,達生體不可得,即是真無生。此謂心淨故,即佛土淨。愚者爲生所縛,聞生即作生解,聞無生即作無生解。不知生即是無生,無生即是生。不達此理,橫相是非。瞠他求生淨土,幾許誤哉。此則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也。”可見妨礙他人求生淨土,那就是謗法罪人,邪見外道。

  余自知自己根機陋劣,煩惱深重。故不敢自命上根, 自以爲是,輕慢淨土。因淨土法門叁根普被,利鈍全收,即方便而圓頓。上自文殊普賢,下至五逆凡夫,無一不受其澤。較之只圓頓而不方便的法門,不知要殊勝多少億倍。

  摘自《寒山寺》佛教雙月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